問題的提出
比喻法是通過比喻來說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方法,是以具體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達出來,借以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比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之中。
具體的案例
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理念的革新及生活的多元化,比喻的運用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淺談幾種高中生物教學中比喻的運用類型。
一、激趣型
在生物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從本體和喻體的聯系中找到激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比喻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案例1:“細胞增殖”一課中細胞周期的概念,書上說:“一般分裂間期大約占細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為細胞分裂間期是為細胞分裂期做準備的,所以我說:“正可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臺下十年’比喻為分裂間期,‘臺上一分鐘’比喻為分裂期。如同高中三年是分裂間期,高考三天是分裂期。高考成功者,覓得自己理想的大學,成了驕傲的天之驕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復讀,要么從此離開學校步入社會。”
評析:這樣的比喻,貼近學生的生活,聽得學生興趣大增,在感慨十二年寒窗苦讀的同時,也急于探究分裂間期要做哪些準備、分裂期包括哪些過程等等。帶著這些疑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聽課效率較好。
二、激疑型
設置疑問比喻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案例2:“ATP和酶”的教學,可以把細胞代謝看做是一部武俠大戲,這部戲中的女主角是“酶”,而男主角是“ATP”。“酶”是個典型的女大俠。第一,酶具有高效性,意指她武藝不凡,功高蓋世;第二,酶具有特異性,也稱為專一性,說明女人感情豐富,而且大家喜愛的女俠多是用情專一的;第三,酶需要適宜的條件,“過酸、過堿和溫度過高,都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ATP”則是典型的男大俠。他象征著能量和力量,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能伸能屈,“伸”為ATP的合成,而“屈”為ATP的水解。細胞代謝中的每一個化學反應,像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無不是由“酶”和“ATP”演繹出來的。如果沒有“酶”和“ATP”這兩位男女主角,細胞代謝這部大戲也就沒戲了!
評析:學生大多喜愛武俠劇,在比喻中可設置問題串層層遞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同時配合學生的討論交流,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發型
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可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進行設疑,運用多個比喻,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途徑和角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去發現、尋找與此中心有密切聯系的多個知識點。
案例3:“細胞生活的環境”一課的復習時,學生掌握一幅圖(如下圖)即可把所有的問題都串聯起來,講解過程中可多次運用比喻。
問題(1):假如這就是你胳膊上的一塊肉(比喻后要指出骨骼肌細胞大多呈梭形,不是圖上的這種形狀),把這塊肉無限放大很多倍,你會看到什么?
問題(2):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假如我們把細胞看做一個人的話,他該怎么生活?你胳膊上的肌肉細胞會不會到處亂跑呢?
問題(3):“吃”的東西怎么運來的,代謝廢物是如何運走的?
導出如下關系圖:
調節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
評析:課堂氣氛活躍與否,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上述案例中的比喻形象、生動、有趣,課堂氣氛活躍,個個笑逐顏開,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簡短的結論
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比喻一般要遵守以下的原則:(1)科學準確性;(2)富有啟發性;(3)形象關聯性;(4)語言趣味性;(5)藝術夸張性,比喻語言要有藝術性。比喻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比喻不僅要在形式上新穎,在語言上也要精雕細琢。為增強教學效果可適當夸大比喻,使學生把微觀的東西形象化、具體化,便于理解記憶。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