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具體、生動、現實而又充滿挑戰性的生物學案例,能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一、案例的選擇原則
1.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典型性
教師選擇案例時,既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又應具有典型性,必須反映某一生命現象的一般規律和典型特征,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得出預期的生物學概念、原理等。
2.要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選編的案例應盡可能來自現實生活,使探索的過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體現與教學內容有緊密內在聯系的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無性生殖”教學案例:“
廣西富川是全國有名的臍橙之鄉,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但有些品種在形、色、味等方面大不如前,市場上價格也較低,因此,改良這些品種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有一次一位果農偶然發現一棵臍橙樹上,有一個枝條上結出的臍橙既大又甜,水分含量也很充足,而且果形、顏色均不錯,各方面品質比其他枝條的臍橙好。
如果要在較短時間內大面積推廣栽培該優質的臍橙,怎么辦呢?”
根據所展示的案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臍橙品質退化的原因、應采取的措施等,學生提出可選取該枝條進行嫁接等方法進行推廣。這個簡單的案例,既能聯系無性生殖中營養生殖的教學內容,又能聯系實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要具有很強的探索性
一個好的案例在實施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挖掘案例的內涵,能促進學生對案例進行重新思考,并能夠提出新的問題。
如“植物生長素發現史”的案例,可引導學生去探索一系列問題:
①向光性與胚芽鞘哪個部位有關?
②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哪一個部位?
③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長的?
④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以上推測?
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從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
4.要具有層次性
所選編的案例必須要含有淺、中、難多種不同層次的小問題,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
如“紅綠色盲遺傳”的案例,設計以下有層次的問題:
①人類紅綠色盲和正常色覺的基因型有哪幾種?如何書寫這些基因型?
②自然人群中應有幾種隨機婚配方式?后代表現如何?
③根據以上分析,色盲遺傳有哪些特點?這樣設計問題,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
二、案例的編寫和實施
下面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為例,對生物學案例的編寫和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進行探討。
1.案例討論前的準備——主題導入階段
其目的在于聚集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做好相關的理論準備。
如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人類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個適于人類長期生活的生態系統呢?”這樣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已有經驗,運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2.呈現案例——閱讀感知階段
案例的展示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①給學生發放文字材料;
②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
③教師或學生生動形象地描述案例;
④將案例化為劇本,讓部分學生表演出來。
學生閱讀美國的“生物圈2號”實驗案例文字材料,了解材料提供的事實和背景,使學生似乎來到了“生物圈2號”現場,如身臨其境地充分感知了案例。
3.分析案例——確定主題階段
在本案例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商議、匯總,得出了以下五個問題:
①“生物圈2號”模擬的是什么?“生物圈1號”呢?
②“生物圈2號”與地球上的自然生態系統有什么不同?
③科學家們是怎樣維持“生物圈2號”的生態平衡?
④導致實驗失敗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⑤請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這項實驗的意義。
4.圍繞案例——展開討論階段
這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生物學知識,積極大膽地思考和參加小組討論。
如上述問題④,學生就有多種答案:鋼架結構的玻璃透光性不好;陰天太多,提供的能量不足;生物種類少,食物網的結構比較單一,容易被破壞;系統的各種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內部氣候的調節不好,糧食歉收;氧氣與其他化學成分發生了反應,造成氧氣不足……熱烈的討論有效地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
5.拓展案例——升華知識階段
這對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案例教學的重要一環。
6.總結案例——能力提高階段
生物學案例教學的實施,更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具體的實際生物問題和現象入手,從而加深對生物學實用價值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它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和作用日益顯著。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楊曉英.談生物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中學生物學,2005(02).
[3]袁書香.淺談案例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操作過程.今日科苑,2009(09).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