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雖然信息教學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種因素,其實際教學狀況千差萬別,即使在市縣級的同一區域,也存在相當程度的不均衡現象。為了營造良好環境,發展學生的信息化素養,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边@就給課程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此,本文結合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與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些簡要闡述。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綜合分析,這種障礙性因素是比較復雜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人為的。梳理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教學與社會需求之間反差較大。計算機技術早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它的產品更新和各種軟件開發大有日新月異之勢,這與專業課程的編排設置不可同日而語。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高中生,除了能夠從中學習一些基礎理論、基本程序設計和一般性操作外,那些網絡管理、軟件開發之類的比較專業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是“遙遠的事”。二是課程設置與教育體制脫節。信息課程不在高考之列,自然就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推動力”。許多學生只要能夠玩玩游戲、上網聊天就行,沒有足夠的興趣、精力和時間再去鉆研深化。更有甚者,包括一些四星級高中在內,一到高三年級就把學生的信息課程“空掛”起來了。三是課程需求與教學資源不相適應。就算在高中一二年級,即使是條件較好的學校,只是滿足教師教學所用而已,不可能有適應學習需要的計算機數量。學生缺乏應有的動手操作機會,時間久了那肯定會逐步忘記。再說,一些專業教師因為缺乏必要的繼續教育,與外界接觸機會相對較少,自身又缺乏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保養和提高,教學觀念、能力和模式必然落后于形勢的快速發展,課程教學水平和質量也就無法得到提升。
二、高中信息課程教學對執教者提出的挑戰與對策
本文認為,實現高中信息課程的教學創新必須從教師入手。一是執教者必須順應新課程理念,自覺轉換教育觀念,努力建立平等合作、民主寬容的和諧教學關系,充分發揮親師信道的作用。二是執教者必須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努力提升業務水平,以滿足多元化教育形勢下現代學生的學習要求,真正做到“學高為師”。三是執教者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新課導入時,可以創設以下教學情境:“如果把期中考試的各科成績放在電腦上匯總排名,既迅速又準確,但我們應該怎么操作呢?”“怎樣利用Word來為班級設計出圖文并茂的板報呢?”實踐證明,只要在學生大腦里設置了懸念,就能有效地引導他們的課堂思維。再如,通過教學演示,讓學生能夠清楚便捷地看到屏幕信息以及教師操作過程。條件許可時,要盡可能讓學生上機操作。在電教室里教學“微機組裝”時,執教者演示后,可把學生分成4-6人的單元小組,讓他們分批練習演示,以加強理論和實踐的連接。
三、激發學習情感,實現信息課程教學創新
尊重活動主體地位,激發課程學習情感,促進學生樂學善思,提高教學質量。為此,一是要有效把握興奮點,激發學生的現代科技意識和求知欲望,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積蓄力量、奠定基礎。二是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學用結合”的教學活動。如教會學生怎樣用“畫筆”設計賀卡,鼓勵他們在節日期間把作品贈送別人。再如,教會學生用“Word文字處理”來編制課程表,寫信、日記和作文等;用“媒體播放器”選播樂曲,放松自己、促進學習、改善生活質量;通過發電子郵件交流學習情況、聯系感情等。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效地鞏固和強化,還能讓他們在學以致用中不斷增強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三是努力創設平臺和條件,組織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參加各類比賽活動,實現“以賽激趣促學”的創優爭先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如中文輸入比賽、電腦繪圖評比、網頁制作質量賽和優秀電子報刊展示評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營造信息課程教學的強烈氛圍,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學效應。當然,還可以把學生的作品放在校園網上公開展示,并從中選取一些優秀的原創作品送出校外參賽,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