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悄然來臨,發展迅猛。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靠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來實現。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戰場、主陣地。那么,如何在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觀念,做創新型教師
創新型人才是靠教師來培養的。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其教師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作為一個創新型教師,必須樹立現代化教育的科學理念,形成創新的教學風格。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張權威式的管理,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主動參與,常常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都缺乏創新能力,不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因此,創新型教師應采取新的教學模式,以先進的教育手段進行教學。例如,在生物新授課教學中,可以采取“情境導入→明確目標→學案導學→合作交流→展示思維→點撥提升→歸納小結→練習鞏固”這樣的教學流程,融入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樹立學生為主體、全面發展的觀念
明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關系。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想象的空間、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例如,在進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這課內容教學時,單靠教師介紹,枯燥乏味。我們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喜歡養金魚的學生收集如何養好金魚的資料,然后課堂介紹,再讓學生結合課文知識歸納影響金魚的各種環境因素,最后教師加以點評總結。把課堂還給學生后,我們會驚喜地發現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深刻。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上、中、下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生物課堂中不但掌握基礎知識,還能得到能力、情感的發展與提升,從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創設氛圍,激發興趣,喚起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下面幾點來實現。
1.注重情感投資,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不僅僅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而是師生角色的互動關系。現在的中學生情感和情緒往往表現比較強烈,帶有明顯的兩極性,他們常以“老師是否喜歡我”“我是否喜歡這位老師”作為學科愛好的先決條件,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具體表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就會加強,學生創新的心態也就形成,這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2.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創新的開始,興趣是創新的原動力。生物學不屬于中考科目,多數學生在初中對生物的學習是馬虎的,需要教師用熱情去感染他們,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走上愉快的學習之路。
生物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突破。例如,“人耳老鼠”的培養成功,為人類器官移植展示美好的發展前景;科學家目前已發現植物也可能造血,有望為人類供血,從而解決世界各地血荒現象;還有“克隆”“轉基因食品”等很多生物科技新成就。教學中將這些前沿知識引入課堂,既能增大課堂容量,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好奇心,從而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生物學中許多內容與人體生理和健康有密切關系,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作為案例材料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給學生信心,增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例如,每當學校要求學生統一接種疫苗時,很多學生有抵觸情緒,覺得自己曾經接種過很多疫苗,為什么還要接種疫苗?我在進行“人類特異性免疫”教學時,特別以上述材料作為案例分析,結果學生很興奮,積極參與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三、鼓勵學生質疑,挖掘創新潛能
質疑激思可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甚至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想法,對認識活動過程中的學生來說,也是非常自然和寶貴的。它體現了認識過程的本來面目,是認識活動中矛盾沖突的結果,是思維向深層次發展的“橋梁”。例如,在學習“人類生殖”內容時,我邊放視頻邊引導學生觀察生殖細胞的特點、受精過程、胚胎發育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結果學生提出了“為什么卵細胞比精子大”“為什么有雙胞胎”“胎兒的血與母體的血是相通的嗎”等問題,教師結合問題再和學生共同討論出結果。整個課堂學生很興奮,思維非常活躍。
因此,質疑應作為生物教學的重要活動形式,使學生在質疑中完善認知結構,在質疑中“學問”,并逐步形成學習能力和發展創造性能力,從而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充分利用實驗手段,培養創新能力
手腦一起協同運作,是創新的開始。創造能力的培養當然離不開手腦的合作。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切成果都是通過實踐得來,而并非隨意想象和臆造。在生物教學中充分利用實驗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途徑。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包括材料準備、方法設計、具體操作、觀察分析等全過程就是一種好方法。例如,在探究“果實和種子適于傳播的結構”的實驗時,教師就可以發動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果實和種子帶來學校,分組后按探究實驗的步驟要求進行合作設計探究,然后進行組間交流評價匯總。結果,學生帶來的果實和種子遠多于教師準備的,學生設計的探究方法多種多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傳播的秘密一覽無遺,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