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在新課程理論的引導下,對物理課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并應用于教學實際,是必要的。本文擬就課程資源的內涵、分類、開發策略進行探討。
一、 課程資源的內涵及分類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綜合,包括教材、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中所有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物理教學資源的構成十分復雜,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物理課程資源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按空間分布劃分,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指存在于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如物理教材、實驗室、圖書閱覽室、教室、與物理教學相關的活動等。校外課程資源指存在于學校外部的課程資源,是校內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如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普教育基地、各種建筑、文化遺產等。網絡課程資源是指存在于網絡中的資源,它是一座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課程資源庫,由于其內容豐富、提取方便,已越來越受到關注。
(二)按資源存在的形式劃分,可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顯性課程資源是指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如教材、物理教學參考資料、物理實驗儀器和設備、課程標準、教輔資料、習題集、音像制品、物理圖書和期刊等。隱性課程資源相對于顯性課程資源,它沒有被直接表述或物化出來,而是隱藏于某些事物和文化信息內。如:教師和學生生活經驗、師生關系、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風格與藝術、課堂教學的民主氛圍、學校的校風學風等。這類課程資源具有隱蔽性和間接性,不構成教育教學的直接內容,但是他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很多物理隱性資源在“互動教學”“對話教學”中不可預料地涌現和生成,其瞬間性和不可重復性使它顯得更加寶貴而有意義。
(三)按功能特點劃分,可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
素材性課程資源是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是課程實施的目標和結果,是課程的要素。如:物理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目標等。條件性課程資源是作用于課程卻并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并不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是保障課程實施的物質經濟條件。如:物理教師、物理實驗儀器、教具、掛圖、實驗室等。
除了以上三種分類方法外,還可按課程資源的來源劃分,可分為天然課程資源和人為課程資源;也可以按載體性質劃分,分為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信息化資源等。
二、當前物理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存在的問題
第一,過分依賴教材資源。廣大教師仍然受教材制約,“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現象很普遍。認為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甚至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課程資源開發是課程專家和教材編寫者的工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沒有根據本地區、本校的情況開發資源的意識與能力。
第二,資源來源狹窄。廣大物理教師對資源的利用視野不夠開闊,大多數教師僅僅局限于教學用書和幾件傳統的教具,而對社會資源、網絡資源、課堂生成資源等利用較少。
第三,缺乏資源整合的技巧。長期以來,中學物理教師對資源的利用隨意性大,沒有進行精心篩選和整合,課堂上對資源的利用與教學需求的融合度不高。廣大教師應在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上下工夫,更新和拓寬課程內容與功能,建立全面、綜合、多變的課程結構模式。
三、中學物理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策略
(一)比較甄別,挖掘文字類課程資源
1.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學專家在一定環境下,在一定時間內對物理教學思想和物理課程標準的詮釋,雖然幾經推敲和研究,仍有可能存在局限性。同時教材中的內容編排、呈現形式不一定適合所有地區的學生,它只是為教學提供一種思路和可能,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工和改造。物理教材的再度開發應從以下幾方面把握:(1)以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為依據,重組課堂內容;(2)將教學過程設計成探究式、發現式的結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3)補充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實例,這樣對學生加深理解教材大有好處。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性質》
這一教學環節中,教材是直接提供一張頻閃照片,讓學生分析得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加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大膽地處理,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猜想自由落體運動可能是什么運動,然后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想,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在選擇驗證方法時,學生可能會選s=12at2 或v=at,教師可與學生討論:在s=12at2 中,時間的測量需要很精密的儀器,不好測量;在v=at中,v不方便直接測,所以用Δs=恒量這個關系驗證最方便。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也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
2.對訓練題進行改編整合
理科學習離不開大量的習題訓練,物理學習也是如此。當前市面上的習題集存在著過深、過難、過雜的現象,任何一本現成的習題集都無法完全適應不同教師的教學需求,因此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習題改編與整合。訓練題應分兩類:一類是課堂隨堂訓練,它應起到輔助理解新知識、新規律、新方法的作用,要求題例典型,并且易于變式拓展,舉一反三;另一類是課后作業,它應起到鞏固知識,活用知識的作用,要求有一定的靈活性。例如,在用正交分解法處理平衡問題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場景進行梯度訓練:用水平方向的力拉水平地面上的物體——用斜向上的力拉水平地面上的物體——用斜向后方的力拉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將物體放在斜面上,用沿斜面方向的力拉——將物體放在斜面上,用水平方向的力拉,通過這樣的習題改編,達到習題訓練的一題多變,一法多用,多題歸一的功效。
3.對各種科技圖書、報紙、期刊資源進行合理篩選利用
閱讀課外讀物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因此學校的圖書館應向全體學生開放,為學生閱讀創造條件。為了讓學生有意義地閱讀,物理教師應向學生推薦好書、好文章,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物理教師可以對報紙和期刊上的科技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有計劃地充實到物理教學中,將物理知識與科技成果融合起來,通過鮮活的、有時代氣息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與能力。
(二)改良與創新,用足實驗室課程資源
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實驗室資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放實驗室,為科學探究創設條件
科學探究既是物理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教學方法??茖W探究有理論探究,也有實驗探究。對于實驗探究,它要求學生通過探究,自己去設計實驗,選擇儀器,收集實驗數據,歸納并總結規律,因此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設備、模型都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必備資源。為此,實驗室應向學生開放,讓學生隨時熟悉并接觸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以便選擇適當的儀器和器材進行科學探究。
2.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豐富實驗室的課程資源
實驗資源不僅包括實驗室的現有設備,還包括學生身邊的,可用來做實驗的物品和器具。用日常器具做實驗,具有簡便、直觀等優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由此可見,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豐富實驗室課程資源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需要。例如,可以用家庭裝修布暗線用的線槽做牛頓第一定律雙斜面實驗用的導軌,因其柔韌性好,彎曲方便,很好操作;還可以利用氣墊玩具小車演示減小摩擦力使小車可以滑行得更遠的實驗。
3.將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引入物理實驗室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我們的原則是追求實驗的真實、可靠,但對于看不清、抓不住、不好做的實驗可以借助計算機模擬,變“不可見”為“可見”,由“抓不住”到“抓得住”,將“不好做”的實驗轉變為“好做”的實驗。還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實時測量、處理數據、分析結果等。例如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萬用表、安培表等儀器的可見度小,不利于學生觀察。有些實驗只能在平面上做,可見度受到限制,如觀察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的磁感線分布等,這些都可以借助于視頻展示的放大作用,增強可視效果;微觀世界中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布朗運動、α粒子散射實驗等現象,不可能在課堂上直接呈現,但可以借助電腦課件動畫模擬;探究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時,測出多組s和t數據后,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描繪出他們的關系圖像。
(三)預設與尋覓,用活課堂生成資源
課堂生成性資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產生的情景和問題,是在教學過程中突發的課堂資源,如物理演示實驗的失敗,學生的錯誤回答,學生的質疑,學生合作時的爭論、實驗中不合理的操作等都是生動、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培植和利用好這類資源,可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例如,一位教師在復習運動學這部分內容時,選擇了2008年全國Ⅰ卷的23題作為例題,備課時她預設了三種解題方法,在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一共形成了八種方法,教師抓住學生的思維火花,對八種方法的優劣進行評價,對八種方法的實質進行歸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了課堂實效。
(四)交流與合作,用好其他社會資源
課程作為知識的載體,必須對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做出敏銳的反應,所以應加強與各方面人員的交流,如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電視、科技館、工廠等。例如,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請一些在有關方面頗有建樹的人士到學校講課,可以結合自身的感受向學生介紹經驗,并共同討論在學習上應該奮力達到的目標等;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與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可以彌補中小學教師理論的不足。
總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門綜合藝術,通過課程資源有目的、有組織地投放,必定會優化課堂內容,提高課堂實效。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