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被多次重復、練習,或多次強化、鞏固下來的自動化了的生理及心理操作方式,是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之后,將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化學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化學學科是理科中的文科,它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對象具有龐雜性,知識較零碎,記憶的內容多,概念性較強,所以影響了知識的系統性和規律性。同時,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學習化學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指導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好化學。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化學的習慣呢?筆者主要是從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完成作業、小結歸納五個環節抓起。
一、課前預習
初中化學是學生剛剛接觸到的一門學科,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全都是新的知識,那么學生課前閱讀課本、了解內容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這樣學生在聽課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會感到茫然。
那么,化學教師又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閱讀呢?我們知道初中化學是一門啟蒙課,有很多學生“不會讀”或“不愿讀”。他們認為,課文簡單容易,上課老師會進行講解,沒有必要提前閱讀。化學教師要指出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并布置預習性作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預習意識和預習行為。在學生“粗讀”課本時要求學生在疑難之處進行標注。這樣學生就能帶著問題進課堂,從而提高聽課效率,深化學習內容。
二、課堂聽講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陣地,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搞小動作等現象較為嚴重。很多學生上課只聽老師講,不動腦筋去分析、思考,學習處在一種被動狀態。
那么,如何組織學生聽課,使其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呢?這里有主觀和客觀上的原因,而客觀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如教師教學形式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等。教師應利用學科特點,將實驗、化學史、故事、多媒體、當前化學前沿高尖端事例等帶入課堂。這樣,才能讓學生變被動地去“聽”為主動地去“學”。只有當學生樂意去聽課了,才能引導其改正學習方法。一個良好的聽課習慣,筆者認為要做到:眼、口、耳、手、心五到位。有些學生上課不做筆記或不會做筆記。筆者上課要求學生直接在相應知識點的空白處記筆記,這樣課后復習課本時省去翻閱另一本筆記本的麻煩。學生上課要養成邊聽邊想邊記邊說的好習慣。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的化學學習處于手、腦、口并用的積極工作狀態,教師能不講的盡量不講,教師能不做的盡量不做,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歸納總結。
三、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是為了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彌補上課時聽不懂或未能完全理解的部分知識。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后還會忘記,這是大腦遺忘的規律。因此,只有趁熱打鐵,及時復習,才能降低遺忘率。復習時要注意,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少花工夫,比較模糊的內容要重點復習。通過預習、聽課、復習,使書本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學生做起作業來才能胸有成竹。有些學生還沒復習就急于做作業,這里所說的復習,就是課后“細讀”。正確的順序是先復習后做作業,這樣做的好處是將作業與教材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它的目的是為理解和鞏固知識而做作業,不是為做作業而做作業。
四、完成作業
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是課后復習的又一次提升,是檢查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堂所學知識,訓練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要求學生認真、獨立、按質按量地完成作業,這樣在作業當中才能有所收獲。在練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要反復閱讀課本內容,即“精讀”。找出解題的根據、原理、知識點。教師要注重練習的講評,講評時要留時間給學生去反思,讓學生知道錯在哪里,錯的根源是什么。如果教師急于點評,容易造成學生思維與教師所講的認識上的沖突,學生沒有完全理解,課后很有可能又犯同樣的錯誤。
當然,講評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找到課本相應的知識點,閱讀有關內容,師生共同分析,解答疑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課本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另外,學生要有一本錯題集,養成摘抄錯題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中考復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學生都進行強度較大的大量的練習,要注意收集錯題,進行反思,克服常犯錯誤。
五、小結歸納
從化學研究對象的龐雜性,還可得到啟示:化學教學一定要十分注意各部分知識間的聯系,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把瑣碎的化學知識聯結成為有機的網絡。對于初中化學,許多學生感到學習內容并不難,但瑣碎、零亂,學習起來不得要領,其原因就是沒有使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網絡,造成易學易忘。每節課的知識是發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識體系,課后必須要小結,把分散在課文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成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