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全國各地掀起教改的熱潮,涌現出了許多像“洋思”、“永威”、“杜郞口”等成功的學校典范。我省與時俱進,在2008年開始實施高中新課程標準,而我校被立為“省課改實驗學校”,對于當時剛好接手高一新生的筆者來說,這必將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和挑戰。現今,這一屆學生已順利畢業。通過三年的不斷實踐,筆者深入了解學生,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方式,總結出一些經驗,在此與大家共勉。
一、課標,課堂教學的指南針
在上課前,教師一定要認真地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分析教學內容的層次性,特別注意各內容要求學生達到的深度和廣度,不要刻意去簡化和加深,增大學生學習的難度。我們有許多教師已從事教學多年,對舊教學大綱理解很深,很容易按照舊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從而偏離了新課程標準。例如,在人教版化學必修一的第一單元“化學鍵”的教學中,舊教學大綱對分子的極性問題的教學要求為理解,而新課程標準只是在非教學內容中作常規的介紹,對學生并不做要求。教師只有熟悉新課程標準,才能把握教學的尺度,進行更有效的課堂教學。
二、教材,課堂教學的中心線
在新教材中,把教學內容分成了幾大模塊,有“科學探究”、“學與問”、“實驗探究”、“思考與交流”等。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先熟悉教材,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基本劃分標準,弄明白哪些要講,哪些不用講,哪些要詳細講、重點講。例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對表一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對“實驗探究”這一項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并得出結論;對“學與問”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結果,最后教師做總結。教師只有熟悉教材,才能把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學生,課堂教學的主人翁
在新課程標準中一再強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以人為本”。怎樣才能體現這一點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加強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學會肯定自己。第二,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自主空間和時間。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做到少講,學生看得懂的不講;學生通過討論能找到結論的教師只做適當點評;能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讓學生自己探究,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第三,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關鍵,興趣是前進的動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究,就必須讓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言行來調動學生;利用教材的不同模塊設計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利用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現象來吸引學生,最終讓學生產生獲得知識的渴望從而激發對學習的興趣。第四,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在教材中有許多知識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在課前把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去調查、去觀察、去發現,最后把結果帶到課堂內進行展示,相互評比,從中體會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化學電源”的教學中,教師可布置學生去調查總結生活中有哪些電池,在哪些地方使用。同時,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它們的基本結構和使用原理,最后分小組討論交流并展示。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才能優化課堂效率,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得到鍛煉并提高。
四、教師,課堂教學的領航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都要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各種鍛煉,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鉆研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做好充分的準備,備好每一節課,使教學內容生動具體、合理充實;在課內,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不煩躁、不氣餒,做到講課有條有理、吐字清晰、滿面笑容,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課后,多與學生交流,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全面消化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只有扮演好領航員這個角色,才能真正把課堂教學的大多數時間交給學生。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要遵循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要求的變化而改進,這種改變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