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教材的每一章節中都安排有幾個小實驗,有演示實驗,也有學生分組實驗。因此我們要重視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一、通過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習都有一種感覺:老師上課講的內容都能聽懂,但課外作業一做就錯。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物理的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物理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可讓學生體會實踐的樂趣,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物理知識對生活的影響,可以讓學生體會親自動手親自實踐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
例如,在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時,我沒有直接講物理知識,而是隨手將學生扔掉的礦泉水瓶用剪刀從中間剪開,一分為二。礦泉水瓶上面部分呈漏斗形,用它和乒乓球做了兩個小實驗:(1)將漏斗倒放,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用手托住,請學生分別向瓶口吸氣和吹氣,并將手指移開,學生發現乒乓球在吹氣時并沒有下落,感到十分驚訝與好奇。(2)將漏斗擰好加蓋正放,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向瓶中倒入水,球很正常地隨水位上升而浮在水面上,然后讓學生把水倒去,將乒乓球放入沒有沒有瓶蓋的瓶內,再往瓶內加水,這時學生會看到球并沒有上浮,再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馬上上浮。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們領悟到其中的奧秘,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類似這樣的實驗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適時地加以利用。如土電話、手影游戲、紙鍋燒水、瓶口吞蛋、叉魚游戲、太陽光點燃火柴、蠟燭蹺蹺板、水果電池等。
二、通過物理小實驗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突破學習中的難點,并消除學生對知識的模糊或錯誤認識,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之后,我布置學生自己利用身邊的材料做小孔成像實驗。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知道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而且觀察到了成像的性質,還有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了像的大小與燭焰到孔的距離以及盒的大小(屏到孔的距離)關系的結論,為后面的凸透鏡成像實驗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如,在學習變阻器之后,讓學生做“自制滑動變阻器來控制小燈泡的亮度”的小實驗;在學習音調知識之后,讓學生制作 “音調可變的哨子”;在學習摩擦力與壓力和粗糙程度的關系之后,讓學生做 “筷子提米”實驗;等等。
三、通過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實驗是物理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之一。利用實驗進行教學時,不能為做實驗而做實驗,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大膽質疑、大膽假設、大膽探索。如在進行伏安法測電阻實驗后,可以這樣創設情境:同學們,如果在現有的器材中發現電壓表壞了,我們能否利用余下的器材測出待測電阻呢?學生們立即討論起來,氣氛十分活躍,一段時間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了正確的實驗方法。這時,我順勢而問:如果是電流表壞了呢?學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討論,最終也得到了答案。
通過類似這樣的實驗,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通過對分組實驗、課堂演示實驗、課外小實驗的思考,可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加強,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創新能力必然可以得到提高。
四、通過物理實驗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
反饋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只有做到及時反饋,教師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不足,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這樣教學結構才更加合理,教學效果才更加理想。利用物理實驗可以讓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得到暴露,以便于教師針對學生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及時修正,這種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如不少學生對“熔化”“溶解”這兩個概念比較模糊,于是我就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把白糖放入盛水的試管中,觀察白糖的變化,并讓學生觀察試管里有幾種物質。二是把海波放入試管中,用酒精燈加熱,觀察海波的變化,并讓學生觀察試管里有幾種物質。讓學生討論這兩個實驗的區別,再請學生概括“熔化”和“溶解”兩個概念。在分析與比較中,學生清晰地認識了這兩個概念。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實驗可以形象、具體、直觀地說明問題,且能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
總之,通過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鞏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活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