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問題是近年高考數學中的熱點、難點,此類題背景新穎,設問獨特,解法靈活多變,因此我們對高考中幾何探索性問題的題型特征和突破策略做一探究,供參考.
題型1 探索條件
基本特征:針對一個結論,條件未知需探索,或條件增刪需確定,或條件正誤需判斷.
【例1】 (浙江)如圖1,在長方形ABCD中,AB=2,BC=1,E為DC的中點,F為線段EC(端點除外)上一動點,現將平面AFD沿AF折起,使平面AFD⊥平面ABC,在平面ABD內過點D作DK⊥AB,K為垂足,設AK=t,求t的取值范圍.
圖1 圖2
解析:如圖2,破解此題可采用兩個極端位置法.對于F位于DC的中點時,t=1,隨著F點到C點時,因CB⊥AB,CB⊥DK,∴CB⊥平面ADB,即有CB⊥BD,對于CD=2,BC=1,∴BD=3.又AD=1,AB=2,因此有AD⊥BD,則有t=12,因此t的取值范圍是(12,1).
突破策略:執果索因,反溯探求
解決此類問題可以執果索因,先尋找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再通過檢驗或認證找到結論成立的充分條件.
題型2 探索結論
基本特征:有條件而無結論或結論的正確與否需要確定.此種題型常見于含有參數的問題,或者情況多種的問題.
【例2】 (海南)已知橢圓C的中心為直角坐標系xOy的原點,焦點在x軸上,它的一個頂點到兩個焦點的距離分別是7和1.
(1)求橢圓C的方程;(2)若P為橢圓C上的動點,M為過P且垂直于x軸的直線上的點,|OP||OM|=λ,求點M的軌跡方程,并說明軌跡是什么曲線.
解析:(1)設橢圓長半軸長及半焦距分別為a,c,由已知得a-c=1,a+c=7,解得a=4,c=3,所以橢圓C的標準方程為x216+y27=1.
(2)設M(x,y),其中x∈[-4,4],則點P和點M橫坐標相同,代入橢圓方程可得其縱坐標,即P(x,112-7x216),由已知得|OP|2|OM|2=λ2,代入兩點間距離公式,再由點P在橢圓C上,可得9x2+11216(x2+y2)=λ2.整理得(16λ2-9)x2+16λ2y2=112,其中x∈[-4,4].
①當λ=34時.化簡得9y2=112,所以點M的軌跡方程為y=±473(-4≤x≤4),軌跡是兩條平行于x軸的線段.
②當λ≠34時,方程變形為x2
11216λ2-9
+y2
11216λ2
=1,其中x∈[-4,4].
當0<λ<34時,軌跡為中心在原點、實軸在y軸上的雙曲線滿足-4≤x≤4的部分;
當34<λ<1時,軌跡為中心在原點、長軸在x軸上的橢圓滿足-4≤x≤4的部分;
當λ≥1時,軌跡為中心在原點、長軸在x軸上的橢圓.
突破策略:執因索果,直接探求
對于此類給定條件、尋求相應結論的探索性問題,我們可執因索果,直接探求結論,對于其中含參數的探索性命題,其突破策略是對參數進行分類討論.
題型3 探索是否存在
基本特征:判斷在某些確定條件下的某一數學對象(數值、圖形、函數等)是否存在.
【例3】 (全國)給定雙曲線x2-y22=1.
過點B(1,1)能否作直線m,使m與所給雙曲線交于兩點Q1、Q2,且點B是線段Q1Q2的中點?這樣的直線m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設所求直線m的方程為y=k(x-1)+1,并設Q1(x1,y1),Q2(x2,y2),
∴y=k(x-1)+1,x2-y22=1,
消y去,得(2-k2)x2+(2k2-2k)x+(2k-k2-3)=0,
(下轉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