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期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知識,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徑。小組合作是合作學習中采用最多的組織形式。但是,現在生物課堂中合作學習很多流于形式,沒有選擇恰當的合作時機,沒有將教師的角色定位好,變成了優等生表演的舞臺。本文在筆者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就教師角色的定位、合作學習的時機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取得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
一、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定位
部分生物課堂的合作學習教師就是放手不管,放權給學生,期望合作學習能夠解決所有的課堂問題,期待優等生給出所有問題的結論,教師沒有對課堂合作學習進行認真的組織。在這些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是一個旁觀者,只是聽聽學生的匯報而已。
另一部分課堂,教師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合作學習僅僅是教學的一個“花架子”,是新課程要求下迫不得已給學生活動的形式而已;合作學習僅僅是教師賞賜給學生的一個機會,所有的結論應該自己給出。
上述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真正的合作學習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起的作用是:班級學生還沒有形成合作精神時,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經過一個由“扶持”到“放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應該將班級學生分組,分組可以是靜態固定的,如5-7人為一組;也可以是動態的編排,比如讓男生固定在小組的位置上,讓班級女生流動,或者是第一組可以派成員到第二小組去旁聽,或者是互換成員。開始時可以采用固定小組的方式,到學生愿意嘗試合作學習后,可以采用動態流動小組的形式。這樣的好處就是學生有新鮮感,有機會了解更多同學的觀點,打破固定小組中部分學生處于從屬地位,而少部分優等生控制小組內活動的局面。
其次,教師要合理安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討論中,有些基礎好的學生將問題答案搶先說出,給組中其他成員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所以在小組討論之前,教師要求小組成員先每個人獨立思考問題的答案,然后每個人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最后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既保證了每個成員的思考時間,也保證了每個成員思考的空間。
最后,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其中,既關注局部,又顧及全班;既把握問題的討論進度,又把握討論題的中心。對討論有困難或討論無序、偏離主題的小組,教師要及時進行適當有效的引導,但又要放手讓學生大膽討論。課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小組中的合作活動,發現小組合作中出現教師期待的好的行為要及時進行表揚,并向全班說明他們受到認可的原因,無形中使他們成為其他小組模仿的對象。此外,教師要注意的是合作學習不只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二、把握生物課堂合作學習的時機
1.在新舊知識銜接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初中生物僅僅是掌握簡單的生物基礎知識(如動植物分類、常見的動植物的特點等),而到了高中階段,生物知識逐漸向系統化理論方向發展。因此,在教學高中知識點與初中知識點相似的地方時,教師應該做好復習和鋪墊工作。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初中生物知識的基礎有差異,部分學生能夠很好地做好正遷移,而少部分學生出現困難。這個時候我們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組合作學習,使部分學生能夠及時回憶起初中的知識,達到大家共同進步的目的。
2.在學習重難點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生物學科的學習重點主要是新陳代謝(植物)、生命活動調節和遺傳。但是每一節課都有重難點,我們在學生學習這些重難點時,不能完全由教師突出重點,突破難度。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小組成員討論來共同探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
3.在操作實驗、探究問題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生物學科的實驗操作比較多,如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觀察有絲分裂、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物質鑒定等。這些需要學生動手試驗,通過分析試驗的結果發現、探究,總結規律。有時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這時就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挖掘集體潛能,共同解決學習的問題。
總之,在合作學習時,我們教師要認真組織,合理安排,取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