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君山,又名景室山。取景慕嵩山太室少室之意,位于欒川、西峽兩縣之界屏。其山頂古有老君廟、道德府等建筑,相傳道教始祖李耳覓山修煉于此。由于老君山氣候惡劣,古時建筑均系鐵椽鐵瓦,其廟內神像也多為鐵鑄。又因歷史原因,目前大多已毀壞,所剩無幾。
一、歷史沿革及特征
豫西老君山,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位于欒川縣城南7.5公里。它以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錦山秀水、奇峰異洞的獨特風貌聞名中原。老君山,又名景室山,海拔2192米。
北魏時,老君山頂建有老君廟,鐵椽鐵瓦。廟內置老君騎銅牛像。據殘碑載:唐貞觀時,朝臣尉遲敬德監工重修。后傾圮。又據清《盧氏縣志·文藝·考》記載: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春,朝廷遣中使,發帑金,敕建“金頂太清觀”。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皇帝頒賜道經一柜,藏貯于“道德府”。歷代經書至明末尚存八柜,后因戰亂被毀。明天啟三年(1623年)秋,處士寧功明及門朋志友捐金帛、壽梓,雕刻祖師佑圣真君周陶元帥神像,配享老君煙火。清至民國多次復修。(圖1)
老君山沿途原有古跡甚多,如十方院、靈官殿、淋醋殿、救苦殿,山頂有老君廟、道德府,還有與老君有關的一些名勝景點,如飲牛池、朝陽洞、煉丹窯、曬人場、煮仁鍋、玉皇頂、亮寶臺、仙人橋等,這些景點原有古建筑已損,但老君山已成為豫西名山,歷史上曾是道教的活動場所,自明代至民國每年從農歷三月起,就有大量游人、香客朝山觀光,農歷四月初八為盛大香火廟會,山西、陜西、許昌、南陽和豫西各地的善男信女、黃童白叟,頂禮朝圣、不絕于途,年數以萬計。1985年欒川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至1989年群眾自發組織捐資將老君山廟宇重修。老君山原古建筑雖已蕩然無存,但目前仍存有大量的鐵鑄文物,極其珍貴。主要有鐵造像十幾尊,另外還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鐵鑄神像殘片,(圖2)清乾隆十二年三月鑄造鐵質“放光金殿”小廟一座,以及明萬歷十九年大鐵鐘和清代各類鐵瓦400余個。除此之外,保存基本完好的一通明萬歷皇帝頒經諭旨碑,字跡仍還清晰可辨。1999年10月和2000年6月初,省文物局領導及考古專家楊煥成、李京華、許順湛、張家泰等老同志曾多次登老君山考察,認為老君山現存的鐵鑄文物在河南省實屬罕見,其文物價值十分珍貴。河南省人民政府已于2000年9月25日將老君山鐵造像及其他文物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殘存現狀
目前老君山現存的鐵器文物都已殘缺不全,盡管如此,這些鐵造像等文物能集中保存至今,在河南省也是僅有的,它在全省發現的鐵器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現就老君山所存各類文物的現狀情況簡要分述如下:
(一)鐵鑄神像
該部分鐵神像其中十二尊整體形態、高低近似,另一尊神像為坐勢像,以鑄造工藝特點等方面與眾不同。但這十三尊鐵神像有一半已無頭部,無法確定神像的名稱,暫以編號為序,便于分述。
1號鐵神像:通高1.2米,站立姿勢。頭頸部斷裂,拼接后完整。該神像面容為三只眼,眼珠突出,嘴尖似鳥類嘴形,頭戴官帽。左臂下垂彎曲,左手拳握放于腹前。右臂曲起,右手握拳放于胸前,兩足呈三叉,似鷹爪。身穿鎧甲。該神像是其中最完整的一尊。(圖3)
2號鐵神像:通高1.1米,站立姿勢。頸肩部斷裂,拼接完好,頭上部殘缺約10厘米,左臂彎曲,左手叉腰,右手放于胸前,面容特征、兩足形狀及服裝與1號神像基本相同。(圖4)
3號鐵神像:通高1.1米,站立。頸部斷裂,頭可拼接,右臂殘缺,左臂彎曲,左手拳握放于胸前,面部表情暴躁,魁梧。身穿鎧甲,兩足殘。(圖5)
4號鐵神像:通高1米(不包括頭部),站立,無頭(頭與身不吻合)。左臂彎曲,左手握起放于胸前,右臂彎曲,右手叉腰,兩足呈鷹爪狀,身扎靠服。(圖6)
5號鐵神像:身高0.85米,站立,無頭(頭與身不吻合)。左臂彎曲,左手叉腰,右臂下垂,手半握,身扎靠服,足略殘。(圖7)
6號鐵神像:身高0.90米,站立,無頭,頸肩部殘。左手叉腰,右手握起放于胸前,下半身及兩足完整,身扎靠服。(圖8)
7號鐵神像:身高1米,頸部斷裂,無頭。左臂彎曲,手心向上半握放于腰部,右臂下垂,身扎靠服,右足內側殘一洞。(圖9)
8號鐵神像:身高1.17米,頸部斷裂,頭部完整,但頭身不太吻合。面容表情暴躁,眼珠突出。左臂彎曲,左手握起放于胸前,右手叉腰,身扎靠服,下身完整。(圖10)
9號鐵神像:身高0.95米,站立,頸部斷裂,無頭。雙臂彎曲,雙手放于胸前,身穿蟒袍,足下底座殘。(圖11)
10號鐵神像:身高1米,站立,頸部斷裂,無頭。左臂下垂,右臂半曲,右手握起放于腹部,身扎靠服,足下底座殘。(圖12)
11號鐵神像:身高0.85米,站立。上身殘破,無頭,肩、臂、胸殘破嚴重。左臂彎曲,左手半握放于胸側,右臂彎曲,右手叉腰,身扎靠服,下身基本完好。該神像是站立的十二尊神像中殘破最嚴重的一個。(圖13)
12號鐵神像:身高0.95米,站立。雙臂及頭部殘損,面部可以拼接。(圖14)
13號鐵神像:身穿靠服,底座殘,高約0.5米,無頭,坐勢,左半身基本完好,右半身殘破嚴重,身穿袍服,兩手置于胸前,袖口垂足。該神像鑄造工藝細致,服飾線條清晰,棱角明顯,背后左下方鑄有銘文“嘉靖十八年孟秋安邑縣羊馱寺村匠人……”(圖15)(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