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觀點認為“卍”形符號是于公元三世紀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東進而傳入中國,其意為吉祥、功德圓滿。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等文化中的陶器上卻早已有“卍”形紋飾作為圖案裝飾。
我國的彩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豐富多彩而著稱于世。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甘肅作為黃河文明的一個重要發祥地,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大量的彩陶為特征。在甘肅彩陶中,最精致、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馬家窯文化的彩陶[1]。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東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到四川北部地區,年代距今約五千多年。馬家窯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造型飽滿凝重,圖案種類多樣,紋飾的繪制顯得熟練精湛。幾何形紋是其中常見的裝飾紋飾,包括折線紋、圓圈紋、回紋、“卍”形紋、網紋、米字紋、波紋、螺旋紋和三角紋等。這些已在大量的資料中有專門的闡述,此不贅言。本文主要針對馬家窯彩陶中的“卍”形紋飾做一簡要分析。
“卍”形紋是馬家窯彩陶馬廠類型中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紋飾(圖1)。“卍”紋的構成形式大多是從右向左旋轉,少數也有從左向右旋轉;有單線構成的,也有雙線構成的,還有近似構成回紋的,形式多樣。甘肅、青海、遼寧等地均有此紋飾的器物出土,形狀基本相同。
以我們現在來說,“卍”,和佛教的流傳、佛經的翻譯有關,大體上說是佛教東進以后的事。“卍”是佛教用語,其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因此“卍”是吉祥的標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至唐武則天時定讀音為“萬”,意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據佛經記載,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于佛的胸前,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云,又稱吉祥喜旋。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中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之功德。《辭源》中解釋“卍”為梵文,本不是文字,是佛教如來胸前的符號,意思是吉祥幸福。在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志,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賬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云”。
關于“卍”形符號的旋向,馬家窯彩陶中卍紋的旋向有左旋和右旋兩種。所謂左旋,是指卍的折曲向左,即“卐”;所謂右旋,是指折曲向右,即“卍”。右旋或左旋在近代時有爭論,但大多數人認為右旋是對的。尤其是在二戰期間,希特勒使用卐字符來作為納粹主義的標幟,之后便有更多的爭論。但普遍認為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且是斜角45°的“卐”,而佛教所用的是正方形的右旋“卍”,為了與納粹撇開關系,佛教便在二戰后統一使用右旋“卍”。至于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在西藏,“卐”和“卍”,表示苯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巡禮方式。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佛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圣地等進行巡禮的。
馬家窯文化中的“卍”形紋飾,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當時一些氏族部落的記號或是文字的前身,有學者認為是用來記事的,也有學者認為是蛙肢紋的抽象變形,或被認為是對太陽或火的崇拜等。不管學者們如何解釋,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器物上發現“卍”形紋飾,說明了“卍”字早在佛教傳入前就已在華夏本土存在了,因此“卍”形紋飾應該是華夏文明的一種本土符號。但對于其意義為何,筆者對于眾家的看法卻不敢茍同。
馬家窯彩陶的紋飾總體上給人以旋轉、流動以及循環不息的動態感,其線條流暢,動感極強,變化莫測(圖2-圖5),而“卍”形紋飾本身就有一種旋轉的動感,它與馬家窯彩陶紋飾總體的動感發展趨勢是相呼應與和諧的。筆者認為,“卍”在馬家窯彩陶中應該表示循環不息,代表著生命、四時的輪回交替,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與崇拜的符號象征。
陶器紋飾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與歷史。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紋飾主要來源于先民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古代先民由于認識有限,對于四時的季節交替、人本身的生老病死等現象不能予以合理的解釋,便認為是有神靈在主宰一切,從而對自然界的各種所謂神靈充滿敬畏并希望神靈賜福,這便產生了最初的宗教,宗教的出現與人們日常物質及精神領域內的生產、生活是分不開的。吳山先生認為,“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幾何形圖案的產生,不外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對形體的認識,經過推理和藝術的組合演化而來;是在不斷的創造實踐中一種節奏感、韻律感和規律性的再現;是對形體抽象的一種概念——點、線、面條理性的反復、重疊、交叉與組合中變化而成。”[2]從吳山先生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卍”形紋飾在馬家窯彩陶紋飾中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當時的先民們在物質與精神領域內對當時文明的一個集成性的綜合與總結。
安旭先生在《藏族服飾藝術》[3]一書中認為,“卍”紋樣源于藏族先民之一的羌人文化。秦漢以前,甘青地區被稱為“羌戎之地”,甘青地區的馬廠文化類型屬羌文化的先河。馬廠文化類型遺址分布地區,多為現在藏族聚居地區。至今在部分藏族地區,尚有藏族人們把“卍”字紋繡在衣服上,甚至刺在身上,成為紋身符號,在藏族的其他裝飾品中該紋飾也十分常見。另外需要著重一提的是,藏族的苯教是一種原始宗教,類似薩滿教,其以吉兇占卜、消災祈福、驅鬼請神、解厄除病等為主要活動,“卍”紋飾在苯教中有著吉祥和生命輪回的意義。除了這種在文化淵源上的密切關系以外,馬家窯彩陶中的“卍”紋在旋向上以左旋為主,這與苯教的“卍”紋的旋向基本相同。因此筆者認為,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中的“卍”形紋飾,與藏族苯教中的卍形紋飾當有著一個共同的大背景,或者更進一步說,馬家窯文化中以卍形紋飾作為其信仰與崇拜的原始宗教,與藏族苯教的濫觴當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馬家窯彩陶中,“卍”形紋飾不僅直接以“卍”形繪于器物之上,還常有一些簡化和變形。簡化紋飾主要以十字交叉及十字斜交叉為主,有單線、雙線甚至三線等(圖6-圖9);變形紋飾多近似回紋(也有稱之為云雷紋),這種紋飾在甘青地區如青海樂都、民和及遼寧昭烏達盟等地區考古發現中均有出土。
從歷年來的考古發現及傳世的文物看,大約在隋唐時期“卍”字已經成為日常器物的裝飾性題材。特別是在銅鏡的紋飾演化上,唐代中晚期流行的“卍”字鏡更是銅鏡紋飾演化的一個突出的時代特色。唐代以后,在日常用品的裝飾圖案上也常見“卍”形紋飾。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史前到今天,“卍”作為裝飾紋飾經過人們不斷的精心演繹,在紋飾四端延伸畫出各種連鎖花紋,綿長不斷,寓意富貴、吉祥綿綿。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卍”形紋飾的主題含義是沒有改變的,即象征著輪回交替、循環不息。
除了華夏本土,一些非洲民族對“卍”字符也并不陌生。比如加納人認為“卍”字符和生命有關,是最吉祥的圖形。在古剛果王國的傳統信仰中,“卍”字符也是神圣的標志,認為“卍”字符代表了生命的四個重要時刻:出生、成熟、死亡、再生,上半部是人間,下半部代表靈界,是一種靈魂轉生的觀點,生命的不斷循環,也可解釋為一天的四個時刻:早上,中午,黃昏,午夜。從“卍”字紋的年代以及出現的地域來看,“卍”字紋普遍出現在不同的大陸板塊,且意義和用法相差無幾,這充分表明了人類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因素,即人類對生命永恒幸福的祈望與追求,這與人們對生命的傳統觀念及最初信仰是分不開的。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不管在器形上還是紋飾上,其在彩陶文化的發展中已經到了頂峰,特別是在紋飾裝飾方面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創造了中國彩陶藝術發展上的奇跡。總之在馬家窯文化中,“卍”字紋飾本身除了裝飾的目的以外,還反映了先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的勞動中進行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情況下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領域的綜合狀況,史前人們在與大自然長期的接觸過程中,把自己對于大自然的認識和理解抽象化為陶器上的圖形紋飾,這些紋飾或為裝飾,或為信仰,從而含有豐富而神秘的文化意蘊。
注釋:
[1]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彩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吳山.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安旭.藏族服飾藝術[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
[4]文中諸圖,均為積石山縣博物館館藏器物,筆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