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80年代初,安徽省文物總店從安徽省皖南地區征集到一幅董其昌《水流樹繞誰家圖》。此圖為絹本,立軸,縱71.5厘米,橫29.5厘米,落款為“門外水流何處,天邊樹繞誰家。玄宰?!扁j印為“太史氏”(白文)、“董其昌”(朱文)、“畫禪”(朱文)。1982年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書畫巡回鑒定組鑒定為董其昌真跡,并著錄于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二冊,第296頁,皖-401。
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號玄宰,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萬歷十七年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詔加太子太保。才華俊逸,少負盛名。善書畫,精鑒賞,富收藏,是明晚期最杰出的書畫家之一。董其昌的山水師法于董源、巨然,兼學黃公望、倪瓚,融合變化。其山水畫,多用水墨或兼用淺絳法。董其昌注重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著獨特的造詣。繪畫作品多臨宋元各家的畫法,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究摹古,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將書法的筆墨修養融入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創作的山川樹石、煙云流潤,皆為柔中有骨,轉折靈變,墨色干濕濃淡,層次分明,蘊蓄豐富,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成為當時“華亭派”的首領。《畫師繪要》評論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云流潤,神氣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
《水流樹繞誰家圖》描繪著一片秋樹、山巒、河水、村屋的清幽淡遠之景,層次清晰分明。近景為山坡一隅,坡岸地錯落有致綴以大小不一的荒石。秋樹數株,參差挺立。河水為一片空濛水面,風平浪靜。中景為山腳斜坡,坡石錯立,草木蔥茂。山坳處掩映村屋數間,依山傍水。遠景為山巒連綿起伏,忽隱忽現。此圖是董其昌采用了倪瓚的筆墨技法,以平遠的章法構圖,用筆簡潔,干濕濃淡相宜。坡石多用折帶皴,筆墨蒼逸,形象地展現秋樹、山巒、坡石的質感,活躍了畫面,抒發了清曠閑雅的意境。此圖為董其昌晚年作品,同時又反映了畫家當時身處劫亂的蒼涼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