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窯被譽為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史上最后形成,其文化內涵龐雜而生產地域廣闊和規模最為壯觀的一個青瓷窯業系統。它既是大江南北兩大瓷窯業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窯和民窯不同文化層次互相關聯又互相激蕩的產物,乃至可以認作是中國歷代青瓷工藝技術發展的歷史總成[1]。無論是從釉色、器型、裝飾等各方面,龍泉窯的藝術成就均達到了傳統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宋代開創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由此進入了宋代名窯的行列;在器型上除燒造碗盤類日用器外,還有不少仿青銅器與玉器的造型;裝飾則以瓷塑、露胎和褐彩獨具特色。從地域分布上來看,龍泉窯系主要分布于甌江流域,包括龍泉、慶元、云和、永嘉等地區,但其主體遺存和瓷業生產中心分布在龍泉市,目前已發現窯址400多處,以作為核心區的大窯、金村、溪口產品質量最高。關于龍泉窯的發展歷程,多數人認為發展于北宋,興盛于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明代早期是其最后一個高峰,明代中期以后衰微。
一、龍泉青瓷博物館藏淡青釉瓷器
龍泉青瓷博物館以館藏大量的龍泉青瓷而著名,其中淡青釉瓷器是龍泉窯系列較早出現并成系列、有一定規模的藏品,主要器型有盤口壺、五管瓶、執壺、碗等。
帶蓋五管瓶(圖1):整體器物修長。蓋近直筒形,裝飾復雜,蓋頂作寶珠形,四周凸起,中心作荷葉形鈕,面上裝飾有旁繞四只小水鴨,漫游嬉戲,造型生動,蓋身作垂蓮瓣形外翻。瓶直口,圓肩,深弧腹斜收,矮圈足。肩部邊緣安裝荷莖狀的五管,管外作七棱,管口呈四齒,管下貼一圈形若水波的堆紋。上腹部刻覆蓮,瓣內劃精細的篦紋。下腹用凸棱分成六格,格內飾卷草紋。胎灰白胎,胎質細膩堅致。極淡的青色釉,釉層勻澤。高39.5厘米。1976年龍泉市茶豐鄉墩頭村出土。
帶蓋五管瓶(圖2):蓋鈕作菊花形,內外花苞,盔形蓋,刻劃菊花形。瓶為直口,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肩與上腹部作成五層臺形,刻劃菊瓣,第二層臺上設有五管,管口作花瓣形,下腹部刻劃仰蓮。瓶高33厘米,口徑8.1厘米,足徑10厘米。1987年龍泉市宏山鄉山里村出土。
龍泉窯被譽為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史上最后形成,其文化內涵龐雜而生產地域廣闊和規模最為壯觀的一個青瓷窯業系統。它既是大江南北兩大瓷窯業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窯和民窯不同文化層次相關聯又互相激蕩的產物,乃至可以認作是中國歷代青瓷工藝技術發展的歷史總成[1]。無論是從釉色、器型、裝飾等各方面,龍泉窯的藝術成就均達到了傳統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宋代開創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由此進入了宋代名窯的行列;在器型上除燒造碗盤類日用器外,還有不少仿青銅器與玉器的造型;裝飾則以瓷塑、露胎和褐彩獨具特色。從地域分布上來看,龍泉窯系主要分布于甌江流域,包括龍泉、慶元、云和、永嘉等地區,但其主體遺存和瓷業生產中心分布在龍泉市,目前已發現窯址400多處,以作為核心區的大窯、金村、溪口產品質量最高。關于龍泉窯的發展歷程,多數人認為發展于北宋,興盛于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明代早期是其最后一個高峰,明代中期以后衰微。
一、龍泉青瓷博物館藏淡青釉瓷器
龍泉青瓷博物館以館藏大量的龍泉青瓷而著名,其中淡青釉瓷器是龍泉窯系列較早出現并成系列、有一定規模的藏品,主要器型有盤口壺、五管瓶、執壺、碗等。
帶蓋五管瓶(圖1):整體器物修長。蓋近直筒形,裝飾復雜,蓋頂作寶珠形,四周凸起,中心作荷葉形鈕,面上裝飾有旁繞四只小水鴨,漫游嬉戲,造型生動,蓋身作垂蓮瓣形外翻。瓶直口,圓肩,深弧腹斜收,矮圈足。肩部邊緣安裝荷莖狀的五管,管外作七棱,管口呈四齒,管下貼一圈形若水波的堆紋。上腹部刻覆蓮,瓣內劃精細的篦紋。下腹用凸棱分成六格,格內飾卷草紋。胎灰白胎,胎質細膩堅致。極淡的青色釉,釉層勻澤。高39.5厘米。1976年龍泉市茶豐鄉墩頭村出土。
帶蓋五管瓶(圖2):蓋鈕作菊花形,內外花苞,盔形蓋,刻劃菊花形。瓶為直口,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肩與上腹部作成五層臺形,刻劃菊瓣,第二層臺上設有五管,管口作花瓣形,下腹部刻劃仰蓮。瓶高33厘米,口徑8.1厘米,足徑10厘米。1987年龍泉市宏山鄉山里村出土。
雙系盤口蓋壺(圖3):蓋作花蕾形,下有兩層波浪紋襯托,邊微上翹,蓋內緣有子口。瓶盤口,長頸,圓肩,深弧腹斜收,圈足略外撇。頸肩連接處裝飾有三道弦紋,并對稱地設有兩系。肩部刻劃細云紋,肩與上腹部各貼波浪形堆紋一圈。胎色灰白致密,施極淡的青色釉。外底無釉處呈灰白色。壺高40.1厘米。1976年龍泉市茶豐鄉墩頭村出土。
雙系盤口壺(圖4):盤口,細長頸,圓肩,深弧腹,矮圈足。花形蓋,肩有雙系,腹部出筋直棱分成六瓜瓣形,每瓣內刻劃云氣紋。高26.6厘米,口徑7.8厘米,足徑8.3厘米。
執壺(圖5):盤口,細長頸,頸上細下粗,圓肩,球腹,圈足微外撇。肩部長流較彎曲,相對的一側設有長曲柄,柄的上部粘連于盤口,頸肩兩側裝有兩系。腹部用雙系凸棱分成六份。胎灰白色,胎質細膩堅致。釉色略深,呈青黃色,釉面勻潤。高17.5厘米。1976年龍泉市茶豐鄉墩頭村出土。
二、淡青釉瓷器窯址的發現及主要產品
淡青釉瓷器窯址目前均發現于龍泉金村地區(圖6),在金村大窯犇有多處窯址生產此類產品,一般與晚期的窯址堆積同處一處,下文化層為生產淡青釉的產品,上文化層生產典型的龍泉青釉產品。從窯址的疊壓關系看,從淡青釉產品開始,這里的窯業持續生產,一直到宋元時期,期間不曾間斷。
淡青釉產品以碗為主,包括執壺、盞、盤、盤口壺等,淺白色胎,胎質細膩堅致;釉為透明的石灰釉,呈極淡的青白色,除底足外,施滿釉,釉層薄,施釉較均勻,玻璃質感強,但流釉現象較為常見。快輪拉坯成型,執壺喇叭形口與壺身分兩段制作,再拼接而成,流與把手分別貼附,器型規整,成型工藝嫻熟。普遍使用匣缽裝燒,匣缽主要是M型,直壁、承托面中心內凹,以最大化利用空間,匣缽與裝燒器物之間用圓圈形墊圈支墊。見有大型支燒具,呈瘦長的喇叭形。匣缽與支燒具均為粗陶質,墊圈則為細瓷質。
龍泉大窯犇:01,執壺口與頸部殘片。尖圓唇,敞口呈瘦長的喇叭形,頸細長,溜肩,肩以下殘。頸部殘留有把的殘片,寬扁形,中間有凹痕,從長頸中部向口沿拱形外弧。頸部有細凹弦紋數道。胎色較深,呈青灰色,胎質細膩,釉色較深且不均,一側呈青灰色,另一側呈青黃色,當與窯爐的氣氛控制有關(圖7左)。
龍泉大窯犇:02,執壺口與頸部殘片。細長喇叭形頸,折肩,肩腹間折棱明顯。肩扁把手在頸部的起貼處較高。頸部有細凹弦紋數道,腹部以豎凸棱分隔成數組,每組填以蓮瓣紋,細線刻劃。近白色胎,胎質極細,釉呈極淡的灰白色,積釉處發綠,施釉均勻,釉質勻潤,玻璃質感強,幾乎不見流釉的現象,質量非常高(圖7中)。
龍泉大窯犇:03,執壺口與頸部殘片。器型與龍泉大窯犇01、02近似,頸與肩部均有凹弦紋,胎色、釉色介于上兩件器物之間,白胎略泛灰,青釉色較深,有流釉現象(圖7右)。
龍泉大窯犇:04,執壺流的殘件。呈細長的弧形,造型秀麗。殘存的腹部刻劃細蓮瓣紋。近白色胎、灰白色釉,胎釉質量均較佳(圖8)。
龍泉大窯犇:05,執壺類器物的底部。深弧腹,假圈足,平底略內凹。素面。淺白色胎,胎質略粗,有較多的細小氣孔,表面不光潔。僅外腹施釉,內腹與底均不施釉,灰白色釉極薄,玻璃質感不強(圖9左1)。
龍泉大窯犇:06,執壺類器物的底部。深弧腹,矮圈足,足端寬平。腹部用細凸弦紋分隔成六組,細凸弦紋與腹部平齊。素面。灰白胎色略深。內外均籬釉,底足無釉,灰白色釉略泛青,開細片,且有流釉現象,玻璃質感強(圖9左2)。
龍泉大窯犇:07,執壺類器物的底部。深弧腹,矮圈足略外撇,足端較圓。腹部用細凸弦紋兩道一組,分隔成六組,細凸弦紋鼓凸于腹部的表面。素面。灰白色胎釉均極佳,外底亦施釉,粘結有長條形泥點5個(圖9左3)。
龍泉大窯犇:08,八棱瓶底部殘件。深弧腹截面呈八棱形,棱角處作一道凸弦紋與兩道凹弦紋。素面。胎釉色均略深,內外滿釉,外底亦施釉,青釉略泛灰。包底粘結有一墊圈(圖9右)。
龍泉大窯犇:09,碗,可復原。圓唇、深弧腹,圈足較粗厚。淺白色胎與釉,胎質細膩,除外底外,內外滿釉,釉玻璃質感強(圖10左1)。
龍泉大窯犇:010,花口碗,可復原。圓唇、深弧腹,圈足較粗厚。腹部有縱向凹痕數道。淺白色胎與釉,胎質細膩,內外滿釉,釉玻璃質感強。外底中心有墊圈痕跡(圖10左2)。
龍泉大窯犇:011,碗,可復原。圓唇、深弧腹,圈足較粗厚。淺白色胎與釉,胎質細膩,內外滿釉,釉玻璃質感強。外底中心有墊圈痕跡(圖10左3)。
龍泉大窯犇:012,器型與龍泉大窯犇011近似,胎釉均較深,釉色淺白泛青,外底不施釉(圖10右)。
龍泉大窯犇:013,直條紋碗,可復原。圓唇、深弧腹,矮圈足。外腹滿刻縱向直條紋。淺白色胎與釉,外底不施釉,釉色、質感均較佳(圖11)。
龍泉大窯犇:014,小碗。圓唇,腹較弧,圈足極矮。胎釉色均較深,胎色呈淺灰色,青灰色釉,釉面不夠瑩潤,外底不施釉(圖12左1)。
龍泉大窯犇:015,斗笠形碗。器型較小,圓唇,腹較斜直,圈足矮小。胎、釉色均較淺,外底不施釉,釉質較佳,積釉處發綠(圖12左2)。
龍泉大窯犇:016,斗笠形碗。器型與龍泉大窯犇015相同,胎、釉色均較深,外底不施釉,釉質較差(圖12左3)。
龍泉大窯犇:017,斗笠形碗。器型與龍泉大窯犇016相似(圖12右)。
龍泉大窯犇:018,花口碗。尖唇,口呈花口形,敞口,斜腹略弧,圈足矮小。內底中心刻劃細花紋。胎、釉色均較深,內外滿釉,釉質較差(圖13、圖14左1)。
龍泉大窯犇:019,盞。尖唇,直口呈花口形,深直腹,圈足較高。胎、釉色均較深,外底不施釉,釉質較佳(圖14左2、圖15)。
龍泉大窯犇:020,花口盤。尖圓唇外撇,花口形,斜直腹淺弧,大平底,圈足外撇,足端較尖。底部刻劃細花。胎、釉色均較深,內外滿釉,釉質較佳。外底有泥條痕(圖14左3、圖16)。
龍泉大窯犇:021,臥足碟。尖圓唇,淺坦腹,大平底,臥足。胎、釉色均較深,內外滿釉,釉質較佳。外底粘結有一墊圈(圖14右、圖17)。
龍泉大窯犇:022,小罐。圓唇、直口,深鼓腹,小平底。腹部有凸蓮瓣紋,并有兩小鋬。胎、釉色均較深,內外滿釉,釉質較佳(圖18)。
龍泉大窯犇:023,匣缽。M型,直壁,托面下凹。粗陶質。器型較大(圖19左)。
龍泉大窯犇:024,匣缽。M型,直壁,托面下凹。粗陶質。器型較小而高(圖19右)。
龍泉大窯犇:025,支燒具。器型瘦高,托面較大,筒形壁內收,近足端外撇。粗陶質。一側生燒,當為埋于窯底砂層中形成(圖20)。
龍泉大窯犇:026-027,墊圈,筒形,較高,一頭大一頭小。側端有泥點痕。細瓷質(圖21左1、左2)。
龍泉大窯犇:028、031,墊圈,較矮小,瓷質(圖21左3、右)。
龍泉大窯犇:029-30,墊圈,較矮小,粗陶質(圖21左4-5)。
三、淡青釉產品的時代及其淵源
從窯址調查的情況來看,此類淡青釉產品至少具有兩種以上的風格特征:一種是胎、釉色均極淺,近白色胎,青白色釉。雖然有一定的流釉現象,但釉層薄,施釉均勻,釉面勻潤,玻璃質感強。器型規整,裝飾較多,一般刻劃細花。無論是胎、釉、器型還是裝飾,質量均較佳;一種是胎與釉色變深,胎呈灰白泛青,釉色較深,呈淺青黃色或較深的灰白色。胎釉質量明顯不如前一類,胎質略粗,有較多的氣孔,釉層更薄,釉面勻潤不足。素面,裝飾少見,整體質量較差。這種差異,應該是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因此此類淡青釉產品應當有時代的早晚。由于采集資料的不完全,此處不便作進一步的分期研究,期待今后更全面考古工作的展開。從文化特征上看,此類器物的器型、裝飾等特征與越窯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風格較為接近,其時代可以初步定在五代與北宋之交。
從中晚唐開始、歷五代至北宋早中期,越窯迎來了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時期,并且達到了同時期制業的頂峰。尤其是五代以來,吳越國政權為“保國安民”,偏安一隅,鞏固政權,越窯青瓷被作為重要方物大量貢奉中原朝廷,同時也被作為主要貿易商品遠銷海外各國,青瓷外銷成為吳越國安身立本、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由此,越窯生產進入全盛時期。吳越境內,窯場林立,作坊遍布,青瓷生產如火如 荼,規模空前。據現有考古調查資料統計,至目前已發現五代越窯窯址131處[3]。這一時期的越窯不僅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高,且其制瓷技術向外大規模地傳播,浙江本地區的甌窯、婺州窯均受其廣泛的影響。如武義水碓周窯址,胎質多灰白色,質地細致,制品胎壁較薄且均勻。釉內外施滿釉,僅器物外底留有支燒痕,釉色以淡青釉和豆青釉為主,青釉泛黃產品次之。燒制過程中,一件器物用固定的一種匣缽和墊圈裝燒。紋飾一改唐代婆州窯尚素面、重造型的風格,注重向精巧的方面發展,并重視裝飾,運用劃花、印花、刻花等技法,一般在碗盤內刻劃荷葉、芙蓉、纏枝等紋飾,采用對稱或四分法的幾何紋飾,構圖嚴密,劃紋線條工整、流暢、柔和。碗心、執壺、盞托等器物上多飾卷云紋、花草等,圖案、紋飾簡練而傳神[4]。無論是婺州窯還是甌窯,在器型、裝飾、施釉工藝等方面受越窯影響明顯,但由于瓷土等原因,其胎色與越窯差別極大,普遍較淡,尤其是甌窯,胎色灰白色,與龍泉窯這一時期的淡青釉極為相似。而婺州窯與甌窯在地理位置上處于龍泉窯與越窯之間,不僅是越窯技術的最早受影響者,也是其技術向外傳播的跳板。因此,龍泉窯早期制瓷業在器型、裝飾技法、紋飾、裝燒等工藝方面在越窯影響下產生,但由于窯業技術經過婺州窯與甌窯地區傳播而來,又帶有濃重的婺州窯與甌窯的氣息,如極淡的胎色等。因此,可以說早期龍泉窯是在越窯、婺州窯、甌窯等多個窯口的影響下形成的。
(周光貴 龍泉青瓷博物館)
注釋:
[1] 中國古陶瓷學會編.龍泉窯研究[M]. 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年.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七輯)[G]. 北京:文物出版社.
[3] 李軍. 五代越窯青瓷的外銷與制瓷技術的傳播, 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05.
[4] 金華地區文管會. 浙江武義縣水碓周五代北宋窯址調查[J]. 考古,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