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樣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皮膚腫瘤,臨床較少見,我科于2011年9月收治1例腰背部巨大腫物患者,手術切除后應用網狀植皮覆蓋創面取得良好效果,術后病理證實為脂肪瘤樣痣,現報道如下。
1 病例資料和方法
1.1 患者資料:女性,26歲,主因“發現左腰背部腫物23年”入院?;颊?歲時父母發現左背部一核桃大小腫物,因患者年齡小未行手術,8歲時腫物生長至拳頭大小,于當地醫院行病理檢查結果回報為“脂肪瘤”(具體不詳),后行腫物切除手術,術后復發,13歲時發現原部位出現一黃豆大小腫物,隨生長發育長大,未予治療?,F腫物體積較大,無疼痛及瘙癢感覺,偶可擠出白色豆渣樣物質,患者自覺影響美觀及生活,為解決此問題來我院要求手術治療。??魄闆r:左側腰背部可見突出皮膚表面巨大疣狀腫物,最長約20cm,最寬約16cm,質地較軟,表面有少量毛發生長,無紅腫,無破潰,可聞及異味,周圍可見多個直徑不等相同性質包塊?;颊呒易逯袩o類似患者。血尿常規、血生化、免疫、凝血、心電圖、胸片等均無明顯異常。入院診斷為“腰背部巨大腫物”。圖1~4。
1.2 手術方法:患者右側臥位,全麻插管生效后,常規洗手、消毒后,鋪無菌巾單。
1.2.1 一組:以75%酒精再次消毒供皮區,于左側臀部及大腿處用取皮鼓取0.45mm中厚皮約20cm×10cm。供皮區部分創面折疊縫合,潰瘍油綢覆蓋,加壓包扎。將皮片以拉網機打孔制成網狀皮片備用。
1.2.2 二組:距腫物周邊5mm以美藍標記切口線,測量切除范圍約25cm×25cm,碘酒紗墊覆蓋于腫物表面,以4號線與皮膚固定,沿設計線切開皮膚至深筋膜淺層,電凝止血,可見腫物原有切口附近皮下脂肪與肌肉組織交織排列,層次不清。盡可能去除肉眼可見異常脂肪組織。創面充分止血,鹽水沖洗,更換無菌手套及器械后,拉攏縫合創緣縮小創面,將網狀皮片游離移植于創面上,3-0絲線縫合于皮膚,留長線,紗布堆加壓包扎。切除的腫物送病檢。
1.3 結果:術后抗炎治療5天,術后第7天打開植皮包堆,網狀植皮成活良好,術后第18天拆除植皮區縫線,大腿供皮區愈合良好。術后病理結果回報:真皮層可見脂肪細胞灶狀聚集,病理診斷為淺表脂肪瘤樣痣(圖5)。
2 討論
淺表脂肪瘤樣痣最早由Hoffman和Zurhelle于1921年提出,臨床少見,按皮膚病變特點分為單發型和多發型,根據該患者3歲出現病損,腫物呈皮色并融合成大的斑塊,表面呈疣狀,沒有超過軀體中線等特點,屬于多發型[1]。淺表脂肪瘤樣痣臨床表現特異,但初發或單發時須與神經纖維瘤、皮膚纖維瘤、脂肪瘤、畸胎瘤等增生性疾病相鑒別[2],本例患者初發時曾誤診為 “脂肪瘤”,文獻也曾有誤診為“脂肪瘤”,實為該病的報道[3]。本病主要依靠病理確診,特征性病理改變為真皮內出現異位的脂肪組織。Jones[4]等總結20例淺表脂肪瘤樣痣患者的組織病理改變,最早指出本病伴有結締組織改變,主要表現為膠原疏松,膠原束排列不規則,但單個膠原束不像結締組織痣中那樣粗大;彈性纖維在真皮下半部正常,而越向表皮越稀疏。本病預后良好,如無外形及功能影響可暫不治療,若需手術治療可行皮瓣轉移修復或分次切除的方法[5]。本例患者腫物面積較大,且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筆者采用網狀游離植皮覆蓋腫物切除后的創面,可以Ⅰ期完成手術,大大節省了患者的住院費用,針對該患者是較為適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姜祎群,孫建方,李阿梅,等.皮膚淺表脂肪瘤樣痣20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33(2):92.
[2]林挺,楊慧蘭,李雪梅,等. 淺表脂肪瘤樣痣臨床病理15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7):1354.
[3]趙亮,方方,洪克春,等.胸背部巨大淺表脂肪瘤樣痣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9):539.
[4]Jones EW,Marks R,Pongsehirun D.Nevus superficialis lipomatosus.A clinicalpathological report of twenty cases[J].Br J Dermamtol,1975,93(2):121-123
[5]張雪,李森愷,楊明勇,等.頭皮淺表脂肪瘤樣痣一例報告[J].中國美容醫學,2008,17(5):647-648.
[收稿日期]2011-12-16 [修回日期]2012-03-11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