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聯合治療兒童燒傷創面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兒童燒傷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方法:將80例兒童燒傷患者采用自身對照選擇相同深度的兩個創面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研究治療。治療組給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聯合治療;對照組給予硝酸銀軟膏治療。臨床觀察創面愈合時間、創面炎癥反應發生情況、創面細菌培養情況、過敏反應、創面愈合3個月后期隨訪有無色素沉著或脫失、瘢痕增生的情況。結果:治療組比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減少創面炎癥反應及感染機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患者未出現過敏反應和其它不良反應,后期隨訪瘢痕增生少。結論: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聯合治療兒童燒傷創面,明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減輕創面炎癥反應,療效可靠。在今后兒童燒傷創面治療中具有廣闊的臨床發展前景,適用于基層醫院使用。
[關鍵詞]復合溶菌酶;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燒傷創面
[中圖分類號]R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5-0766-03
Study of rhEGF and FE combined enzymes on pediatric burn
WANG Lian-ying,WU Feng-lian,LI Yang
(Department of Burns Surgery,The First Hospital of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0,Hebe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hEGF and FE combined enzymes on pediatric burn,it provides a new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burn. Methods Using homebody comparison,the wounds of 80 pediatric burn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iza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treated with both rhEGF and FE combined enzyme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is treated with Silver nitrate ointment.The studying content including,the wound healing time,wound inflammatory response,bacteria culture,allergic reaction,pigmentation or depigmentation and hypertrophic scar after healing three months and so on. Results rhEGF and FE combined enzymes on pediatric burn can shorten the healing time and reduce infection ratio of burn wounds. Comprehensive score in treatment are superior to that in control.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treating pediatric burn with both rhEGF and FE combined enzymes,it is of applications value.So it is recommended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FE combined enzymes;rhEGF;burn wound
兒童燒傷后創面皮膚屏障功能喪失,同時兒童抗感染能力低,皮膚嫩薄,傷后易引起全身感染,正確處理創面能預防和控制局部感染,避免創面因感染而加深,促進早期愈合,減輕深度燒傷后期的瘢痕形成。兒童燒傷治療過程中,創面處理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處理好創面是燒傷治療的關鍵,處理原則是促進創面盡快愈合,減少感染機會,減少瘢痕形成以利于創面后期功能的最大恢復。我院自2008年開始在兒童Ⅱ度燒傷創面治療中應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換藥,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從2008年10月~2011年9月就診患者中選擇3~14歲的兒童Ⅱ度燒傷病例80例,包括淺Ⅱ度和深Ⅱ度的創面,燒傷深度、面積由兩位以上專科醫生判斷。其中男55例,女25例。化學燒傷1例;熱力燒傷包括:火焰燒傷6例,火藥燒傷2例,熱液體燒傷71例。燒傷總面積為2%~15%。病例選擇均為傷后8小時內就診患者,創面均位于四肢。
2 方法
2.1 分組:采用自身對照選擇相同深度的兩個創面隨機分為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聯合治療組(簡稱治療組)與硝酸銀軟膏治療組(簡稱對照組)進行治療。
2.2 創面處理
2.2.1 創面準備:對每個患者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嚴格按照診斷標準進行,并且記錄燒傷深度和面積,治療創面與對照創面均予以同樣的清創換藥處理,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后去除腐皮及水皰后鹽水沖洗創面2遍后蘸干。
2.2.2 換藥治療方法
2.2.2.1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聯合治療組(簡稱治療組):清創后創面給予外噴適量金因肽于創面上,直接覆蓋復合溶菌酶紗布,盡量保證與創面貼附良好,外加紗布、棉墊略加壓包扎固定。早期每日可換藥1~2次,此后根據創面情況可減少至隔日1次。
2.2.2.2 硝酸銀軟膏治療組(簡稱對照組):清創后創面均勻外涂硝酸銀軟膏覆蓋創面后用紗布、棉墊略加壓包扎固定。早期每日換藥一次,滲出減少后可隔日換藥1次。
2.3 觀察指標
2.3.1 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受傷原因,燒傷面積、燒傷深度。
2.3.2 創面愈合時間:以創面完全上皮化作為判斷創面愈合依據,記錄創面愈合時間,以天數為單位。
2.3.3 創面炎癥反應:分為陽性和陰性,陽性:創面有膿性分泌物,創面周圍2cm范圍外出現明顯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反應癥狀;陰性:創面無膿性分泌物,創面周圍2cm范圍外未出現明顯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反應癥狀。
2.3.4 創面細菌培養:分為陽性和陰性,創面清創后、傷后第3天分別進行創面細菌培養,清創后創面細菌培養為無,傷后第3天創面細菌培養為有,此為陽性;清創后創面細菌培養為無,傷后第3天創面細菌培養為無,此為陰性。
2.3.5 過敏反應情況:分為陽性和陰性。創面及周圍正常皮膚出現皮丘疹、伴有癢感、刺痛等過敏反應癥狀為陽性。未出現上述情況為陰性。
2.3.6 隨訪:創面愈合3個月后期隨訪有無色素沉著或脫失、瘢痕增生的情況等。瘢痕增生:分為陽性和陰性。瘢痕組織高于周圍正常皮膚,質硬,伴有瘙癢、疼痛感為陽性。愈合后皮膚為正常皮膚者為陰性。色素沉著或脫失:分為陽性和陰性,愈合后皮膚出現色素沉著或脫失為陽性。未出現上述情況為陰性。
2.4 統計學處理: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以t檢驗方法對兩組治療方法的創面愈合時間及創面炎癥反應、細菌培養情況進行方差分析,比較兩組間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得出結論。
3 結果
3.1愈合時間的比較:通過兩組比較,治療組創面愈合天數(10.7±3.6)與對照組創面愈合天數(14.6±3.9)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882,P<0.05),治療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見表1。
3.2 創面炎癥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通過兩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創面的炎癥反應發生情況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735,P<0.05),治療組創面的炎癥反應發生情況少于對照組,見表2。
3.3 創面細菌培養情況的比較:通過兩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創面的細菌培養情況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23,P<0.05),治療組創面細菌生長檢出情況少于對照組,見表3。
3.4 過敏反應情況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創面的過敏反應發生情況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00,P>0.05),說明過敏反應與換藥方法無明顯關系,見表4。
3.5 愈合后色素沉著或脫失情況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創面愈合后3個月的色素沉著或脫失情況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50, P<0.05),表明治療組創面愈合后3個月的色素沉著或脫失情況少于對照組,見表5。
3.6 愈合后瘢痕增生情況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創面愈合后3個月的瘢痕增生情況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409, P<0.05),表明治療組創面愈合后3個月的瘢痕增生情況少于對照組,見表6。
4 討論
4.1 燒傷是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問題,每年約有300 000人死于火災造成的燒傷。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好奇心強,而自制力、反應力、協調性及對于各種危險的預見性差,因此兒童燒傷無論是在全球人口還是在住院人口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1],成為燒傷疾病中重點關注對象。兒童燒傷的危害性不僅在于一時的肉體痛苦和家庭的金錢、時間及人力的耗費,更重要的是,燒傷后所造成的瘢痕增生、肢體攣縮和功能障礙,將對兒童的身心成長造成巨大影響,對家庭和兒童本人都是巨大的傷害和負擔。目前我國燒傷外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發展迅速,兒童燒傷臨床治療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對于燒傷專科醫生來說,兒童燒傷的治療原則要促進創面盡快愈合,減少感染機會,最大限度地減少瘢痕后期并發癥的出現。本課題治療組遠期隨訪愈合皮膚外觀及功能明顯改善,減輕深度燒傷后期的瘢痕形成,避免后期成形手術后的各種并發癥,減輕了患兒及家長的痛苦。
4.2 表皮生長因子(EGF)是一個強有力的促細胞分裂因子,由Cohen在研究神經生長因子(NGF)過程中偶然發現。將小鼠頜下腺的粗制提取物注入新生小鼠時,由于直接刺激表皮生長和角化而引起眼瞼裂早開、門齒早萌。用皮膚或表皮塊進行體外培養研究也證實了它對表皮生長的直接作用。該提取物于1962年被分離純化,并被命名為表皮生長因子。國內通過基因重組技術已成功地研制出金因肽(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具有促進皮膚與黏膜創面組織修復過程中的DAN、RNA和羥脯氨酸的合成,對多類細胞具有較強的促有絲分裂活性,從而促進細胞的分裂與增殖,加速創面上皮細胞增殖,縮短創面愈合時間等作用。在燒傷創面修復過程中由于機體本身對創面部位的修復機制,調動內源性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在創面積累明顯增多。在創面修復過程中雖然EGF受體數目增加、內源性EGF也在修復位明顯積累,但因組織中EGF的含量普遍較低,即使所有積聚在創面的內源性EGF均能與受體結合,其分子環境中的EGF仍達不到最適水平,難以滿足細胞增殖和肉芽組織發育的最大需要。因此,有必要在創面組織中增加外源性EGF的濃度。金因肽有rhEGF的活性成分,輔以10%的甘油和甘露醇為保護劑,不僅加速創面上皮細胞增殖,提供創面良好的生理環境,對創面有較好的濕潤保護作用。EGF在臨床實踐中已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多中心臨床實驗結果,但就世界范圍來講,其對于兒童燒傷的實際效果和長期效應尚需進一步研究[2]。
4.3 復合溶菌酶是一種具有特異的殺菌機制和廣譜殺菌能力的復合酶,其主要成分是溶葡萄球菌酶,該酶是一種由極少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分泌的能溶解葡萄球菌的溶菌酶。該葡萄球菌酶能切斷致病菌細胞壁肽聚糖結構中的β-1,4糖苷鍵,多重破壁殺菌機制使復合溶菌酶能能迅速殺死致病菌[3],包括殺滅多種對抗生素耐藥的耐藥菌, 并使細菌極難對它產生耐藥性。皮膚具有重要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屏障功能,燒傷后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病理變化均與皮膚屏障的損傷有關[4]。兒童天性好動,燒傷后自身免疫力降低,創面感染機會增加,醫用復合溶菌酶紗布換藥可以殺滅細菌,從而減少感染機會的發生。復合溶菌酶是一種含鋅蛋白酶,對燒傷創面修復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可增強人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力[5],有利于細胞增生和維持機體對創傷的修復能力。復合溶菌酶本質是蛋白質,能隨人體新陳代謝排泄,不會產生任何毒副作用[6],使用后未見過敏反應,無刺激性疼痛,同時研究顯示不會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傷,對于兒童群體來說復合酶是一種比較安全的創面用藥。
總之,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復合溶菌酶聯合治療兒童燒傷具有雙重功效,明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減少創面感染及炎癥反應,方法簡單,使用方便,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在今后兒童燒傷創面治療中具有廣闊的臨床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Teresa Tse,Cindy H.Y Poon, Ka-Hei Tse,et al. Pediatric burn prevention: An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J].Burns,2006,32(2):229-234.
[2]盛志勇,郭振榮. 燒傷學臨床新視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46-256.
[3]Wu JA,Kusuma C,Mond JJ,et al.Lysostaphin disrupts Sl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s on artificial surface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3407-3414.
[4]賈赤宇.創面覆蓋物[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7,2(5):262-264.
[5]牟曉欣,張勇.FE復合酶治療燒傷創面感染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9):1059-1060.
[6]鄭霽,劉旭盛,黃躍升,等.FE復合酶防治療燒傷后期肉芽創面感染的臨床觀察[J].中華燒傷雜志,2006,22(1):26-28.
[收稿日期]2012-01-30 [修回日期]2012-03-09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