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進行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我認為你找不到一個比中國更好的地方。”這是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蔣曉冬在4年前就堅持至今的方向。
相較于很多投資機構每年十幾個投資項目,NEA每年只投資3~5個項目的步伐看起來有些緩慢,而這種步調不論是在金融危機還是在市場繁榮時期都不曾改變。甚至當頂級投資品牌紛紛募集中國基金,上演投資狂潮時,NEA仍然堅持使用全球基金、全球決策的策略,并且堅持按照每年3~5個項目的投資節奏運行。
時間證明一切。在投資圈哀鴻遍野的今天,NEA目前在中國投資退出的前3個項目收益超過3億美元,平均回報超過6倍,已足以覆蓋幾年來的所有投資成本。這對很多機構來說是無法想像的。
作為Groupon最早的機構投資者,2011年NEA在其上市時收獲了碩果,投資回報超過135倍。然而面對中國一夜之間冒出的成百上千個團購網站時,NEA卻完全沒有涉足,因為蔣曉東認為中國的團購企業讓人“看不清”。如今,團購網站的大量倒閉潮證明了NEA當初審慎而明智的決定。
O2O模式要的是如何衡量營銷
數字商業時代:既然NEA在很早期就投資了Groupon,為什么在兩年前中國團購網站最紅火的時候反而沒有進行任何投資?
蔣曉冬:Groupon起步的時候沒人理解這家公司想干什么,等其他競爭對手看懂這個模式的時候,Groupon已經有幾個月的先發優勢。但當時中國的團購網站是一擁而上,沒有哪家公司具有提前起跑的優勢,這帶來的可能就是很難有哪家公司獲得絕對的領先優勢。O2O領域不論最終的發展模式是怎樣的,但一定是一個長跑的過程。也許我看好你在前五公里中的跑步表現,但是道路還很長,我總有參與的機會。
數字商業時代:你看了國內外這么多項目,你理想中的O2O平臺模式是什么樣的?
蔣曉冬:我們也在探索之中,今天可能沒有一家企業完全達到其理想的模式,不過我們更多是從用戶和商戶的需求上去考慮問題。從商戶的需求方向來看,如今的O2O要做到的是幫助客戶如何衡量營銷。星巴克可能會采用優惠券、積分或者團購等營銷手段,他們希望知道的是消費者在星巴克10次共消費500元應該得到什么樣的折扣。雖然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夠做到,但這個對商戶最有價值,因此這會成為O2O的發展方向,但這條道路怎么走得最有效還在探索中。
O2O平臺服務,本地化是關鍵
數字商業時代:電子商務近兩年受到投資機構的熱捧,特別是O2O模式似乎成為了老牌電商企業尋求突破的新模式,NEA如何看待這個行業?
蔣曉冬:NEA在O2O領域中我們會持續關注,因為如今的用戶使用習慣正在不斷發生變化。早在5年前,我們就投資了服務了80萬家生活服務類小微商戶的連連科技,去年又投資了專注本地化生活服務的維絡城,今后還會在這一領域持續投資。如果把百度看成一個平臺,把騰訊看成一個平臺,把淘寶天貓看成一個平臺,我相信O2O領域現在也有產生這樣一個平臺的機會,人人可以在上面進行創新。那么誰來打造這個平臺,就有可能創造出像百度、騰訊同樣價值的公司。
數字商業時代:你所提到的O2O平臺,目前在國內外是否已經出現了具體的雛形?
蔣曉冬:我所說的O2O平臺是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去影響和改造傳統線下模式。不論是谷歌、亞馬遜還是貝寶都在O2O領域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這個領域最終走一個怎樣的路線圖,大家在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斷,但是怎樣走到那里還不是特別清晰。正是因為不清晰,所以很多公司都在嘗試,也正是因為不清晰,才能為創業者提供創新和發展的機會。
數字商業時代:如果打造新的平臺,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都能做得到。但是崛起一個新的平臺并介入這幾大陣營,可能性是不是會比較小?
蔣曉冬:在電子商務行業中再崛起一個新平臺的可能性比較小。如今的凡客、京東商城都有手機客戶端,這種移動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沒有本質區別,不過是前端用戶接觸方式不一樣,但后臺不論從選品、供應鏈、物流和配送都是一樣的。從本質上看,O2O平臺所服務的用戶群的消費習慣是一個門檻。你可以認為這個門檻很低,但是能夠做成功,它的門檻就會很高,本地化是一個關鍵問題。比如北京與廣州兩地,就要針對用戶的不同消費習慣進行調整,這是一項非常辛苦和細致的服務。對于任何一個公司來說,想要做好這個領域的服務都是一個長跑的過程。
數字商業時代:那你覺得本地化的問題是否會影響整個O2O大平臺的崛起?因為太過本地化,可能會比較分散,很難做到全面的覆蓋。這種平臺化的公司,相對容易誕生嗎?
蔣曉冬:我認為一定會誕生,雖然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但是,也正是因為誕生難度比較大,所以在誕生之后才更有價值。在這個領域中,我認為不會出現很多能夠做成功的企業,因此創業的機會就在這里。
看好小微企業背后的“財神爺”
數字商業時代:NEA一直堅持自己的投資步伐,那么在面對今年中國市場的變化會不會改變投資領域?為什么?具體的細分市場會關注什么方向?
蔣曉冬:基本上不會做出調整。NEA一直關注TMT和醫療領域,再有選擇地介入一些制造業公司。TMT領域這兩年所發生的新興模式都很明顯,而我們在2008年介入醫療行業時還持觀望態度。如今,我們的第一筆醫療投資中信醫藥已成功退出,這個行業很明顯成為了國家政策導向,NEA也會繼續朝這個方向走。醫療是一個很好的細分市場,雖然這個行業很難懂,但未來三五年會釋放出巨大的投資機會,這個行業專業門檻比較高,對創業者的綜合資源要求也相對較高。醫改后,中國醫療領域需要走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道路。現在外資可以獨資辦醫院,這正意味著更大的投資機會。
數字商業時代:中國金融領域也同醫療行業一樣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這個領域中是否也存在投資機會?
蔣曉冬:中國的金融領域因為國有壟斷的干預,很難要求工商銀行這類銀行將過多精力放在小微企業身上,真正能做小微企業融資和服務的正規機構很少,這就能催生很多服務小微企業的融資機構,而這樣的機構需要找到一個方法保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風險可控的辦法。NEA在金融領域看好為小微企業和個人做融資或者與融資相關的信息服務,現在已經投資了一家專為小微企業做融資服務的公司叫中新力合。
數字商業時代:這家公司現在發展情況怎么樣?
蔣曉冬:發展情況很好,但原因之一比較可悲,就是沒有什么公司在做這件事。中新力合跟浙江省政府合作成立了浙江省科技金融服務公司,在長三角也有一定影響力。但全國還有很多地方的企業都需要這樣的服務。從國家來講應該有更多人做這樣的事,一家企業能力有限,我們希望把整個小微企業服務發展的勢頭帶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