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的某條街道,王小帥所執導的電影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中,由于拍攝需要,整條街道都被封鎖了。隨著王小帥導演一聲喊“停”,無論車水馬龍的街道,還是融入其中的各色行人都停止行動,那一刻仿佛時間和空間都任由他支配。站在王小帥身后的孩子,驚訝且崇拜地說:“你喊停他們全停了,原來當導演是這么威風的事情啊!”王小帥轉身說道:“那你以后要不要當導演?”“我也要當導演,多威風啊。”王小帥身后的孩童正是他的兒子,這也是王小帥第一次帶兒子到片場。
在王小帥看來,孩子對父親的認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將父親當作自己的榜樣,在孩子看來,父親所取得的成功,不僅是一種影響力,更是對孩子自我成長的鞭策。“對孩子來說,父親是他的榜樣。在我的印象里自己長大了后,特別渴望父親那樣的成功,父親的能力和能量,而不是父親是否在身邊,每天噓寒問暖的呵護。如果榜樣做好了,對孩子的成長相當關鍵,比你手把手教他什么更重要。”
現場式引導:權利與責任
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王小帥用“少而精”三個字概括。
由于工作性質的特殊關系,王小帥不能像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那樣有固定充足的時間陪在家人和兒子身邊,但是王小帥會力爭將每一次與兒子的親密接觸營造得別致而難忘。
一次去外地拍攝紀錄片,因為相較于常規拍攝日程稍顯輕松,王小帥帶兒子同去。難得與爸爸一起外出旅行,兒子除了興奮就是新奇,問:“要跟爸爸拍片,我能做什么?”王小帥說:“你就做好我兒子。”“不,我要做你同事,我要做副導演。”王小帥笑著說:“行,那你就做副導演,跟爸爸一起工作。”轉身便跟劇組的工作人員吆喝到,“從今兒起小王同學就是副導演了,大家配合副導演工作啊。”在大家不約而同的回應聲中,兒子得意地挺直了腰板,跟在爸爸身后。
這次的拍攝地點是在東北,一行人員落腳后開始分配住宿房間,有人開玩笑說,“副導演要自己住,跟爸爸住一起的可不算副導演”。聽到這句話,兒子一下就傻眼了,年僅8歲的他用無助的眼神看著爸爸說:“為什么不能跟爸爸睡一起?”王小帥對兒子說:“如果別人跟爸爸睡一個房間可以嗎?”“那不行。”“對呀,你現在是副導演,也不能跟我睡一起。”兒子認真的看了看爸爸,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說道:“能不能今天先跟爸爸睡?”大家哄堂而笑。
第二天早上,兒子起得很早,搖了半天也搖不醒爸爸,很不愿意地說:“你們怎么不工作啊,都不起床?”王小帥想了想說:“你現在是副導演,可以去叫大家起床,安排他們工作。”兒子一聽,馬上來了精神,迅速下床沖出房間,在樓道里挨個敲每個房間的房門喊道:“我是副導演,起床了,工作了。”喊了一圈,把大家都叫起來了,回到房間又沖著爸爸喊道:“你也起來,你是導演。”王小帥看到眼前的兒子,已經變成了煞有介事的副導演。
讓8歲的孩子擔任副導演,王小帥認為“不僅賦予他權利,同時也讓他明白自己需要履行的責任。當然這些東西孩子不一定能全部明白,但是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能夠從小慢慢塑造他的性格。”
場景式溝通:自由空間與“神交”
王小帥主張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去溝通和交流,給予適度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去發現和掌握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簡單的干什么不干什么的刻板教育。“現在很多家長怕孩子沒出息,怕被這個社會競爭拋棄,拼命地在擠壓孩子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無休止地學習,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當然這個社會環境你改變不了,如你再不給孩子多一些空間,他們就不會知道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生活還有什么奔頭?所以我們的教育方向首要先正確,正如當下的電影一樣,在畸形的環境下產生了大量畸形的作品。”
王小帥執導的最新影片《我11》在荷蘭參展,正值寒假,他特地帶兒子一同前往,這是一次難得的父子長時間共同出國旅行。剛到荷蘭,王小帥就發現兒子已經陷入半夢半醒的狀態,因為要倒時差,平時活蹦亂跳的小大人立刻變成了“蔫黃瓜”。王小帥一本正經地跟兒子說:“老爸帶你來是為什么,讓你看大型開幕式,讓你看明星走紅地毯,讓你來看老爸很風光,你可不能這樣,你要為老爸見證這個時刻。”兒子抬起頭,滿臉倦意的看著爸爸,點著頭說“好”,但是很快眼睛又閉上了。王小帥接著說:“當初你說要來,既然來了就要堅強起來,要不我還要找人把你送回酒店,這在國外為了防止你走丟還得把門鎖起來,老爸還要在這邊參加活動,你說我得多擔心啊。”兒子聽了后,體會到王小帥的苦衷,使勁的打起精神,堅持不睡著,雖然最后還是被送回了酒店。
王小帥趁機就此事與兒子展開溝通和教育:“你看老爸多辛苦,來這里4天都在倒時差,但還要工作。等這邊結束了回去還要重新倒時差,還得繼續工作。你這兩天累不累啊?”“累。”“老爸也累啊!”兒子若有所思地看著王小帥說:“爸爸一天到晚這么飛來飛去,工作確實挺累的。”
這次父子結伴同行,成了父子間的心靈溝通,兒子切身的體會到父親的辛苦,開始關心體諒父親了。在采訪之余,王小帥自嘲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是自己的一個“調皮”的方法,是給自己陪孩子時間少的一個借口。
王小帥經常打趣說自己與兒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神交”,尤其在孩子需要父親陪伴身邊的時候。“有的時候我給兒子打電話很簡單的,‘你知道爸爸跟你是站在一頭的吧’‘對,我知道’‘那就學會堅強吧,你學差了學好了都沒關系,但你自己決定是學好還是學差,自己做這個決定吧’。”王小帥認為不能永遠把孩子攬在自己的懷里,這就意味著不光是孩子要堅強,大人也要堅強,并且最關鍵的是大人要堅強。“人家說很危險的時候,大人要自救,然后再去救孩子。現在很多的家長和大人先要學習,更多的是要重新樹立對世界的認知,這是相輔相成的”。
由王小帥指導的諸多影片多次摘得國際大獎的桂冠,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王小帥奉行視團隊如孩子的管理原則。“教育孩子與管理團隊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你在團隊中對人或事的處理態度以及對各個部門的協調方式,還有對人員的合理運用,這一系列的運作就如同教育孩子一樣。你所采用的處理方式是武斷式的、溝通式的還是鼓勵式的,正如同你對待孩子的態度,掌握好這個分寸,團隊就是你的另一個‘孩子’,并且能夠茁壯成長。”
關鍵是自己對人對事有獨特的判斷力,有清楚的認知力。無論是選擇演員還是合作伙伴,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帶領電影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