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沒有身份,卻為夢想在奮斗;他們殫精竭慮,只為能讓自己和員工過得更好。他們是眾多小微企業的一員,為國家貢獻了3%的稅收,解決了80%的就業人口,間接養活了這些員工的家庭。
但是現在他們中的有些人不得不注銷了企業營業執照,成為非“白”非“黑”的“灰工廠”,他們沒有身份,卻在憑著良心保證產品質量,加入到產業鏈條中去。
“在中國,20%以上的小微企業都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的僵尸狀態。”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我們,小微企業的發展到了生死關頭。
外貿出口日益艱難,勞動力和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稅負壓力大,企業融資困境始終未得到改善,原本就很微薄的利潤不斷受到侵蝕。作為中國經濟對景氣度最為敏感的主體,小微企業“生存難”一直是近年來最為沉重的問題。
“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沒有大量的大規模的小企業在市場里出出進進,帶來新的思想、新的產品、新的活力和競爭,就不可能有這種經濟的持續向前發展。”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劉鷹說。
每個創業者都有做強、做大的夢想。聯想、阿里巴巴,這些成功企業的典范都曾是從不為人知的小草階段漸漸成長起來的。
像老周、林濤這樣的創業者,他們帶著那么大的激情,那么多的熱情投入到創業的行列當中來,但是卻碰到了這樣或者那樣的難題。
這些自稱“弱勢群體”的“小微”創業者們無力改變現實,青春也無法等到大環境變好后再奮斗,他們惟一能做的就是在當下的現實中,把控好自己可能控制的一切。畢竟,把企業攤在陽光下才有可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