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在掌握和享用更多社會資源的同時,以犧牲健康和日常生活樂趣為代價打拼,像過冬前的松鼠,拼命儲存過冬的糧食,存多少都覺得不夠。
他們是中國14萬億民間存款的主力軍,不過大多屬于預防性儲蓄,動不得,因為稍不留神,即會淪為房奴、車奴,然后是卡奴、病奴、 孩奴。
德國精神治療專家麥克·蒂茲說:“我們似乎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人人都拼命地表現,期望獲得成功,達不到這些標準心里便不痛快,便產生恥辱感。”
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正無時無刻不處于一種被上下兩代夾殺的艱難處境中。一方面,教養小孩的支出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因學歷的貶值、人力資源的稀釋,新生代寄生趨勢的興起,照料下一代的時間被拉長,負擔更重,而且看不到回報的一天;另一方面,人口結構呈漏斗型趨勢,提前退休潮來臨,銀發族的醫療、贍養成為社會整體負擔。越來越少的青壯族卻必須同時面對下一代的“教養”及上一代的“安養”,并負擔國家整體的財政支出,成為名副其實的“被夾殺的三明治一代”。
悲催標簽
焦慮發展瓶頸
窒息
職業生涯高原期
“覺得實在沒有必要給孩子上課外的班,他學習并不吃力,而且考試分數也可以,學校的夠吃了啊,為什么還要到外面再補呢?”
大部分中年人的未來有可能還不如他們的父輩樂觀。
絕大多數中年人,經歷過每月只拿幾百元、甚至幾十元工資的時期,假如他沒有在炒股、炒房、下海經商、互聯網創業、國企MBO等“機會”中賺到錢,那么在中國貨幣化進程疾速推進的三十年里,僅靠工資收入積累財富,必然面臨著巨大的不安全感。
被社會遺棄的孤獨感會更早襲來。
首先,曾經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足以應對快速發展的社會,現有知識結構明顯落后。
其次,從體力和精力上和年輕人相比不具備優勢,學習力和創新力都相應減弱。
第三,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畢竟金字塔式的職場晉升途徑一定會在中途淘汰一大批人。
所謂職業生涯的設計,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顯示出它的真正價值。
這是職業生涯高原期,即是工作任務中出現新內容、挑戰性內容的幾率已經極小,從發展階段上來說,職業變動相對缺失,而且職業發展也到了一個峰點,職業生涯就進入“停滯”階段。職場人在這時候感到窒息,每天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沒有希望可言。
人物 聲音
“在我這個年齡和職位,繼續待在外企的話后面的路已經很清楚,升職上,遭遇玻璃天花板;年齡上,經不起高強度的工作。”
“我們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失業隨時可能發生,趁年輕的時候就要多積攢一些。因此,我給自己也買了三四套商業保險。”
“說著急吧,又不是真的著急,因為自己知道不應該為這著急,要冷靜沉著;可該賺的錢沒有賺到,多少心里不舒服。”
“太過冒進、冒險的事,我已經不會做了,因為我有對家庭和年幼子女的責任”。
“每個月面對100萬、200萬的業務指標,覺得壓力很大。”
病癥
為年歲漸長事業卻沒有多大進展而愁悶,更為身邊的同事或朋友比自己有成就而心理失衡。據資料顯示,有這種焦慮的中年人高達7成。
這都是盲目攀比惹的“心病”。
35歲還當不上處長會焦慮,40歲還沒有進入企業的高層會焦慮,50歲時還沒有兩三套住房或者認為還沒有足夠多的存款會焦慮。
于是很容易患上“上升停止綜合癥”。
最早進入外資企業勇敢地“吃螃蟹”的人,現在差不多已人到中年。據報道,他們面臨隨時被老板解雇的風險,又因年過35歲而被眾多招聘信息所排斥。
這種心理被稱為“年齡恐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