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北京的老人說,北京有一條龍脈,現如今恐怕誰也無法確定這條龍脈是否真正存在,抑或經過哪些地方。但是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北京能夠成為六朝古都,顯然是有一些“龍脈氣象”的。從天壇到紫禁城、故宮,從景山、國子監到雍和宮、地壇,從頤和園、圓明園到十三陵,由南向北圍繞今天北京的中軸線確實構成了一幅長長的關于古代皇帝生活、辦公、學習、祭祀、游玩乃至終寢的歷史畫卷。在這幅畫里,奇山秀水星星點點,雕飾出古樸沉香的民族底蘊,而最光彩奪人的是那些穿越時空長廊依舊鮮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以國興,國以城旺,一座皇城古都記載了民族的興衰榮辱,打通了古今脈絡。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夢回前朝,循著皇帝的足跡觸摸北京的皇城龍脈。
天壇——皇帝祭天的地方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構造和瑰麗的建筑裝飾著稱于世。天壇總占地面積約 270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筑群。現已開放為天壇公園。
故宮——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先后住過24位皇帝。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宮殿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故宮博物館院內陳列有我國各個朝代的珍貴藝術品,據統計達上百萬件之多,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以上,其中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故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政治活動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外朝的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筑。內廷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國子監——皇帝講學的地方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東側,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到了清朝,這里成為皇帝講學的地方。國子監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地壇——皇帝祭地的地方
地壇又稱方澤壇,也稱拜臺,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地的場所。地壇位于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與雍和宮隔河相望,是一座環境幽雅、莊嚴肅穆的皇家壇廟園林,地壇建筑宏偉氣派,在國內外都是首屈一指的。
西門牌樓高大雄偉壯觀,是根據清代乾隆時所建式樣重新修建的,建設規模居北京市牌樓之最,綠色的琉璃瓦面,繪以單鳳圖,雙鳳圖和牡丹圖案,正面中心有地壇二字,背面核心有廣厚街字樣,是地壇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 近年來地壇新增了月季園、牡丹園、集芳圃等新的園林景點,其中由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名的月季園是一個集展覽、觀賞、科普于一體的月季花園,內有月季300余種;幽雅別致的牡丹園中噴水池、石拱橋、亭廊、水榭相接;集芳圃則是別具特色的園中園。
頤和園——皇室園林,后妃的樂園
頤和園舊稱清漪園,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占地約290公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頤和園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是集中國園林建筑藝術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明十三陵——皇帝的陵寢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前。此后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區西南隅。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十三陵中以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和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最為出名。
長陵主要建筑棱恩殿和故宮中的太和殿一樣大,總面積達1956平方米,但它的柱、梁、檁、椽和檐頭比太和殿更突出,它們全部使用楠木,殿內的32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絲楠木制成的。
定陵的規模不如長陵,但它的建筑卻比較精致。明樓全部是石筑戌,沒有一根木料,不但堅固,而且能防火,反映了當時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