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興安嶺發現我國緯度最高冰臼群
地質工作者近日在位于北緯50°的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內發現了冰臼群。被譽為“中國冰臼之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第四紀冰川陳列館研究員韓同林表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緯度最高、相對高度最高的冰臼群。
由韓同林帶領的考察隊在一處距離地面近60米高的冰蝕昆侖石上,確認花崗巖巖石面上垂直方向散布的2000余個直徑在數厘米至數米不等的孔穴為冰臼群。在巖石的側面還發現了冰川擦痕等大量冰川痕跡。
冰臼是指第四紀冰川后期,古代冰川融化后,大量冰川融水沿著冰川裂縫向下流,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強烈沖擊、研磨冰川下的巖石而形成的一個個孔穴。
韓同林確認,當地發現的天書嶺石林為冰川石林,周邊廣泛區域內發現的大量高度在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的石柱為冰蝕柱。結合大興安嶺西南端較早時期發現的阿斯哈圖石林等冰川遺跡推斷,大興安嶺不僅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時代,而且是統一的大冰蓋。根據在堅硬的花崗巖上留下的巨大規模的冰川遺跡推測,冰蓋厚度相當于現代南極或格陵蘭冰蓋的厚度,也就是2000米左右。
據了解,大興安嶺冰川遺跡的發現,推翻了“大興安嶺沒有經歷第四紀冰川時代”的論斷,為開展這一地域的地理、地質考察,對研究古氣候、古環境,預測未來氣候、環境的演化趨勢提供了依據。文/勿日汗 高雨波
全球鈾礦爭奪戰打響
發達國家巨頭壟斷80%資源
全球天然鈾產量的地域分布極不均勻。自2003年以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哈薩克斯坦的鈾礦產量一直穩居世界前三。
這三大天然鈾生產國的總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約67%。不過在2010年之后,這全球三大產鈾國中,除了哈薩克斯坦的產量繼續保持增長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產量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2011年,哈薩克斯坦繼續保持世界第一鈾生產大國地位,這一年它的鈾產量占世界鈾產量的35%。
除了傳統的鈾礦三大國以外,非洲4國(納米比亞、尼日爾、馬拉維和南非)的鈾礦山產量占世界鈾礦山總產量的18.54%,較2009年的16.81%增加了1.73個百分點。納米比亞和尼日爾的鈾產量穩居世界第4、5位。
和鐵礦一樣,鈾礦資源也早已被全球發達國家巨頭們壟斷。當今世界上,超過80%的鈾礦資源都被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鈾礦公司完全壟斷。對于像中國這樣對鈾礦需求量逐年增長的國家來說,如何擺脫全球鈾礦的壟斷困境,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