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以下簡稱“地環院”)不斷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地環院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具體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什么舉措?近日,記者采訪了該院黨委書記李永平。
記者:作為專業的地質環境研究單位,請問貴院在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核心工作有哪些?
李永平:近年來,根據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部署,我院重點做了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負責編制《全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施方案》,參與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與綜合研究工作。負責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出資的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二是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責編制《全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預案》,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群測群防和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組織專家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排查;三是努力完成地下水動態監測任務。每年度編制《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質環境監測報告》,負責編制《全區礦泉水開發利用規劃》并進行礦泉水企業年檢換證工作;四是組織實施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編制《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全區地質遺跡圖集》,起草《內蒙古自治區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章程》,開展地質遺跡調查工作,參與地質公園建設;五是廣泛開展地質環境綜合研究工作。聯合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地質環境專題研究,并與中國地科院水環所合作開展《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研究》,與自治區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研究》,分別與中國礦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合作開展《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面塌陷發育規律與治理模式》和《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動態遙感監測及信息系統建設》研究工作;六是編制和發布全區年度地質環境公報。按照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由我院負責全區地質環境管理、項目實施、動態監測等方面的資料匯總、數據采集、綜合分析工作,并編制出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公報》,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發布,讓全社會了解地質環境狀況,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為實現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記者:請問今年以來,貴院在地質環境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永平:第一,開展了應急調查、現場演練和宣傳培訓技術指導工作。現已完成63個旗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628處,并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第二,對地下水實施了動態監測。已開展呼市、包頭、烏蘭察布、赤峰、通遼、烏海、鄂爾多斯等7個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及泉流量的動態監測工作,監測孔總數為365個(其中國家級50個,自治區級315),監測控制總面積為4293km2。第三,組織實施了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項目。截至目前,累計承擔并完成的國家、自治區下達的基礎性、公益性水環項目60余項,成果報告優良率達93%以上。同時,利用我院技術、資質優勢,為社會提供地質環境技術服務,完成了600余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設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等工作。第四,組織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礦政管理基礎數據庫及應用系統”地質環境管理方面7個子系統的建設任務。已完成全區63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數據庫、14個主要城市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全區1∶50萬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的建設工作。
記者:請問“十二五”時期,貴院在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李永平:首先,加快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雨情汛情、群測群防的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完善自治區地質災害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積極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應急技術培訓和應急技術研究,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快速反應、防范處置能力,為各級領導在緊急處置突發地質災害過程中,安全、及時、準確地獲取現場信息進行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其次,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遺跡保護體系。結合“和諧礦區”、“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在我區典型生態類型地區,如大興安嶺林區、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區、鄂爾多斯高原區等地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技術研究。協助主管部門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和地質環境項目管理辦法。加強地質遺跡及古生物化石調查和保護工作,組建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和管理機構,承擔全區地質公園、古生物化石管理保護的日常工作。
再次,形成地下水環境監測與調查評價體系。積極組織實施國家級地下水監測工程,逐步建立覆蓋全區主要城市、重要能源基地和商品糧基地的城市和區域性地下水監測網(包括未建站的6個盟市和河套平原、西遼河平原、鄂爾多斯盆地、額濟納平原、海拉爾盆地等要逐步建立地下水監測站網)。開展重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及自治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計劃項目,編制年度全區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質環境公報,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
最后,加強地質環境信息平臺與管理體系建設。大力開展地質環境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地下水、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等為主要內容,利用現已完成的數據庫開發專項系統,開展業務支持系統與輔助決策系統建設研究工作,形成以地質環境信息平臺建設與管理為重點的技術支撐體系。最終實現“系統一體化、數據集成化、信息綜合化和成果可視化”的目標,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支撐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知識及地質環境保護信息查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