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地表礦床數量逐步減少,找礦方向由淺部找礦轉向深部找礦是必然的,同時難度也很大。從而制約深部找礦有以下的三個因素:成礦理論;礦化信息提取;地質人才。并提出解決深部找礦三大途徑。
關鍵詞:深部找礦 制約因素 找礦途徑
前言
隨著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的逐年提高,地表露頭礦和淺部礦愈來愈少;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進一步增加,現階段探明礦床的資源儲量已滿足不了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深部找礦(地表500米以下)逐漸成為今后地質找礦的必然之路。也意味著找礦越來越難,首先我們必須要找到制約深部找礦的因素:主要就是成礦理論、礦化信息提取、地質人才這三大因素。
一、基礎因素(成礦理論)
現階段,世界上成礦理論研究日漸深入和豐富,新的礦床成因理論和認識不斷出現,如深部流體(成礦)作用理論、礦床成礦系列理論、礦床模式理論、地質力學理論、地質異常理論、成礦系統理論、地球化學塊體理論等,它們的出現及發展對深部找礦突破具有指導性的作用。沒有運用成礦理論進行深部找礦,就會失去深部找礦的基礎,找礦工作進入亂找、難找、找不到的局面。成礦理論是制約深部找礦的基礎性因素。
1. 深部流體(成礦)作用理論近十年來的地殼流體研究成果表明,地殼深部存在著大規模的流體活動。特別是有大規模流體活動的地方就有形成礦床的可能,與流體運動密切相關的Au、Ag、Zn、Cu、Sb、Hg、Sn等礦床來說尤為如此。因此,地殼深部,在一定的構造巖性條件下發生礦化富集、形成礦體應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地質人員從已知礦田、礦帶、礦床開展深部探礦工作提供了基礎性理論依據。
2. 礦床成礦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質歷史時期,在一定的地質構造單元,與一定的地質成礦作用有關,在不同地質構造部位形成的不同礦種、不同類型并具有成因聯系的礦床自然組合。屬于這種組合的礦床在不同層次上發生相互聯系。按層次可將成礦系列分為:成礦系列組合、成礦系列類型、成礦系列、成礦亞系列、礦床式和礦床共六個序次。近年,陳毓川院士又進一步提出成礦譜系的概念:認為成礦系列是一定地質歷史時期的產物,與一定的構造旋回有關。地質演化具有多旋回性,成礦系列也必然有多旋回的特點,而且特點是有變化的。可以把特定區域成礦作用的演化歷史與分布規律稱為成礦譜系。這一理論為深部找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關鍵性因素(礦化信息提取)
礦化信息的提取任何一種礦都賦存于一定的地質環境中,有其特定的成礦地質條件,這是地質找礦的前提。一個礦床和它所處的區域地質條件,又有物性差異,并通過不同的巖石建造所形成的不同磁性、電性、密度等表現出來,從而造成了不同的地球物理場。不同的巖石建造產生不同的化學性質,這種差異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學場。在找礦勘查中,人們通過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技術手段對認為成礦的物理場、化學場提取信息,從而判斷是否有礦體存在及礦體存在的形態分布,然后實施工程驗證。能直接指示礦體存在的信息及礦體存在形態分布的信息稱為直接礦化信息。該信息成功提取與否關系到找礦的重大突破。上世紀50~70年代,地質人員采用直接找礦方法,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勤跑野外,用雙腳去發現地表露頭,憑著豐富的經驗,提取各種找礦礦化信息等。把辨認礦化直接信息的能力從人類肉眼的百分之幾提高到百萬分之幾,根據地球化學方法圈出的異常是一種礦化“微露頭”,是地質找礦直接信息特性的延續,起著獨特的作用。直接信息是提取礦化信息中的最可靠信息,所以地球化學方法在淺表找礦期起到先導作用,形成現在的找礦技術體系:區域化探掃面作為先導,地質填圖為基礎,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橫切異常,針對異常采用物探追索其延伸,地表淺部工程揭露、再實施少量鉆探工程深部驗證。化探、地質、物探、探礦工程等學科只要按照科學規范行事,大多數情況都能提取到較多直接礦化信息,然后依據該信息找到礦床。用單學科技術進行礦化信息提取,進行深部找礦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應看到多學科之間存在著良好的互補性。多學科之間這種相互依賴、彼此互補關系,決定了進行深部找礦在礦化信息提取方面,要建立新一代具有多學科技術合作融合特性的找礦技術體系。要取得深部找礦的好成果,必須依靠科技,發展新技術,建立新一代“礦化信息提取”的找礦技術體系。
三、重要性因素(地質人才)
地質人才成礦理論預測的不確定性很大,深部找礦中的成礦理論只是在宏觀上指導地質人員選擇大范圍攻深區域,在新一代找礦技術體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如何迅速逐步縮小攻深靶區,需要地質人才來解決。只有地質人才才能從控礦地質因素入手,地質技術不管如何先進,最終必須通過地質人才去操作和識別其探測到的深部信息。
(上接152頁)地質人才是深部找礦過程中最好的因素。陳毓川院士在分析加強地質人才培養等問題時指出:地質人才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沒有地質人才,再創新的成礦理論也只是理論,再尖端的找礦技術也只是技術,無法發揮其作用。只有通過地質人才掌握成礦理論、運用找礦技術,發揮了理論、技術的作用,深部找礦成果才會有所顯現。應把人才、理論、技術形成一個很好的找礦整體。要取得深部找礦成果,必須建立健全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提高野外津貼標準,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按參與深部找礦及開采項目貢獻大小來進行分配的新機制。加強地質人才隊伍培養和人才業務能力建設,把地質人才培養與深部找礦項目組織實施緊密結合,培育和造就地質類創新型人才,更好地開展深部找礦工作,取得更大的深部找礦成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制約深部找礦成果的三大因素是:成礦理論、礦化信息提取和地質人才。針對三大制約因素,又提出了深部找礦三大途徑:第一是加強成礦理論的學習、吸收、發展、創新;第二是發展新技術,建立新一代具“多學科技術融合”特性的找礦技術體系;第三是建立健全地質人才開發和管理體制。加強成礦理論的學習、吸收、發展和創新,建立新一代找礦技術體系,在健全地質人才管理體制下,通過踏實工作,必定能取得找礦突破成果。
參考文獻
[1] 葉天竺等.金屬礦床深部找礦中的地質研究.中國地質.
[2] 王慶乙,胡玉平.金屬資源的緊缺與隱伏礦找礦的思考.地質與勘探.
[3] 陳毓川,朱裕生等.中國礦床模式.北京:地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