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大致查明白鹽池盆地東部及其邊緣第四系和第三系承壓含水層的水文地質條件,本次水文普查工作利用了各種手段方法。
關鍵詞:阿拉善左旗 水文地質
水資源的短缺制約著阿拉善盟騰格里工業園區經濟的發展。通過實施水文普查工作,大致查明該區的地下水水文地質條件,為園區的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態建設選擇補充水源地提供基礎資料。為達到水文普查的目的,本次勘查主要開展了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鉆探與抽水試驗、水文物探及控制點測量等工作。各種方法具體簡述如下:
1. 水文地質測繪
測繪工作包括地質、地貌、水文地質點及開采量調查、簡易抽水試驗、地下水統測、動態觀測、地表水測流及巖(土)水樣采集等工作。本次調查以路線穿越為主,必要時輔以界線追索法。此項工作主要是在通湖溝開展的,通胡是工作區唯一長年流水溝谷,本次工作在通湖溝上、中、下游各布置了1個地表水測流點,調查了通湖溝的水質及水量變化情況,確定了通湖溝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及補排量。針對不同地質、地貌單元布置了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點33個,觀測頻率為6次/月,派專業人員對觀測資料進行一次系統檢查。共布置了地下水水位統測點53個,分別于2009年6月、10月與2010年6月共進行了三次統測工作,調查了每個水點的水位、水溫及含水層巖性和時代,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地下水的流場。從勘探孔、代表性井(泉)和地表水體中共采取了全質全分析樣56件(2件內檢),對于不穩定項目在取樣現場及時加入保護劑,保護劑添加種類、方法及數量均按化驗單位要求執行。
2. 水文地質鉆探及抽水試驗
水文鉆探與抽水試驗是本次普查工作的重點和主要工作。
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條件,本次勘查在大致垂直地下水流向上,設計勘探線4條,水文孔17個,觀測孔7個。勘探線距6km,勘探點距3.5—8km,基本滿足勘查精度要求。最大勘探深度300m。本次施工鉆孔均進行了抽水試驗工作,9個單孔(ZK16號孔17m見基巖,未進行抽水試驗)分別進行了一個試段三個落程的穩定流抽水試驗,并按反向抽水方法進行;7個組孔均進行了單落程非穩定流抽水試驗,現場繪制了水位下降與時間關系曲線,抽水試驗的延續時間一般大于72h。穩定流和非穩定流抽水試驗的動水位和出水量觀測時間、恢復水位觀測時間,均按非穩定流觀測時間進行觀測。
3. 水文物探
水文物探工作也屬于勘測手段之一,其目的是為了配合鉆探工作的實施,以及驗證鉆探的施工質量,確保抽水試驗的目的層位的正確。
3.1 地面物探
地面物探要求的勘探深度為300m,采用電阻率測深方法進行剖面測量,點距500m,個別地段加密至250m,布極方向與剖面方向一致。
3.2 綜合水文測井
為了有效確定含水層的深度和厚度,本次工作采用了綜合水文測井。測井方法包括自然電位、自然伽瑪、視電阻率、井斜等,對地層的厚度、巖性、含水性、滲透性等進行了解譯,對第四系松散層與新近系、古近系碎屑巖以及盆地基底界面等進行了劃分,彌補了鉆探取芯的不足。測井成果與地質編錄分層基本一致,測井成果提高了鉆孔的編錄質量,也為確定分層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4. 工程測量
利用雙頻RTK儀器進行測量,坐標系統采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六度帶投影坐標,中央子午線經度為105度,高程采用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本次工程測量包括控制測量和工程測量。觀測采用快速靜態法,方法合理,各項技術指標符合《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要求。
5.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本次各種工作方法的應用,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勘查成果,具體如下:
1. 劃分了工作區地貌類型。
2. 通過地面物探剖面和鉆探揭露,大致查明了工作區為新近系、古近系碎屑巖堆積而成的山間斷陷盆地。第四系白鹽池盆地是在山間盆地基礎上繼承堆積而成的小型現代盆地。
3. 大致查明了普查區地層巖性、結構及含水巖組巖性、分布規律、厚度、富水性等水文地質條件,圈定了富水地段,求取了水文地質參數,計算與評價了地下水資源。
4. 大致查明了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離子含量和空間分布特征,分析了影響地下水水質的主要因素。進行了水質評價。
5. 大致查明了本區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及其動態特征。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騰格里—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內蒙古.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