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拜仁達壩西區(qū)鋅多金屬礦床是受斷裂構造、斜長角閃巖控制的中溫熱液脈狀礦床。近礦體斜長角閃巖分布控制銅、鋅銅、銀鉛鋅、銀鉛礦體空間分布,礦區(qū)圍巖自上而下、由西至東呈現: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礦體自上而下、由西至東呈現:銀鉛鋅、銀鉛礦體→鋅礦體→銅、銅鋅礦體,對應規(guī)律明顯。燕山期脈巖提供了熱源,海西期斜長角閃巖提供成礦物質來源。斜長角閃巖是銀鉛鋅、銀鉛、銀鋅礦體及銅、鋅銅礦體的圍巖,也是成礦母巖。
關鍵詞:脈巖控礦 成礦物質來源 礦床成因 拜仁達壩西區(qū)鋅多金屬礦床 內蒙古
拜仁達壩西區(qū)鋅多金屬礦床位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2004年發(fā)現并勘查的一個大型鋅多金屬礦床。該礦床銀平均品位為286.44×10-6,銀儲量276.21噸;鉛平均品位為4.11%,鉛儲量39.64噸;鋅平均品位為5.57%,鋅儲量99.54萬噸;銅平均品位為0.70%,銅儲量2.15萬噸。前人認為該礦床是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熱液型鋅多金屬礦床,已發(fā)表了一些關于礦床地質、礦床成因、成礦時代等方面的論文,但對脈巖控礦的研究卻涉及很少。本文首次對該礦床脈巖控礦進行了研究,發(fā)現了脈巖分布空間對應控制銀鉛鋅、銀鉛礦體、銅、銅鋅礦體。為礦床成因研究提供了依據。以期對該礦區(qū)深部、外圍進一步找礦有所幫助,并給野外地質找礦提供直接找礦標志。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qū)域地質背景
拜仁達壩西區(qū)鋅多金屬礦床位于大興安嶺西坡中南段成礦帶內。區(qū)域巖漿巖主要有兩期侵入活動,分別是海西期石英閃長巖和燕山早期侵入巖,呈巖株、巖基分布。區(qū)內地層出露齊全,除廣泛分布的第四系外,主要出露下元古界、上石炭統、二疊系。區(qū)域褶皺及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有米生廟復背斜和一系列斷裂構造,復背斜及斷裂以北東向為主,另外還有北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
1.2 礦區(qū)地質概況
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除第四系外,僅出露下元古界寶音圖組下巖段黑云斜長片麻巖①,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南北兩側。地層走向36°—61°,傾向北西,傾角35°—58°。該巖段巖性單一,多為黑云斜長片麻巖夾少量角閃斜長片麻巖。礦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其次為北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這些斷裂分為成礦前、成礦期和成礦后斷裂。其中成礦前斷裂形成于海西期,以北東向壓性斷裂為主;成礦期斷裂形成于燕山期,以近東西向斷裂為主,其次為北西向斷裂;成礦后斷裂為北西向(圖1)。
2.1 礦體特征
拜仁達壩西區(qū)鋅多金屬礦為巖漿熱液礦床;礦床由167個礦(化)體組成,其中達到工業(yè)品位的礦體有23個。這些礦體中以3號為主礦體,其資源/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60%,其他礦體規(guī)模小—中等。
礦體呈脈狀、似層狀、透鏡狀,走向以近東西為主,傾向北,傾角8°—50°,個別礦體走向北西或北東,傾向北東或北西,傾角一般26°—35°。
拜仁達壩西礦區(qū)鋅多金屬礦以鋅為主,銀、銅、鉛次之,銀鉛鋅在礦體西端為同體共生,鋅與銅即有同體共生或鋅含銅,又有單獨礦體。
2.2 圍巖特征
礦體圍巖以石英閃長巖為主,斜長角閃巖脈、黑云斜長片麻巖次之,局部見少量花崗巖脈。元古界寶音圖群黑云斜長片麻巖分布較廣泛,產于海西期石英閃長巖頂部;海西期石英閃長巖分布廣泛,呈巖基狀,侵入元古界寶音圖群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脈分布較廣,分布不均勻,集中成群成帶;燕山期花崗巖脈零星產出。
3. 水平中段圍巖與礦體的對應關系
海西早期石英閃長巖侵入下元古界寶音圖群黑云斜長片麻巖,海西晚期斜長角閃巖脈侵入下元古界寶音圖群黑云斜長片麻巖、海西早期石英閃長巖。燕山期鋅礦段體穿切元古界寶音圖群黑云斜長片麻巖、海西期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脈(圖2)。
3.1 1,200水平中段圍巖與礦體的對應關系
3.1.1 1,200水平中段Ⅰ區(qū)
北部主要產出黑云斜長片麻巖,南部產出石英閃長巖。海西期斜長角閃巖脈成群成帶,大致呈斜列式展布。斜長角閃巖脈群帶主要分布于銀鉛鋅、銀鉛、銀鋅礦(段)體的底板及礦體附近。脈長50—100m,脈寬0.4—1.60m。產狀330—340°∠65—75°。斜長角閃巖脈群對應控制銀鉛鋅、銀鉛、銀鋅礦(段)體(圖2)。
3.1.2 1,200水平中段Ⅱ區(qū)
僅產出黑云斜長片麻巖、石英閃長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石英閃長巖對應控制近東西向鋅礦(段)體(圖2)。
3.1.3 1,200水平中段Ⅲ區(qū)
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主要有大量斜長角閃巖脈集中成群成帶,大致呈斜列式展布。產于銅、鋅銅礦(段)體及其頂、底板附近。脈長40—180m,脈寬0.3—2.50m。產狀330—340°∠65—75°。斜長角閃巖脈群帶主要對應控制銅、鋅銅礦(段)體,中間夾鋅與鋅銅礦(段)體(圖2)。
3.1.4 1,200水平中段Ⅳ區(qū)
該區(qū)位于3號主礦體的頂板位置。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有少量斜長角閃巖稀疏分布,大致呈斜列式展布。主要產于鋅銅小礦體的底板附近。脈長70—150m,脈寬0.5—1.30m。產狀330—340°∠65~75°。主要對應控制多條規(guī)模較小的鋅銅礦體,局部對應控制規(guī)模較小的個別鋅礦體(圖2)。
3.1.5 1,200水平中段Ⅴ區(qū)
該區(qū)位于3號主礦體的底板位置。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斜長角閃巖相對集中分布,大致呈斜列式展布。主要產于規(guī)模較小的北東向鋅礦體的頂、底板附近。脈長55—90m,脈寬0.5—1.10m。產狀:330—340°∠65—75°。對應控制2條規(guī)模較小的鋅礦體(圖2)。而從Ⅴ區(qū)垂直方向上看,相鄰1,050水平中段Ⅴ區(qū)斜長角閃巖脈對應控制北東向鋅銅礦體,屬于大致對應關系。
3.2 1,050水平中段圍巖與礦體的對應關系
3.2.1 1,050水平中段Ⅰ區(qū)
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斜長角閃巖脈分布不均勻,在礦體附近集中成群成帶,呈斜列式展布。產于銀鉛鋅、銀鉛、銀鋅礦(段)體及其頂、底板附近。脈長60—220m,產狀330—340°∠65—75°。主要對應控制多條銀鉛鋅、銀鉛、銀鋅礦(段)體(圖3)。其次對應控制2條鋅礦(段)體(圖3)。
3.2.2 1,050水平中段Ⅱ區(qū)
主要產出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脈局部集中分布。對應礦體為鋅、鋅銅礦(段)體(圖3)。
3.2.3 1,050水平中段Ⅲ區(qū)
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大量斜長角閃巖脈集中成群成帶,大致呈斜列式展布。產于銅、鋅銅礦(段)體及其頂、底板附近。脈長40—160m,產狀330—340°∠65—75°。對應控制多條近東西向銅、鋅銅礦(段)體(圖3)。
3.2.4 1,050水平中段Ⅳ區(qū)
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個別斜長角閃巖脈零星分布。產于鋅礦(段)體及其頂、底板附近。脈長40—160m,產狀330—340°∠65—75°。對應控制多條近東西向鋅礦(段)體(圖3)。
3.2.5 1,050水平中段Ⅴ區(qū)
除大面積產出石英閃長巖外,斜長角閃巖脈局部集中成群成帶,大致呈斜列式展布。產于銅、鋅銅礦(段)體及其頂、底板附近。脈長40—160m,產狀330—340°∠65—75°。對應控制多條近東西向銅、鋅銅礦(段)體(圖3)。
4. 礦床巖性空間分布與礦體空間分布地質特征
由礦區(qū)2個水平中段平面圖、17條勘探線剖面構成的立體空間進行分析對比,不同圍巖組合對應控制著不同礦體。近礦體斜長角閃巖脈集中密集分布空間大致對應控制銅、鋅銅、銀鉛鋅、銀鉛礦(段)體分布空間;近礦體石英閃長巖對應控制鋅礦(段)體。礦區(qū)圍巖自上而下、由西至東大致呈現: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對應礦(段)體自上而下、由西至東大致呈現:銀鉛鋅、銀鉛礦(段)體→鋅礦(段)體→銅、銅鋅礦(段)體→鋅礦(段)體。在空間上不同圍巖組合與不同礦體對應規(guī)律較明顯。
5.1 成礦物質來源
據近礦體斜長角閃巖脈集中密集分布空間大致對應控制銅、鋅銅、銀鉛鋅、銀鉛(段)體分布空間特征,結合前人發(fā)表的相關論文,對該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進行分析推斷。孫豐月、王力在對該礦區(qū)內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和花崗巖脈中微量元素進行了測試分析,各巖石中銀、鉛、鋅、銅元素的含量普遍高于地殼克拉克值;成礦前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和花崗巖脈中的銀、鉛、鋅、銅元素含量也明顯高于地殼克拉克值。認為礦化與斜長角閃巖的空間密切關系。燕山期巖漿活動驅動大量淺部地表水參加對流循環(huán)形成熱液,熱液與海西期斜長角閃巖發(fā)生交代反應并淋濾萃取其中的成礦元素,在適宜的構造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礦床。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與礦體空間關系密切的海西期斜長角閃巖脈。
結合本文分析認為,該礦床不同圍巖組合與不同礦體在水平、空間上對應控制規(guī)律較明顯。鋅礦體附近圍巖主要為石英閃長巖;銀鉛鋅、銀鉛銀鋅、銅、鋅銅礦(段)體附近除石英閃長巖外,尚密集分布著斜長角閃巖(脈),尤其是銅、鋅銅礦(段)體附近,斜長角閃巖脈不僅十分密集,且距離銅、鋅銅礦(段)體很近。綜合分析認為斜長角閃巖具有銅鋅成礦專屬性,斜長角閃巖不僅是礦體的圍巖之一,還是成礦母巖。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與礦體空間關系密切的海西期斜長角閃巖脈。
5.2 成因類型探討
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該礦床是受裂隙構造控礦的中低溫熱液鋅多金屬礦床。王力認為,拜仁達壩鋅多金屬礦床是由燕山期花崗巖期后熱液攜帶銀、鉛、鋅、銅等有用元素沿斷裂構造遷移、富集形成熱液型鋅多金屬礦床[2]。劉建明等對拜仁達壩礦床中的閃鋅礦進行了Rb—Sr等時線定年研究,結果顯示燕山中晚期(116Ma±)的成礦年齡[3],并認為該礦床是與燕山期巖漿活動有關的斷裂充填型熱液脈狀礦床。孫豐月等礦認為,礦體的賦礦圍巖主要為海西期石英閃長巖,海西期基性脈巖為成礦提供物源,燕山期霏細巖脈為成礦提供了主要的熱源[1]。
結合本文礦體與斜長角閃巖的空間密切對應關系,分析認為:該礦床形成于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化作用的中晚期,受控于燕山期斷裂構造、海西期斜長角閃巖。海西期斜長角閃巖為成礦提供物源,燕山期形成的霏細巖脈為成礦提供了主要的熱源,并有大量大氣水參與成礦,與圍巖中的斜長角閃等發(fā)生交代反應并淋濾萃取其中的成礦元素形成含礦熱液,銀、鉛、鋅、銅以氯絡合物的形式進行搬運,并在較封閉、還原、中等偏高溫度和中等深度條件及適宜的構造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礦床。該礦床是受斷裂構造、斜長角閃巖控制的中溫熱液脈狀礦床。
6. 結論
通過對內蒙古拜仁達壩鋅多金屬礦床的斜長角閃巖與銅、鋅銅、銀鉛鋅、銀鉛礦(段)體空間分布對應控制特征的研究。結合前人公開發(fā)表的相關論文,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本次工作在該礦區(qū)首次利用礦區(qū)69個鉆孔、17條勘探線剖面、2張水平中段斷面圖構成一個完整空間,對圍巖的空間產出位置與礦(段)體的產出空間位置進行分析對比。發(fā)現近礦體斜長角閃巖分布空間密切對應控制銅、鋅銅、銀鉛鋅、銀鉛礦體分布空間,礦區(qū)圍巖自上而下、由西至東呈現: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斜長角閃巖→石英閃長巖;對應控制礦體自上而下、由西至東呈現:銀鉛鋅、銀鉛礦體→鋅礦體→銅、銅鋅礦體→鋅礦體。尤其是斜長角閃巖對應控制銅、鋅銅礦體更明顯。
(2)該礦床不僅受控于燕山期斷裂構造,同時受控于海西期斜長角閃巖。斜長角閃巖脈既是銅、鋅銅、銀鉛鋅、銀鉛礦(段)體的賦礦、控礦主要圍巖,又是成礦母巖。海西期斜長角閃巖為成礦提供物源, 燕山期花崗巖脈為成礦提供了主要的熱源,進而確定該礦床是受斷裂構造、斜長角閃巖控制的中溫熱液脈狀礦床。
(3)集中密集的斜長角山巖脈是該礦區(qū)尋找銀鉛鋅、銀鉛、銀鋅礦體及銅、鋅銅礦體的有利部位,也是直接找礦標志。
參考文獻
[1] 孫豐月,王力.蒙拜仁達壩銀鉛鋅多金屬礦床成礦條件[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8(5);38.3.
SUN Feng-yue,WANG Li.Ore-Forming Conditions of BairendabaAg-Pb-Zn Polymetall ic Ore Deposit,Inner Mongol ia[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2008(5);38.3.
[2] 王力,孫豐月.內蒙古拜仁達壩銀鉛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J].世界地質.2008(9);27.3.
WANG Li,SUN Feng-yue.Geological character istics of Ba irendaba Ag-Pb-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n InnerMongolia[J].GLOBAL GEOLOGY.2008(9);27.3.
[3] 劉建明,張銳,張慶洲.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區(qū)域成礦特征[J].地學前緣,2004,11(1):269-277.
LIU Jian-ming,ZHANG Rui,ZHANG Qing-zhou.The regional metallogeny of Dahingganli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