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北地臺北緣金礦絕大多數產于太古代、元古代老變質巖中,成礦物質來源于老變質巖,并在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中遷移、富集成礦。同時深層區域構造對金礦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該類金礦稱為“燕山期層控熱液型金礦”。
關鍵詞:金礦床 老變質巖金礦床 燕山期層控熱液型金礦
金礦礦源層
華北地臺中金礦絕大多數產于太古代、元古代老變質巖地層中;部分產于侵入老變質巖的燕山期侵入體中,它們都處于老變質巖區,華北地臺北緣絕大多數金礦產于老變質巖中。
華北地臺北緣金礦中的絕大多數金礦均產于太古代、元古代老變質巖地層中,這個就說明,太古代、元古代老變質巖是這些金礦的重要礦源層。
金礦與燕山期巖漿巖的關系
華北地臺金礦雖產于老變質巖中,但它們卻與燕山期巖漿巖有極為密切的相關關系,這可從礦區、礦田以至更大范圍上顯示出來。
從礦區和礦田來看,老變質巖中金礦和燕山期巖漿巖之間關系非常密切,華北地臺北緣的大多數金礦均處于燕山期巖體附近或巖體以外幾公里范圍內,有一些金礦床附近未見燕山期巖體,但燕山期脈巖在金礦床中非常發育,礦脈一般產于巖脈一側或兩側;有的還穿插、交代了巖脈,燕山期脈巖侵入的斷裂帶及構造角礫巖中,金礦是由構造角礫巖受礦化交代而形成的,說明金礦與脈巖的關系密切。
從華北地臺北緣來看,絕大多數金礦是產于太古宙,元古宙老變質巖中,但并非所有老變質巖區都有金礦,有些老變質巖區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較強,金礦就發育。從而表明,華北地臺老變質巖中金礦與燕山期巖漿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燕山期巖漿巖對金礦的控制,乃是金礦成礦的重要條件之一。
金礦與斷裂構造的關系
金礦是熱液礦床,這已是公認的觀點,構造對金礦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構造控礦可從如下幾點進行探討。
1. 深層構造與金礦的關系
從整個華北地臺北緣來看,各老地塊在燕山期活動的強度,以及構造—巖漿活動強度,與金礦成礦強度是正相關關系,構造—巖漿活動強烈處金礦發育,而在構造—巖漿活動不強烈處金礦就不發育,地殼深層構造控制著區域內燕山期巖漿巖體的分布,同時也控制著金礦的分布。
2. 金礦與區域斷裂的關系
區域斷裂構造對金礦的控制是比較明顯的,大多數金礦都是直接產于區域大斷裂的次級斷裂構造中。
區域斷裂控制金礦,控礦斷裂的時代均為燕山期,或者是燕山期又重新活動的老斷裂,控礦斷裂帶常有燕山期脈巖或小巖株侵入;有的控礦斷裂錯斷燕山期巖體,都是控礦斷裂形成時代的有力證據,控礦斷裂有張性、壓扭性的脆性斷裂,也有韌性剪切帶、斷層糜棱巖,可見到張性斷裂疊加在韌性剪切帶和斷層糜棱巖之上。
3. 金礦與成礦斷裂關系的特殊性
受斷裂構造控制,與斷裂構造關系密切是內生金屬礦床的共性,而金礦與斷裂構造的關系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Fe、Cu、Pb、Zn等熱液礦床的產出與斷裂構造均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導礦構造與儲礦構造之分,Fe、Cu等內生金屬礦床的礦體沿導礦構造而生,如同瓜生在蔓上一樣。
華北地臺老變質巖中金礦的成礦時代
對華北地臺老變質巖中金礦的成因,大多數認為是前寒武紀變質成礦,但是許多重要現象表明,它們是燕山期成礦的。
1. 金礦與燕山期巖漿巖及其脈巖的關系在一些礦床中,金礦脈穿插了燕山期巖漿巖或其脈巖,其成礦時期就不言自明了。
2. 金礦與燕山期構造關系密切,許多金礦脈直接產于燕山期斷裂構造中,從大地構造來看,燕山期構造較發育,這表明金礦就是燕山期成礦的。
華北地臺老變質巖中金礦的成因
燕山運動時期,華北地臺發生了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形成了燕山期斷裂構造體系和燕山期巖漿巖的侵入,而我國華北地臺早已蘊藏在老變質巖中的金,只是在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中才得以聚集成礦,這是金礦成礦的特殊性。
從許多礦床的資料來看,華北地臺老變質巖中金礦是一種中低溫熱液礦床,圍巖蝕變較簡單,一般有硅化、黃鐵礦化、鉀化、絹云母化和碳酸鹽化等,而缺乏含Cl、F等氣體成分的蝕變礦物,這表明礦脈是在一種封閉條件差的低壓環境中形成的。成礦斷裂性質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韌性剪切帶、張性斷裂、壓扭性斷裂,或是張性斷裂疊加在韌性剪切帶作為成礦斷裂的實例可屬常見。金礦在燕山期成礦,燕山期及其燕山期前形成的斷裂構造均可成為成礦物質富集的空間。老變質巖變質時形成的韌性剪切帶是其中的脆弱帶;在后期的構造活動中更容易為新的脆性斷裂所沿襲,疊加在一起成為成礦構造。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區域地質志.1995(8).
[2] 劉俊英等.地質找礦論叢.1993(6).
[3] 《中國金礦主要類型區域成礦條件文集》沈陽地質勘查研究所 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