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法定貨幣(貨幣原料),具有金融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中國將白銀作為貨幣歷史悠久,白銀作為貨幣最早出現在戰國,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國前期,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銀元(先前為銀錠)是我國歷史上白銀最主要存在形式,貨幣是白銀的最主要用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內百廢俱興,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行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元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新中國的白銀工業,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管理體制的變革,蓬勃發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內白銀也從過去供應不足,一躍成為世界最主要的白銀生產國之一,每年還大量出口。中國的白銀工業已經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白銀消費也不斷增加,成為全球白銀市場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新中國白銀工業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83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金融儲備有限,開始時中央人民政府金銀庫存多數是在接管國民政府基礎上建立的。基于金銀儲備有限,一方面,中國政府通過加強管理,保障國家金融穩定;另外一方面,通過加強國內鉛鋅銅錫金企業的副產,充實政府儲備。在此期間,中國國內白銀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還需要從海外大量進口;此時白銀供銷采取統銷統購,優先定點保證少數民族和國防等工業之需。
第二階段(1983年—1999年):1983年,國家對有色工業的管理加強,有色工業的管理從國家冶金工業部分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8年改為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2001年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正式宣布成立,全國白銀和伴生金的生產也歸口有色總公司管理。為了加強白銀工業的領導與管理,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成立了金銀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金銀工作辦公室,強化對全國有色金銀生產建設的領導。在原有色總公司領導下,相繼爭取到了有色系統伴生金銀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金銀開發基金、外匯分成、專項貸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繳部分稅種等,使中國的白銀生產和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具體進展如下:利用白銀地勘基金勘探了36個主要銀礦床、利用金銀專項資金建設了20多個以銀為主的礦山、利用金銀開發基金和專項貸款進行了417個新建和技改項目、滿足了國內需求到90年代初我國白銀基本不需要進口,國內白銀生產也從過去完全依靠鉛鋅銅錫金等副產變成副產、原生銀共存的局面。1994年8月1日,國家對白銀經濟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取消了金銀開發基金、白銀地勘基金等優惠政策;為了保證有色系統金銀工業健康持續發展,為使金銀開發基金有償使用,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鑫達金銀開發中心,將過去投放給企業的金銀開發基金、白銀地勘基金、金銀外匯分成及有關債權,轉由鑫達金銀開發中心經營管理。鑫達金銀開發中心以資金為紐帶,相繼為對國內主要銀礦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造,涉及的企業有廉江銀礦、萬年銀礦、湖北銀礦、桐柏銀礦、豐寧銀礦、陜西銀礦、丹銀礦冶、鳳銀礦冶等,國內原生礦產銀進一步發展。在此期間,隨著有色鉛鋅銅產量的不斷增加,副產在其中的白銀也不斷增產。此階段白銀的流通環節基本沒有變化,仍然由中國人民銀行“統購統配”,具體生產任務由有色總公司下達,相關事宜和行業政策由中國人民銀行、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原國家經貿委、財政部等共同協商解決。
第三階段(2000年—現在):2000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取消白銀的“統購統配”政策,白銀市場放開。白銀放開后,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白銀征收17%增值稅;取消對白銀制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國家對白銀出口實行配額管理。白銀放開促進了國內白銀生產、流通、貿易、產品深加工的不斷發展,中國白銀工業進一步蓬勃發展。以華通現貨交易中心市場的成立和上海黃金交易所白銀的上市交易,標志國內白銀現貨市場已經初步形成。2003年3月,經原國家經貿委批準、國家民政部登記注冊,全國性社會中介組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金銀分會宣布成立,我國白銀生產企業終于有了自己的行業組織。中國白銀產量從以前的國有企業生產伴生副產、原生白銀,變為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副產、獨立銀礦生產、再生并存的局面;生產加工用銀量也連年擴大,供需市場得到不斷培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白銀應用消費一個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