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地溝金礦屬變質—熱液型金礦床,具有厚度大,品位低,礦化較均勻的地質特點。在大青山多金屬成礦帶中東段元古界綠片巖中找金具有很大的潛力。
關鍵詞:地質特征 礦床特征 變質—熱液型金礦床
察哈爾右翼中旗新地溝金礦位于內蒙古大青山金多金屬成礦帶的中東段,屬蝕變巖性金礦。具有厚度大,品位低,礦化較均勻的地質特點,地表氧化礦采用堆侵,深部原生礦采用浮選效果較好。它的發現,不僅擴大了該區的找礦領域,而且為大青山多金屬成礦帶在中東段綠片巖中找金提供了依據。
1. 區域地質背景
本區域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地臺北緣(Ⅰ),內蒙古臺隆(Ⅰ2)陰山斷隆(Ⅰ22)大青山褶皺帶中東段。
1.1 地層
區域內主要出露太古界烏拉山群、大理巖組(Ar1wL2)和早元古界二道凹群(Pt1er)。古生界地層區劃屬晉冀魯豫地層區(V4)陰山地層分區(V43)大青山小區(V43-2),中新生界地層區劃屬于賓太平洋地區(5)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51)陰山地層小區(511)。區域南部出露新生界侏羅系地層。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1.1 太古界烏拉山群大理巖組(Ar1wL2)
分布于區域的西南,主要出露灰白色大理巖和蛇紋石化大理巖,夾有斜長角閃巖和石英巖,斜長角閃巖局部片麻理發育,形成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與下部(Ar1WL1)呈整合接觸。
1.1.2 早元古界二道凹群(Pter)
二道凹群分布于區域的北部及西北部。
二道凹群綠片巖組(Pt1er1)
為二道凹群下部層位,分布于礦區的東部和南部。主要巖性為綠泥片巖、長石石英片巖,局部夾有薄層結晶灰巖,靠近花崗巖體邊部見有條帶狀混合花崗巖。在綠泥片巖和長石石英片巖中發育糜棱巖化帶,金礦體賦存于糜棱巖帶中。與上覆地層二道凹群片巖大理巖組(Pt2er2)呈整合接觸。
二道凹群片巖大理巖組(Pt2er2)
分布于大灘鄉、烏蘭代、二號地,底部主要巖性為糜棱巖化斜長角閃片麻巖、綠泥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上部為厚層灰白色大理巖,二云斜長片麻巖及條帶狀混合巖。大理巖局部具有蛇紋石化。
區域內出露的二道凹群地層,下部以綠泥片巖為主,其原巖為粘土質巖石,也有部分基性火山巖或凝灰巖變質而成,其建造類型應為綠巖建造;上部巖組層狀構造明顯,主要為片巖和大理巖互層,其原巖為灰巖、碎屑巖,韻律性較強,應屬復理石建造。
1.1.3 震旦系什那干群(Zsh)
分布于測區的中西部,呈飛來峰逆掩在上侏羅系石拐群之中,主要巖性為硅質灰巖和條帶狀灰巖,呈斷層接觸。
1.1.4 侏羅系(J)
中下侏羅系石拐群(J1-2sh)
主要分布于七蘇木南部和蘇勒圖西部,為一套灰黃色、黃綠色的砂巖、砂頁巖夾煤層,其中含豐富的植物化石,與上覆地層侏羅系大青山組(J3d1)呈斷層接觸。
上侏羅系大青山組(J3d1)
分布于礦區東部及西南部,主要巖性為紅色砂礫巖、含礫粗砂巖、細粒薄層狀雜巖夾泥灰巖透鏡體,與下伏地層石拐群(J1-2sh)呈斷層接觸。
1.2 構造
1.2.1 斷裂構造
礦區位于固陽—武川—集寧深大斷裂帶北側,該地區斷裂構造以近東西向為主,它控制了本區構造、巖漿巖、地層分布格局及貴金屬等礦產的空間分布,自北向南為:
盤羊山—羊圈灣沖斷層:長約15km,走向北東東向,北西傾,傾角亦各地不同,西部略陡,東部平緩,上盤地層為早元界二道凹群,下盤地層為震旦什那干群和上侏羅系大青山組。斷層兩側地層相頂,糜棱巖化強烈,局部形成一些推復體和飛來峰,從地貌上看,斷層處在鞍部和凹地。
存盤溝沖斷層:長約7km,近東西向,北傾,兩側巖石破碎,其北側次級構造發育致使地層形成一些推復體和充填的脈巖。
烏蘭合頁沖斷層:長約14km,走向北東東,傾向南東,上盤巖性為燕山期花崗巖,下盤為上侏羅系大青山組紅色砂礫巖和碎屑灰巖夾灰巖透鏡體。兩側巖石破碎,糜棱巖化強烈,牽引褶曲發育。
1.2.2 褶皺構造
本區總體褶皺構造形態以早元古界二道凹群為核部的復背斜,北翼被燕山期花崗巖所占據,南翼由震旦系什那干群、侏羅系石拐群、大青山組組成。復背斜展布寬14km,其長度自蒙古寺、頭號鄉至七蘇木長達36km,再往東被中新生界地層覆蓋。復背斜核部二道凹群地層中發育烏蘭代溝背斜和臥牛溝向斜。
烏蘭代溝背斜
烏蘭代溝背斜,分布于烏蘭代北側,軸向北東東,長約為5km,緊密線型,軸部和翼部均為二道凹群片巖大理巖組(Pt1er2),向北東東方向傾伏,兩翼對稱,翼部傾角30-50°,背斜西部被燕山期花崗巖破壞。
臥牛溝向斜
軸向北東東,分布于烏蘭代南側,長約為4km,緊密線型,核部和翼部均為二道凹群片巖大理巖組(Pt1er2),向南西西方向翹起,兩翼對稱,翼部傾角30—60°,向北東東方向被新生界地層覆蓋。
1.3 巖漿巖
本區火成巖主要出露侏羅紀燕山旋回第一次侵入巖,肉紅色中粗粒花崗巖(r52(1)),燕山旋回第二次侵入巖,肉紅色二長花崗巖(r52(2)),和安山玢巖(au52(3))。
1.3.1 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巖,肉紅色中粗粒花崗巖(r52(1))
主要分布于新地溝西北部,呈巖基產出,地貌形成明顯的球形風化外貌,風化面灰白—黃紅色,新鮮面淺紅色,主要礦物成分,鉀長石含量65%左右,石英含量為25%左右,少量黑云母等礦物,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過渡相中有少量的脈巖和地層捕虜體,與圍巖接觸部位,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巖。
1.3.2 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肉紅色二長花崗巖(r52(2))
主要分布于區域的東南部,巖性以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和似斑狀二長花崗巖為主,次為石英二長巖、斜長花崗巖和不等粒花崗巖。巖體相帶不明顯,與圍巖的界線清楚。
1.3.3 安山玢巖(au52(3))
呈脈狀或透鏡狀分布于西南部的二道凹群和侏羅系地層中。
1.4 區域變質作用
二道凹群經歷多次構造運動,遭受多次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石主要有三種類型:
絹云母片巖、石英綠泥片巖。
二云母石英片巖、長石石英片巖。
透閃石大理巖、大理巖、混合巖。
二道凹群變質巖歸屬中級變質巖帶,其變質相為:石英—鈉長石—綠簾石—黑云母亞相。以區域動力變質作用為主,中高溫熱流作用為輔。
1.5 地球化學特征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該區Au異常形態規整,呈近等軸狀,北西向展布,長度約9km,寬4—7km,異常面積約60km2。異常組合為Au、Ag、Cu、Pb、Zn、As、Sb等,Au異常下限為4×10-9,異常強度可達10×10-9,與金礦化分布相吻合。
1/萬次生暈測量,異常走向330-340°,與礦體吻合,元素組合有Au、Ag、Cu、Pb、Zn、Bi、Cd、B、W、Mo等為多元素綜合異常。異常下限5×10-9,最高值100-250×10-9,是找金的可靠標志。
1.6 區域礦產
該區礦產較為豐富,主要有鐵礦、巖金、砂金、煤礦、石灰石、云母、石棉等礦產,尤其以蝕變巖型和石英脈型金礦最為發育。
金礦主要分布在臨河—武川—尚義深大斷裂(武川—察右中旗段深大斷裂)兩側的次級構造,目前本區域內發現有后石花、紅道巷、東河子等石英脈型金礦,石人山、油蔞溝、大陽坡等蝕變巖型金礦,多數賦存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綠片巖組,由于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和巖漿活動,該套地層中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金礦床和金礦化點十多處,新地溝金礦屬其中之一。
2.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出露為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綠片巖組(厚883米),和侏羅系大青山組及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2.1.1 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綠片巖組(pt1er1)
二道凹群下部綠片巖組是礦區出露的主要地層,按巖性組合為三個巖段。
綠泥片巖段(Cch1)
綠片巖分布于礦區東南部,灰綠—灰黑色,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成分:綠泥石含量30%,綠簾石含量15%,石英含量25%,絹云母含量5%等碎屑物質組成,沿片理見有碳酸鹽細脈,原巖成分為基性巖及凝灰巖。巖層走向320—350°南西傾,傾角45—80°,與上覆地層呈整合接觸。
綠泥片巖、絹云長石石英片巖段(Cch2)
分布于礦區的中西部,底部為絹云長石石英片巖夾薄層石英片巖,中部為絹云長石石英片巖,其上部為綠泥片巖。
綠泥片巖,灰—灰綠色,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成分綠泥石含量30%,綠簾石含量15%,石英含量25%,絹云母含量5%等碎屑物質組成,巖層走向330—345°,南西傾,傾角48—65°。片理發育,沿片理和裂隙見有碳酸巖化,局部見有輕微的鐵染,原巖成分為粘土質、中基性火山巖。
絹云長石石英片巖,灰白—灰黃色,鱗片變晶結構,糜棱結構,條帶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鉀長石、石英、云母等組成。斜長石:半自形板狀,破碎,絹云母化,且變形,直徑0.2—2mm,含量7%;鉀長石:半自形板狀—自形板狀,破碎,主要由具格子狀雙晶的微斜長石、條紋長石組成,以直徑2—5mm的中粒為主,直徑0.2—2mm細粒次之,含量65%左右;石英:多呈鑲嵌粒狀,具明顯的拉長變形現象,呈顆粒化,相對集中,拉長條帶狀、透鏡狀長軸定向分布,大小多在1mm以下,含量25%。巖層走向340—350°,南西傾,傾角45—75°,為新地溝金礦含礦層位,與上覆地層呈整合接觸。
綠泥石英片巖段(Cch3)
分布于礦區的西部,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成分為綠泥石、綠簾石、石英及少量絹云,片理發育,沿片理局部有鐵染和碳酸鹽細脈充填,局部夾有薄層泥灰巖和結晶灰巖。
2.1.2 侏羅系大青山組(J3d1)
主要出露礦區東部,巖性為角礫狀灰巖,含礫長石砂巖,含礫砂巖及砂礫巖局部夾有薄層狀或適鏡狀泥灰巖,出露不完全,與相鄰地層呈斷層或角度不整合接觸。
角礫狀灰巖:地表風化面灰—灰黑色,角礫成分,主要為灰巖,含量約為90%,棱角狀,粒徑約為1—3cm,膠結構為泥灰巖,呈透鏡狀分布于紫紅色砂礫巖中。
含礫長石砂巖,紫紅色,角礫成分為長英質,含礫約為10%,磨圓度較好,粒徑約為2—6cm,膠結構為長石石英砂巖,似層狀分布于礦區東側,產狀355°<52°。
2.2 構 造
礦區內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表現為單斜巖層。巖層走向320-350°,傾向南西,傾角40-80°,斷裂構造表現為韌性剪切帶和擠壓斷裂,主要有二期及早期韌性剪切帶和晚期擠壓斷裂。
2.2.1 早期韌性剪切帶,主要分布于測區的西部,具規模的有三條,且大致平行。由西向東分述如下:
(1)MⅠ1糜棱巖帶:發育于綠泥石英片巖之中,褪色,呈灰黃色,擠壓破碎,有細石英脈充填,糜棱巖化較強,北段賦存低品位的金礦化體,其走向北東10°,南段為345°,長約為650m左右,寬6—20m。
(2)MⅠ2糜棱巖帶:發育綠泥石英片巖與絹云長石石英片巖接觸部位,形態彎曲,走向變化多端,大致呈南北展布,擠壓破碎局部形成角礫,巖石褪色,有細石英脈充填,呈條帶狀,普遍鐵染,局部見褐鐵礦化,糜棱巖化較強,礦化蝕變較弱,糜棱巖帶長約600m左右,寬6—16m。
(3)MⅠ3糜棱巖帶:發育于絹云長石石英片巖中,擠壓破碎強烈,土黃色,沿裂隙有石英脈充填,糜棱巖化較強,主要蝕變見有硅化、鉀化、綠泥石化。是該區的主要含礦層位,1、2號礦體賦存于其中。其走向340-350°,南西傾,礦區內出露長度為874m,寬20—52m,糜棱巖帶與地層接角關系為斷層接觸,斷層編號分別為F1和F2,控制著糜棱巖帶的延長與延深,其斷層特點分述如下:
F1走向斷層,斷層面光滑平直,走向330°,南西傾,傾角60-70°,對礦體無影響,是糜棱巖帶與圍巖的分界線。
F2走向斷層,走向340°傾向南西,傾角70-80°,是糜棱巖帶與圍巖的分界線,地表呈片理化,黃色、退色帶,斷層面光滑平直標志明顯,對礦體無破壞作用。
2.2.2 晚期擠壓斷裂帶,走向多為北東30-45°,已查明的有F4、F5、F6斷層,未對礦體形成破壞作用,斷層性質不明。位于礦區北東MI4糜棱巖帶,走向北東,長320m,寬8—14m,其內有硅化,石英細脈有金礦化顯示。
2.2.3 侏羅系地層中發育有三條斷層,分布在西北和東南部即F3、F7、F8,其中F3對侏羅系地層具有破壞作用,F7、F8是侏羅系地層與二道凹群地層接觸界線,斷層性質為逆掩斷層。
2.3 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不發育,主要有燕山期肉紅色花崗巖和條帶狀混合巖,脈巖主要有輝綠巖脈、閃長巖脈、石英脈、花崗細晶巖脈和花崗巖脈。
燕山期肉紅色花崗巖(γ52(1))
分布于礦區中部的北側,向北延至區外大面積分布。區域上呈巖體產出。
肉紅色花崗巖,風化面灰粉紅色,新鮮面肉紅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微斜長石、條紋長石,含量65%左右,石英含量25%左右,少量斜長石、云母組成,與條帶狀混合花崗巖呈過渡關系,為燕山期早期侵入體。
條帶狀混合花崗巖(Mi)
分布于礦區東北部,主要礦物成分:長石,含量為75%左右,石英,含量為25%左右,少量云母等,副礦物鋯石、磷灰石,長石以條紋長石為主,多呈斑狀變晶或眼球狀,與綠泥片巖為同化混染接觸。
脈巖類
(1)輝綠巖脈(βμ)時代不明,切穿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地層,主要有北西向,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三組。脈寬2—8m,延長幾十米至幾百米。從穿插關系觀察,北西向,近東西向二組晚于糜棱巖帶。輝綠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輝石、長石。
(2)閃長巖脈(δ)
僅見于礦區中部,呈細脈狀分布,灰—灰白色,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長石、角閃石,少量輝石、黑云母、石英。
(3)花崗細晶巖脈(ι)
出露于礦區中西部,呈脈狀展布,土黃—灰紅色,半自形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長石、石英等礦物。
(4)花崗巖脈
灰紅色,主要成分鉀長石、斜長石、石英、少量云母,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輕微鐵染,沿裂隙見有碳酸鹽浸染。
2.4 變質巖及變質作用
新地溝金礦區由于經歷了長期構造變動和多期巖漿活動,使區內地層遭受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了各種類型的變質巖。
動力變質作用主要巖性有絹云綠泥片巖、石英綠泥片巖、綠泥糜棱巖、長英質糜棱巖。上述糜棱巖帶是該區金礦賦礦母巖。
礦區外圍北部,大規模燕山期巖漿侵入,對礦區的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礦區東北部比較明顯,表現為條帶狀混合花崗巖,巖性界線往往為漸變關系,界線不清,同時在混合花崗巖中可見綠泥片巖的殘留體。
二道凹群區域變質巖類型為綠泥片巖、絹云母片巖、長英質綠泥片巖、大理巖等,其變質相為:石英—鈉長石—綠簾石—黑云母亞相,為中級變質帶。
2.5 圍巖蝕變
礦體圍巖絹云長石石英片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鉀化、綠泥石化等。黃鐵礦化分布在礦體及頂底板近礦圍巖中,黃鐵礦多呈浸染狀,少量為細脈狀,氧化后為褐鐵礦化,與礦化關系密切。
硅化,主要是含礦巖石硅化較強,表現為致密、堅硬,其次為硅質細脈順沿片理面分布,硅化越強金品位越高。
絹云母化,在礦化巖石中以鱗片狀或團塊狀產出,與硅化、黃鐵礦化密切相伴出現,蝕變強者常可形成較富的金礦體。
鉀化,鉀長石以團斑狀或細脈分布在礦層中,金礦體中品位較高的地段鉀化也增強,與礦化關系密切。
綠泥石化,在礦層和非礦巖石中普遍發育,與礦化關系不密切。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床特征
3.1.1 礦體賦存部位
新地溝金礦賦存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綠片巖組糜棱巖帶中,礦體產狀于圍巖產狀基本一致,呈脈狀,似層狀。
3.1.2 礦體特征
該區含礦層長英質糜棱巖帶中圈出兩條礦體,即1號礦體、2號礦體,1號礦體位于下部,2號礦體位于上部,礦體有規律平行出現,兩礦體間隔10—20m,北西向展布,南西傾;西部糜棱巖帶在北側圈出一條礦化體,編號為3號。各礦體特征見插表3—1:
(1) 1號礦體
1號礦體為主礦體,位于礦區中部含礦層長英質糜棱巖帶底部。含礦巖石為絹云長石石英片巖,沿片理穿插細石英脈,黃鐵礦成細脈狀、團塊狀及浸染狀,分布于礦體中。礦體底部見有薄層石英脈,厚0.2—0.3m,斷續出現,是礦體與圍巖的分界線,圍巖為長英質糜棱巖。礦體長約306m,礦體南部出于地表,北部向北西側伏。礦體形態中間厚兩端薄,呈層狀、似層狀,與圍巖產狀一致,整合接觸。礦體走向336°,地表傾向南西,傾角450-73°。深部1604m標高以下,礦體產狀由南西漸變為北東傾,傾向600-65°,傾角600-83°,1號礦體厚度最小為0.82m,最大15.49m,平均厚6.65m,厚度變化系數(Vm)54.03%,礦體Au品位最小1.15g/t,最大7.89g/t,平均品位3.04g/t。品位變化系數(Vc)70.05%。
(2) 2號礦體
位于含礦層長英質糜棱巖帶的上部。礦體為蝕變巖型,含礦巖石為絹云長石石英片巖,其中穿插細石英脈,黃鐵礦成細脈狀、浸染狀分布,礦體頂部斷續出現薄層石英脈,厚約0.3-0.5m,圍巖為長英質糜棱巖,礦體長約220m,礦體形態為中間厚兩端略薄的似層狀,與圍巖產狀一致,沿傾向厚度變化較大,到標高1677m尖滅。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晰,走向北西340°,傾向南西,傾角500-65°。地表探槽控制礦體厚度,最小0.84 m,最大10.37m,平均厚度6.47m,礦體礦石Au品位最小1.63 g/t,最大4.36g/t,平均品位3.20g/t。
(3) 3號礦化體
位于礦區西北部綠泥糜棱巖帶(MⅠ1)北段,低于工業品位。含礦巖石為綠泥石英片巖,似層狀。礦化體長約170m,地表出露標高1812-1786m,礦化體北部在探槽TC49北尖滅,南部在探槽TC41南尖滅,礦體與圍巖界線不清,為漸變關系。走向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48-54°,平均51°。地表探槽控制厚度最小0.88m,最大2.14m,平均1.32m。地表工程礦石品位Au:最小1.02,最大1.25g/t,平均品位1.18g/t,深部未進行控制。
3.2 礦石質量
3.2.1 礦石的結構、構造
(1) 礦石結構
礦石呈灰—青灰色,主要為它形粒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填隙結構、連生結構、包裹結構等。見圖3-1、3-2 。
它形粒狀結構:礦石中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呈它形粒狀顆粒,互相鑲嵌,晶體形態不完整。
半自形粒狀結構:黃鐵礦呈渾圓、棱角狀和半自形顆粒,方鉛礦呈不規則的三角顆粒分布于礦石中。
填隙結構: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呈細脈及不規則的形態充填于裂隙中。
連生結構:自然金與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連生充填在裂隙中。
包裹結構:自然金被黃鐵礦包裹在其中。
(2) 礦石構造
礦石構造復雜多樣,主要為致密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條帶狀、網脈狀構造。
致密塊狀構造:礦石中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呈粒狀集合體緊密鑲嵌,無規律分布。
浸染狀構造:礦石中黃鐵礦等硫化物呈浸染狀分布,它形粒狀,顆粒較細,呈團塊狀、薄膜狀。
條帶狀構造:金屬硫化物呈細條狀分布于礦石中。
網脈狀構造:金屬硫化物呈網脈狀,沿礦體的片理、裂隙充填而形成。
3.2.2 礦石的礦物成分
根據鏡下鑒定,礦石的金屬礦物成分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褐鐵礦和自然金等。
自然金:在鏡下反射為金黃色,形態多樣,多為不規則粒狀、渾圓狀、三角形狀、枝杈狀、細脈狀、均質,在正交鏡下有閃光現象,分布在黃鐵礦裂隙中,黃鐵礦顆粒間,黃鐵礦內部、黃鐵礦與脈石之間,在脈石中也有分布。個別見有自然金與方鉛礦、黃銅礦連生,嵌布在黃鐵礦中,自然金粒度0.006-0.25mm之間。自然金嵌布特征詳見插圖。
黃鐵礦:白黃色,半自形粒狀,它形粒狀,粒度為0.3-0.06mm,呈分散狀嵌布于脈石中,局部集中呈斑點狀,在黃鐵礦中見有黃銅礦,礦物含量約為2—3%,個別黃鐵礦被方鉛礦交代。
黃銅礦:淡硫黃色,他形不規則狀,粒度0.37—0.04mm,礦物含量約為0.5—1%,與方鉛礦、閃鋅礦連生,嵌布在脈石中。
方鉛礦:灰白色,他形不規則狀,粒度0.3—0.01mm,礦物含量約為0.1—0.2%,呈分散狀,嵌布在脈石中,部分方鉛礦交代黃鐵礦,與黃銅礦連生。
閃鋅礦:灰色或灰褐色,他形不規則狀,粒度<0.25mm,礦物含量微量,與黃銅礦連生,在閃鋅礦內部見有黃銅礦固溶體包裹體。
磁鐵礦:灰白微帶棕色,它形粒狀,粒度<0.25mm,礦物含量<0.1%。局部集中分布在脈石中。
礦石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鉀長石、斜長石、云母類礦物及碳酸鹽礦物。
3.2.3 礦石的化學成分
(1) 礦石中主要有用元素
礦石中主要有用元素Au分布較為均勻,全礦區礦體Au的平均品位3.04g/t,最高品位7.87g/t,最低品位1.00g/t。
(2) 有益、有害組分
根據光譜半定量全分析和化學組合分析結果:礦石中有益組分為金, Ag、Cu、Pb、Zn、Sb、S等均含量很低。礦石中有害元素As的含量為4.8g/t,有害雜質較低,對選礦和環境保護無影響,光譜半定量全分析和化學組合分析結果詳見插表3-2、3-3。
(3)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硅和鋁的氧化物,其次為鐵、鉀、鈉、鈣氧化物,主要化學成分詳見插表3-2。
3.3 礦石類型
礦石為灰—青灰色,金屬硫化物主要見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呈條帶狀、網脈狀、浸染狀不規則分布于礦石中,北部側伏于深部,所以礦石基本為硫化物型礦石。
3.3.1 礦石的自然類型
(1) 按礦石的礦物組合劃分的礦石類型有兩種,即黃鐵礦、黃銅礦—蝕變巖型礦石和黃鐵、方鉛礦、閃鋅礦—蝕變巖型礦石。
(2) 按礦石的結構、構造劃分,可分為兩種類型,即條帶網脈狀礦石,浸染狀礦石。
3.3.2 礦石工業類型
根據本區成礦地質條件、巖石特征和蝕變特征,礦石工業類型均為破碎帶蝕變巖型。
礦石為灰—灰藍色,網脈狀,條帶狀,浸染狀,蝕變主要為硅化、鉀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礦石主要由絹云長石石英片巖、黃鐵礦及其他金屬硫化物組成。
4. 礦床成因探討及找礦標志
4.1 礦床成因探討
金礦的形成需具備幾個條件,即礦源、熱源、構造空間三大要素。首先需要有一個含金豐度相對較高的初始礦源層,之后在各種地質條件作用下(諸如:區域變質及其他變質作用、火成活動、熱液活動等)使成礦物質活化、轉移,在有利的圍巖條件下及適宜的構造部位富積成礦。這個過程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地質時代,經歷多次的地質作用才能逐步完成。對金的成礦來說,礦源層至關重要,而作為金礦的初源層從國內外文獻、資料來看,主要是前寒武紀—太古界、元古界的綠巖建造。其中太古界綠巖帶是重要的早期礦源層,再者則為元古界綠巖帶。
新地溝金礦賦存受沉積層位控制,產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綠片巖組絹云長石、石英片巖段、綠泥石英片巖段中下部。金礦層原始沉積應為粗粒級的長英質砂巖。故層中沉積特點明顯,可見清晰的沉積紋層。礦體呈層狀產出,產狀與圍巖整合,經受同樣的區域變質作用和構造變動,揉皺構造發育,局部產生糜棱巖帶,礦體賦于其中。礦體厚度、品位變化均很穩定,特別是礦層中的硅質層賦存層位穩定,如1號礦體底部的硅質層,厚度0.2—0.3m,斷續出現在礦體底部,與底板圍巖分開,界線明顯,從南到北延伸400余米,且無分叉和穿切層理現象,與圍巖完全整合。
礦體中圍巖蝕變明顯,與礦化關系密切。礦石建造為硫化物—金建造。認為礦床中金來源于綠巖建造中火山—沉積巖組合,經多其次區域變質作用和燕山期巖漿侵入活動的影響,使金進一步富集成礦。礦床成因類型應屬變質—熱液型金礦床。
4.2 找礦標志
(1) 研究區域上地層層序,尋找相應的含礦層位,即綠片巖。
(2) 區域的化探異常,Au、Ag異常及Pb、Zn、As、Cu等指示元素異常是找礦的有望地段。
(3) 由于礦體賦存于糜棱巖帶中,首先尋找糜棱巖帶,在糜棱巖帶中尋找礦化體。
(4) 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圍巖蝕變: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鉀化是主要識別標志。特別是巖層中出現密集的細脈硅質層,是找礦的主要標志。
(5) 由于硅化作用強,礦石較致密堅硬,風化面呈黃褐色,新鮮面呈灰——灰藍色,可明顯與圍巖區別。
5. 礦床成礦基本規律與遠景
5.1 成礦規律
礦床1號礦體、2號礦體均受北西向糜棱巖帶控制且賦存于其中,呈層狀、似層狀。1號礦體沿走向和傾向均比較穩定,2號礦體沿走向較為穩定,沿傾向尖滅較快。
5.2 礦床遠景評價
礦區內發現2條礦體,一條礦化體。礦體具有受層位控制的特征,依據目前礦山生產地質工作情況,1號礦體沿北西方向有側伏現象;且逾往前側伏逾深,沿傾向可能還有延伸的趨向,可依據以上規律在礦區投入物探電法測量,進一步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擴大遠景是可能的。3號礦化體目前僅在地表做了一些工作,為一條低品位礦化體。通過工作向南有延伸的趨勢,根據臨近礦山的采礦情況分析,深部可能有工業礦體存在,今后在生產中,應投入一定的勘查工作加以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