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和香港的青州英坭廠開始的這個時期,坐鎮天津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正在全力推行洋務運動,興辦軍工廠、開采煤礦、修建鐵路,而每一項重大工業項目均離不開水泥,于是李鴻章開始著眼于中國的水泥工業。李鴻章派他的洋務干將、著名實業家唐廷樞前往澳門考察和購買水泥。
唐廷樞,字建時,號景星、鏡心,1832年出生于廣東香山縣唐家村,就是現在的珠海市唐家鎮一個農民家庭里。少年時期,唐廷樞曾經在香港馬禮遜教會學校學習,學成一口流利的英語。1858年,他進入上海海關工作,1861年進入怡和洋行,開始了他的買辦生涯。
1873年,唐廷樞離開怡和洋行,參加了由李鴻章主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的改組工作,并被任命為總辦。憑借唐廷樞出色的經營管理才干和良好的人脈關系,使上海輪船招商局迅猛發展,擊敗外國競爭對手,一躍成為中國航運業的龍頭企業。唐廷樞也因此大受李鴻章的賞識,并在李鴻章的保薦之下,獲得了官爵的晉升,成為福建候補道臺。
1876年,李鴻章調唐廷樞北上天津,命其開辦開平礦務局。在李鴻章的主持和支持下,經過唐廷樞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平礦務局于1881年建成出煤。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煤礦,并且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1881年,唐廷樞在李鴻章的授意下,還建成了中國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唐胥鐵路。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具有遠見卓識的李鴻章,授意唐廷樞考察水泥制造,從而開啟了中國水泥工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開創、振興之路。
1886年,唐廷樞借回鄉之機前往澳門,考察了澳門青州英泥廠,并得知,該廠所用的原材料,是澳門的泥,英德縣的灰石,合煉而出。
唐廷樞又找人仔細化驗,得知:英德的灰石不如唐山的,澳門的泥不如香山的。之后,他又進一步找人取來香山的泥,交與青州英泥廠制煉成錠,測試其拉力。結果是英德灰石與澳門泥合煉的,能受重 300磅;英德灰石與香山泥合煉的,能受重360磅;唐廷樞很快命人將唐山灰石寄到澳門廠,與香山泥合煉,測試結果,能受重400磅。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結論,就是,唐山灰石與香山泥制成的細綿土比澳門廠的要好。然而,謹慎的唐廷樞還不敢確信,就又于1888年的春天,將唐山、英德的灰石和澳門、香山的泥,寄到英國,經英國化驗師達云實驗,結論仍然是唐山灰石與香山泥制成之細綿土最好,甚至不亞于英國產品。
唐廷樞確認了這個結果以后,給李鴻章做了匯報。李鴻章即決定自辦水泥廠,并給唐廷樞下達指示:現在政府的工程大量需要水泥,各局都可以籌集一二萬股金,現責成你迅速制訂方案,盡快開辦,以滿足需要。
1889年,李鴻章責成唐廷樞于直隸唐山灤縣開平鎮開辦了中國第二個水泥廠——唐山細綿土廠。
唐山細綿土廠由北洋軍械所各局、開平礦務局、廣東香山縣士紳三方各出資2萬兩、共計6萬兩白銀集股合辦。粘土從廣州香山挖運,燃料由開平礦務局廉價供給。其所生產的產品首先供應軍械所官用,剩余部分則售賣給民用。1890年開始從英國購置機器、鍋爐,1892年建成投產。
但因采用的是立窯生產,窯磨小又較為落后,制灰不得法,特別是原料供應的長途運輸路途遙遠導致成本太高,所生產的水泥質量較差,甚至還不如當地的石灰,所以銷售也非常困難,遂于1893年因虧損停產并宣告關閉。
1892年,唐廷樞去世,張翼任開平礦務局總辦,后升為督辦。
1896年,周學熙進入開平礦務局上海辦事處任主任,1898年任開平礦務局會辦,1899年任總辦。由于軍械所為軍隊機構,廣大香山的士紳股東遠在廣東,所以開平礦務局相當于是細綿土廠的執行董事,周學熙任總辦后,即著手恢復已經停辦6年的唐山細綿土廠。
周學熙(1866年—1947年),字緝之,號止庵,安徽至德人,長期居住在天津。1900年進入袁世凱幕府,主持北洋實業,是袁世凱推行晚清新政的得力干將。
1900年周學熙聘用德籍工程師漢斯·昆德為細綿土廠總技師,以開平礦務局技師李希明為該廠經理,著手恢復生產。為解決原料問題,德籍工程師漢斯·昆德與當地職工在本地尋訪可供燒水泥的粘土和石灰石,很快在唐山附近的唐坊、唐山大城山找到可供大量生產優質原料的粘土和石灰石,經漢斯·昆德將樣品寄回德國化驗,完全符合標準并且質地優良,這樣就解決了原料遠途購運的難題。
恢復生產需要資金,周學熙又利用開平礦務局總辦之便,用開平礦務局款項墊付所需資金,并訂立了開平礦務局與細棉土廠合辦的字據,使該廠初步得到恢復,并且生產出質量高成本低的水泥。
唐山細綿土廠當時所用的商標為“獅牌”,這種品牌的水泥在日后的1904年美國圣魯意賽會上獲得頭等獎;在1905年意國(意大利)賽會上獲得優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