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依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在實例中體現略讀課的特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關鍵詞:略讀 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由于略讀課文不列入考試范圍,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重視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成為“雞肋”,甚者有很多教師根本就是跳過略讀課文,最多也只是讓學生自己看一下就一筆帶過了。然而,略讀課文占每單元三分之一的篇幅,肯定不是“雞肋”來的。那么略讀課文處一個什么地位呢?如何教略讀課呢?《永生的眼睛》的教學實踐是最好的回答。《永生的眼睛》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跡,贊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中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么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么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映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后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教學本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體會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為題的含義,則是教學的難點。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 讀懂課文內容,抓住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尤其是“父親”和“溫迪”的語言描寫,體會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快樂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2. 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入新課后,我指著課題問學生:“這篇課文,你對什么問題最感興趣?”“如果讓你自學,會選擇什么內容來學?”根據學生質疑和導學提示中的問題,確定了全班的學習目標:(1)簡要講述故事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對于親人捐贈眼睛角膜一事,琳達為什么剛開始反對,后來卻為親人驕傲?(3)“永生的眼睛”有什么特殊的含義?然后,給了10來分鐘學生讀書、思考,給了3分鐘時間學生小組討論。最后,組織全班交流。這次,因為問題來自學生中間,因為給足了學習的時間,所以全班交流很順利,也很熱烈。講述故事內容依然有點啰唆,但沒關系,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在交流琳達的態度變化時,學生大多能用熟練而有感情地朗讀來回應,由于有了自己的感悟,學生順利讀出了琳達的不滿和悲憤,讀出了父親的平靜和語重心長,讀出了溫迪的可愛和自豪,讀出了琳達的欣慰和驕傲!學生讀的地方是自己找出來的,當然有自己的感受;不像第一次上的時候,我硬生生把琳達、父親、溫迪的話語投影出來,逼著學生讀出感情,談出感受,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狀態,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通過再上《永生的眼睛》,我進一步認識到:略讀課文在教學內容上要精心選擇,以大致了解課文內容為主,或者突出單元教學目標的訓練點即可;在教學方式上,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以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稍作引導就行。
附:《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 讀懂課文內容,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 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 學習抓住人物語言表現精神品質的方法。
2. 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準備:
1. 制作PPT課件。
2. 布置預習,了解遺體捐贈、眼角膜移植等常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盲姑娘只能用手觸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那該有多好啊!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當代醫學通過眼睛角膜移植,終于能讓一些盲人重見光明了。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8課《永生的眼睛》。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 請生當小老師帶讀詞語:捐贈 盲童 屢屢 遵從 摟住 熱淚盈眶
2. 理解詞語:突如其來 不假思索 栩栩如生
3. 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哪位同學先說?其他同學仔細聽,要會聽,能聽出優點和問題。(隨機板書,請人補充,順便理解“捐贈眼睛角膜”等常識。)
三、細讀課文
1. 自主感悟。
師:俗話說,“言為心聲”,課文里人物對話比較多,這節課我們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請大家默讀課文,標記出主要人物的語言,在旁邊做簡單批注。
2. 重點交流一:琳達的語言。
①對于父母捐贈眼睛角膜一事,琳達開始是不理解的。課件出示:
“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②全班齊讀,你讀出了琳達怎樣心情?
③你能理解此刻琳達的心情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深愛著母親的我無法接受捐贈母親眼睛角膜的決定,
于是,我沖著爸爸悲痛地哭喊——
于是,我沖著爸爸不滿地哭喊——
于是,我沖著爸爸不解地哭喊——
3. 重點交流二:父親的語言。
①父親的回答很平靜,課件出示父親的一段話:
(“一個人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②一般情況下,你能給予別人的東西是什么?(反饋)當然,能給予別人物質、金錢上的幫助是了不起的,而能把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捐贈給需要的人,則是偉大的!
③此刻,這個偉大的父親沒有因女兒的不理解而生氣,他平靜地說——(齊讀)
他心平氣和地說——(個人讀)
他語重心長地說——(個人讀)
假如媽媽還在,她也會這樣溫柔地說——(女生讀)
④父親的話說完了嗎?沒有!話語的后半部分他等了十多年啊!課件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父親的這段話與十多年前說的話有什么關系?(反饋)
4. 重點交流三:溫迪和媽媽的對話。
①看到文章的第9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
②理解“驕傲”的含義。
③ “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那父親還留下了什么呢?(永生的眼睛,不僅指將光明帶給別人,傳遞了永恒的光明,更指父親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一代代傳遞下去。)
四、深華感受
1. 你為課文里的哪個人物而“驕傲”,為什么?
2. 讀原文的結尾,學生談感受。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金發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補充捐贈眼角膜事跡。
4. 我國現在大約有500萬盲人需要做角膜移植手術,由于角膜來源有限,每年大約只有3000人能夠做角膜移植手術,大部分人在黑暗中等待!現在,請同學們拿起筆,為捐贈眼睛角膜制作一條公益廣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