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依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分析了教學的目標、略讀課文的重要意義以及鼓勵孩子自讀自悟在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略讀 教學 自讀自悟
記得走上講臺不久,我應校領導安排講授一節校內研究課,要求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跡,贊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中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么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么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映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后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
這是篇略讀課文,怎樣才能上出略讀課文的特色?
我把困惑向分管領導傾訴,然后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實地的調查,發現略讀課文怎樣教?怎樣學?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及教材的修訂,對略讀課文教學的研究,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達成一致的認識是:略讀課文在客觀上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探索,為學生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空間,也為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于是我們決定進行大膽地探索。
一、要確定教學目標
課改以來,崔巒老師針對教學目標虛化的問題提出了教學目標要明確、實在,要圍繞簡明的教學目標有層次地教學。我們反復地鉆研教材以后發現課文前的一段閱讀提示對于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有關鍵性的引導作用。我們一起來看。這段話中包含了兩個大問題,一個是讀讀課文,說說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樣做的。另一個是從課文中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討論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兩個問題一個涉及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一個涉及表達的問題,這恰巧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符合崔巒老師提出的教學目標要簡明、實在的觀點。于是我驚喜地發現:閱讀提示可以成為學習略讀課文的切入點,可以此為依據,確定重點教學目標。
二、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
因此,我的策略二是:略讀課文的教學應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更應該強調學生自讀自悟,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更傾注于多放手、多自悟、多交流。因為有這樣的理念支撐,所以在試講時我們就感受到了孩子們積極地讀書、交流,很有熱情,而困惑也由此產生了。幾次試講我都發現學生在回答“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樣做的”這個問題時,有一些體會,但體會不深刻。從他們面無表情的發言中我感覺這種體會并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這種關愛與奉獻好像與他毫無關系,而且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們自讀自悟以后的體會顯得瑣碎、零亂,就像散布在夜空中的星星一樣,散布在文章的每一個角落,缺乏一種有效的整合。我迷惑了,略讀課文強調學生的自讀自悟肯定是正確的,但為什么這樣一來這么感人的文章卻感動不了人,這么優美的文字會變得如此的蒼白,學生的回答會如此的零亂,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三、能體會詞句的含義
記得課標針對中年級的教學目標有這樣的要求:能體會詞句的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如何從看似平凡的文字背后挖掘出它深層的含義?略讀課文自讀自悟的度應該怎樣把握?我不斷地思考著,一遍又一遍地讀著琳達一家人的對話。我從迷茫中清醒,孩子們為什么感悟不深刻,那是因為他們找到重點詞句進行自讀自悟的同時,我并沒有思考怎樣做有效的引導,讓他們體會詞句的含義、感情色彩、表達效果,我錯誤地把自讀自悟理解成了放任自流,基于這種認識,我確定了第三個策略:這個策略主要是提醒自己教學略讀課文應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但教師應在關鍵處做有效引導。帶著這份難以言喻的喜悅,我走上課堂。我就文中多處出現的“驕傲”提出來作為一個引導的點,當孩子們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驕傲,并驕傲地說時。我發現,文字不再蒼白,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震撼。
通過我的引導,孩子們體會到了該怎樣自讀自悟,舉個例子,當他們說到琳達的父親“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他們透過文字,發揮想象,想象著盲人恢復視力,他們的想象讓“恢復健康”這四個字充滿了生機。孩子們的發言震驚了我,原來有效的引導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能為孩子的自讀自悟打開一扇天窗。
語言文字的感悟落實了,但孩子們的回答依然零亂、瑣碎。就在我又一次陷入困境的時候,指導老師輕輕地點撥我說:“在研讀人物時,要把人物形象樹立起來。”小琳達是個怎樣的形象?我再次讀課文,找到了這段文字。我反復地品讀著,目光牢牢地鎖定在了“驕傲”這個詞語上。我回憶著試講時孩子們的發言,發現他們那些零零碎碎的答案其實都能歸結到“驕傲”上。于是,孩子每答一點我都引導他們透過這一點去想象驕傲。所有零亂、瑣碎的回答在“驕傲”的引導下整合了起來。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有效的引導,是課堂教學的魅力體現。
四、鼓勵孩子自讀自悟
課堂上,孩子們情緒高漲、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這一幕猶如夏花般絢麗多姿,課堂需要這種熱鬧,這份激情,但同時也需要一種秋葉般的靜美,讓孩子在寧靜中用心靈慢慢地去體驗,去感悟,語言的點撥是一種引導的方式,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感熏陶也是一種引導的方式。于是,在學習“送胸針”這個片段時,我把圖畫、文字、音樂交融起來,讓孩子靜靜地去欣賞1分鐘,讓我們重溫這靜靜的情景。
這一分鐘里,孩子們的神態越來越專注,在沉思中感悟愛的真諦。感謝這一分鐘,帶給我對有效引導的新的認識:課堂如水,在教師的引導下高潮迭起、波瀾起伏是一種美,那是情感的張揚,個性的解放;在教師的引導下默默無聲、水平如鏡也是一種美,那是情感的內化,無聲的熏陶。因此,我的策略四是:教師要注重引導方式的多樣化。
五、結語
時至今日,這堂課的點點滴滴仍然歷歷在目,它們在我心中沉淀,讓我有了這樣的一種認識:教學略讀課文要關注閱讀提示,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但不能忽略關鍵之處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引導方式的多樣化。略讀課文教學不再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