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ZK1001孔鉆具脫扣事故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介紹了處理方法,提出了處理事故中應注意的問題,為避免及處理類似事故提供了經驗。
關鍵詞:鉆具 脫扣 孔內事故 磨割 絲錐打撈
2008年,我在內蒙古某礦區施工ZK1001孔,該孔為80°斜孔,設計孔深280m,終孔深度318m。在施工至273m時出現脫扣事故,由于從鉆具處脫開,中間有內管,處理較困難。經過10多小時將事故處理完畢,此次事故處理為今后類似事故處理積累了經驗。
1. 事故的初步判斷
我們采用é75mm繩索取心工藝施工,在鉆進到273m時,回次進尺已達218m,巖心已裝滿內管,按正常程序采取巖心時,操作人員沒有感覺到孔底拔斷巖心。由于上一回次巖心完整,拔斷時孔內有響聲,又上下反復采取了2次,就開泵送水,以驗證孔內是否出現了非正常情況。當鉆桿下到孔底時出現憋水,低轉數回轉鉆桿也同樣憋水,稍向上提鉆桿,泵壓即降為零,由此判斷孔內出現脫扣或斷鉆事故,顯示事故發生在孔底。于是上鉆檢查,發現鉆桿公扣與鉆具外管上接頭母扣脫扣,鉆桿公扣磨損較嚴重。
2. 孔內事故鉆具狀況及原因分析
該鉆具是我們自行設計加工的,外管上端依次接有彈卡室和上接頭,上接頭外徑與鉆具相同,其外側對稱鑲焊4道硬質合金,起扶正作用,二者有效長度為24cm,內管總成在外管總成中自由懸垂時,總成矛頭僅短于上接頭上端1cm,內管中有218m的巖心還沒拔斷。所以分析脫扣原因為:斜孔鉆進外徑偏磨嚴重,上接頭壁厚磨,導致強度降低,鉆進中在壓、扭力作用下,鉆桿公扣擠入上接頭母扣中,母扣內徑變大,鉆進時僅靠公母扣根臺階的阻力還可勉強鉆進,但隨時都有脫扣可能,還可導致燒鉆。
3. 事故處理方案的確定
孔壁較穩定,用沖洗液鉆進,無坍塌掉塊,這為事故處理提供了方便條件。由于事故鉆具總成矛頭較上接頭上端短1cm,公錐下不到外管中,并且判斷外管上接頭已成喇叭口,因此決定采用下列辦法。
3.1 割掉喇叭口,起拔內管
我抱著僥幸心理先用新鉆桿接頭下到孔內去對接鉆具,雖可以擰上,但一提即脫扣,驗證了鉆具上接頭已成喇叭口的判斷。我決定用金剛石鉆頭磨掉一截外管上接頭,不但要磨掉喇叭口,還要使內管總成高出外管,然后把打撈器放入配好的鉆具內,下到孔底套住矛頭,靠鉆具拉出內管。
3.2 用正絲絲錐起拔外管
由于鉆進中水路暢通,判斷鉆頭未燒,若內管能夠提起,那么在上接頭喇叭口被磨掉的情況下,用公錐應能夠起拔出外管。
4. 綜合處理步驟
4.1 打撈內管
像正常鉆進一樣,把一套完整鉆具外管下到孔內,距離事故鉆具10cm時開始送水沖孔,鉆進參數為低壓力、低轉數、適當泵量,用泥漿作沖洗液。當計算磨到總成肩部時停止,用大泵量沖孔,沖孔后提出孔內鉆桿到孔口卸開,接一根鉆桿,再擰到提引器上,用鉆機升降機將鉆桿放到孔底壓在總成上,此時鉆桿在地表有出露,把打撈器沿鉆桿內放到孔底。
分析總成與內管脫扣的原因有兩種:一是鉆具和鉆桿壓在事故內管總成上端將內管上端母扣壓鼓,擠死外管,造成總成與內管拉脫;二是由于巖心沒拔斷,其拔斷力大于總成與內管連接力,所以從內管上端拉脫。內管總成上來后,孔內事故外管總長長出內管364mm(在地表用實物量得),可以用正絲絲錐打撈。
4.2 打撈外管
下入é73mm正扣公錐打撈,加壓強力扭轉鉆桿,由機上余尺和轉動阻力可確定絲錐已“咬住”外管上接頭,邊轉動邊強力起拔,在聽到孔內響了一聲后,阻力突然降低,似鉆桿脫扣或斷鉆征兆,放下對接,無效,上鉆發現彈卡室和上接頭上來,鉆具及擴孔器、鉆頭、內管、巖心仍留在原處。
4.3 割掉外管上端,截掉小段內管
現孔內事故外管長出內管120mm,但取出來的彈卡室公扣及臺階已磨損,可以判斷外管上端在處理事故過程中可能被撐大成喇叭口,擠住了孔壁,所以考慮割掉喇叭口,再割掉一截內管和巖心,然后仍用公錐打撈。
為此,我加工了一個同心兩徑硬質合金割管鉆頭,用é73mm的45號圓鋼加工,大徑用來割外管,小徑用來全面破碎內管和巖心。
4.4 用正扣公錐打撈
此次事故鉆具及巖心全部被打撈出來。最后,用泥漿沖孔。
5. 結語
(1)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鉆具及配套接頭偏磨嚴重,連接強度降低,導致兩處脫扣。所以要經常檢查鉆具及鉆桿磨損情況,尤其在斜孔鉆進時。
(2)此次事故處理在磨掃內外管時使用繩索取心鉆桿,其他都是用普通雙管厚壁鉆桿,以避免強力起拔損壞繩索取心鉆桿。
(3)事故處理要防止越處理越復雜,事故加事故,所以要慎重制訂方案。
(4)處理事故一定要保護好孔壁穩定,做到事故性質清楚、事故位置清楚、機上余尺清楚。
(5)鉆探施工中難免發生孔內事故,在設計加工鉆具時,各種材料規格尺寸要留余地,并在現場準備一定的事故處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