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農村粗放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許多環境問題日益凸現,農村生態環境日益令人擔憂,特別是村、鎮環境“臟、亂、差”,飲用水源水質下降、畜禽養殖污染、農村面源污染以及工業企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加速轉移等問題較為突出,使得農村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不僅威脅著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農村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逐步推進,廣大農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目前生存環境狀況。
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在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上重城市、輕農村,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許多農村地區成為污染治理的盲區和死角;二是農村基層環保機構很不健全。絕大部分鄉鎮沒有建立專門的環保機構和隊伍,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工作尚未覆蓋廣大農村地區,存在污染事故無人管、環保咨詢無處問的現象;三是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相對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而言,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針對農村環境問題,如畜禽養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規不配套、不健全、不完善。現行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環保執法和環境問題的解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四是農村環保的宣傳教育不夠。由于受人力、資金條件限制,環保宣傳教育還沒有真正深入到農村,一些干部、群眾的環境意識不高,環境法制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不強,對生產、生活污染的環境危害認識不足,日常生產、生活行為缺乏必要的環境知識作指導,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現就如何開展和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通過對各級干部(尤其是具有決策權的領導干部)、農村人民群眾、各類投資商等的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得他們認清農村環境保護發展形勢,逐步轉變農村地區粗放的生產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認識到在發展農村經濟、投資農村項目時,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倡導新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教育引導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群眾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應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法律和政策及技術體系。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和城市環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納入全國環保和生態建設的總體規劃。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得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特別是要制訂和完善無公害農產品及農藥、化肥使用規程等相關標準、法規,規范農藥、化肥的使用,推廣符合生態要求的施肥和施藥技術。
3.建立鄉鎮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只有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的建設,充實農村環保機構的力量,才能加大農村環境監察執法力度。在堅持環境優先原則的前提下,嚴格農村環境準入,對農村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強化對農村鄉鎮面源及企業污染點源的治理力度,從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礦企業向農村環境排放“三廢”;同時要加強與當地鄉鎮政府、農業、林業、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的協作與配合,充分運用經濟、技術等手段,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
4.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要實現良好的環境效益就要加大資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環保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要著眼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勢,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把握好當前國家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制定鄉鎮和村莊的兩級投入制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形成村村有舉措、戶戶有行動。開展農村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綠色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有效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逐步償還農村環保歷史欠賬。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保護和修復農村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5.大力發展多模式的生態農業,穩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創建。發展多模式的生態農業是保護農村環境的基礎。只有使農、林、牧、副、漁生產進入良性循環系統,才能徹底改變資源浪費,廢物污染的環境狀況。各農村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可盲目追求單一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適地發展。走出一條既適合當代農村發展要求,又能澤被后代的遠大發展道路。發展農作物秸稈還田,雜草、人畜糞便制沼氣的廢物綜合利用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養雞、養魚等養殖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以牧養農、以牧促農型生態農業;構建綜合、立體、實用的農村生態發展構架。
6.建立健全農業環境監測網絡。在加大農村環境監察執法力度的大環境下,及時開展農村環境監測工作,掌握農村當前環境質量狀況,為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要加強農藥在生態環境和食物鏈中殘留,富積和遷移的監測,尤其要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蔬菜、糧食、畜產品的監測,并以監測為基礎,建立預警系統,預防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為此,要認真落實各級政府的農村環境保護責任,確定考核目標,確保農村人、畜、環境衛生的安全。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各項質量考核指標全面納入到農村各類自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總體工作目標中。
(作者單位:延安市環境保護監測站黃陵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