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是通過一定的設施,能在局部范圍內改善或創造出適宜的氣象環境因素,為動植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而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設施農業包括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兩個方面。設施農業屬于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是以工程技術控制作物生長環境的農業生產體系。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生態環境較脆弱,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以2004年為例,全疆受天氣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1.39億元,其中農業方面的損失就為16.2億元,約占整個災害損失的75.7%。在加上作物生長的積溫不夠穩定,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發展設施農業趨利避害,在新疆農業發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新疆周邊與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相鄰。在歷史上又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有霍爾果斯、巴克圖、紅其拉甫等17個國家的一類口岸和11個國家的二類口岸。再有中亞五國及俄羅斯的風俗習慣、消費偏好與新疆地區極為相似,農業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對新疆地區農產品的接受程度較高,這有利于發展外向型的設施農業,且具有開拓中亞及俄羅斯市場的潛力。
一、新疆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1.設施農業發展初成規模。經過多年的發展,新建設施農業的生產已從最初以烏魯木齊市和地(州)所在城市為中心,向全區各縣(市)擴展;基地建設逐步向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到2005年底,全區設施農業總面積就已達到40.9萬畝,其中溫室27.4萬畝,拱棚13.5萬畝,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119萬噸。2006~2007年兩年時間里,新疆設施農業面積平均以每年10萬畝的高速度增長。其中和田、喀什、吐魯番地區設施農業面積均超過10萬畝,目前已占到全疆設施農業總面積的一半。自治區以縣(市)為主體,打造自己的品牌。現已注冊近20個設施農產品商標。如反季節蔬菜、瓜果,2007年生產了200萬噸,比上年增加42.2萬噸。區內上市的反季節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已達到60多個品種。通過口岸向周邊國家出口反季節鮮菜5.21萬噸,其中地產鮮菜2.53萬噸,占48.6%。2009 年,新疆設施農業共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290 萬噸,其中反季節蔬菜 230 萬噸。設施農業實現總產值 64 多億元,純收入 43.7 億元。全疆農民通過設施農業實現人均純收入 420 元,占到人均純收入的10.5%。截至 2010 年 9 月,新疆 2010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 10 萬畝(0.67 萬公頃),總面積達到 98 萬畝(6.53 萬公頃)。到 2020年,新疆設施農業面積將達到200萬畝(13.33萬公頃),基本構建起設施農業現代產業體系。
2.日益突出的比較效益。近年來,設施農業以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正在成為各地特別是南疆地區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農產品的生產供應期正在由每年的11月延續到第二年的6月,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轉變。目前自治區日光溫室畝純收入多數為3000~5000元,高的可達萬元以上,已經成為種植業中經濟效益最高的產業之一。在和田、喀什、吐魯番、阿克蘇、哈密等地區設施農業人均增收占到農民人均增收的10%以上。喀什地區設施農業產值超過5億元,每個大棚平均產值達到6000元以上,比2006年的增長近一倍。克州設施農業畝均效益達到4000元。比較典型的博湖縣截止到目前年產反季節蔬菜、瓜果2.46萬噸,畝產值達369萬元。全縣設施農業畝均效益5000~10000元,每畝拱棚蔬菜畝均效益達1000元左右,總達3500~4500元,是普通作物種植效益的3倍以上。每畝溫室大棚畝產值可達18000元,畝均效益達12000元。通過育苗和種菜,溫室大棚畝產值可達2.1萬元,畝純收入達1.4萬元。
3.投資環境日益優化。以農民和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引導的設施農業發展的投入機制正在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間,自治區財政安排設施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科技生產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設。自治區各類投入1.07億元,地、縣、鄉財政投入1.56億元,對每座新建溫室給予2000~6000元不等的財政補貼,幫助解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覆蓋27個設施農業主產縣(市),建立設施農業生產示范基地8446畝。通過項目實施,拉動各地財政、金融、涉農項目資金等投入設施農業8億元以上。比較典型的塔城市目前累計投資1.2億元,建溫室3500座,也逐步完善了蔬菜出口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4.產業化經營已成為新疆設施農業發展的亮點。目前新疆設施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全疆在建設施農業主產區和集散地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有18個,現已注冊設施農產品商標近40個,部分企業還注冊了境外商標。截至2008年底,新疆設施農業產銷合作組織已發展到300余個,設施農產品農民經紀人逾萬,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已達70多家。
二、設施農業發展的趨勢及方向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是提高水平、檔次,逐步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和設施體系,重視現有技術和成果的推廣應用,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大規模商品化生產。主要有以下六點:①設施農業與現代工業技術相結合,提高主體結構質量與硬件質量,增強配套能力;②設施與設施農業產品生產向標準化發展,包括溫室及配套設施性能、結構、設計、安裝、建設、使用標準,設施栽培工藝與生產技術規程標準,產品質量與監測技術標準等;③加強采后加工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包括采后清洗、分級、預冷、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過程的工藝技術及配套設施、裝備等,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④與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結合,實現光、溫、水、肥、氣等因素的自動監控和作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等;⑤與信息技術結合,建立以產品、技術和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化管理、模式化運行、遠程服務等;⑥與生物技術結合,開發出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耐貯藏和高產的溫室作物新品種,全面提高溫室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利用生物制劑、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專用生產資料,向精確農業方向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
三、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及思路
1.轉變觀念,正確認識設施農業。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施農業的發展程度已經成為當代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為此,我們應從一個戰略的高度去認識設施農業,既不能盲目引進、擴大設施農業的規模,也不能對設施農業無動于衷。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設施農業,在制定農業發展遠景規劃中,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有預見性地將設施農業的發展列入應有的位置,積極引導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和企業集團發展設施農業。
2.發展符合現情的現代設施農業體系。國外的現代設施農業確有獨到之處,其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當。因此,我們應適當引進,以提高設施農業水平。但由于氣候類型不同、地域條件差別大,經濟、技術、市場條件不一,致使新疆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與國外大不相同。因此我們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設施農業,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模式。必須重視區域的特點,因地制宜,找出適合本地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設施農業類型,形成適合現情的設施農業的發展體系。
3.推進設施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只有形成相當規模才可能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效應,從而占領市場,使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利用,同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各級政府應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積極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以有前途、規模大的龍頭企業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基地,加快設施農業企業的發展,進而推進設施農業的產業化。
4.大力提高生產者的素質。只有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人來操作,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才能得以充分的體現。目前,新疆地區在設施農業的技術開發、管理等方面極度缺乏高素質的人才,有些關鍵技術的開發管理與國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普及設施農業的科學知識,注重培養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產者的素質。
5.建立設施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發展設施農業必須以科技創新為依托。沒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設施農業將無法確保設施農業得到有效的發展,其經濟效益也相當有限。只有以科技創新為依托,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優勢、經濟效益優勢,從而使設施農業能走上一條快速、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必須加大科研開發力度,切實解決設施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重視設施農業相關生物技術的協作攻關,積極開展設施農業配套技術的開發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設備,建立設施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