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地處“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既在九嵕山南, 又在渭水以北,因山南水北俱為陽,故名咸陽。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都之地,為中國第一帝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地熱城、中國魅力城市。咸陽埋藏著大量漢唐皇帝陵墓,尤以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夫婦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為甚,乾陵氣勢如山,舉世聞名。咸陽是座久負盛名的紡織城,歷史上有數萬名紡織工人,年工業產值超過陜西省紡織行業的三分之一。壬辰四月春意盎然的季節,記者慕名前往60年來涌現出十二位全國勞模及先進工作者的著名女子小組—西北國棉一廠細紗車間乙班“趙夢桃小組”。采訪今日趙夢桃小組的繼任者,并聆聽先輩們那傳奇感人的事跡。
西北國棉一廠細紗車間乙班“趙夢桃小組”成立于1952年,1963年4月27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以黨的“八大”代表、著名全國勞動模范趙夢桃的名字命名。建組60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培養下,小組先后三十多次榮獲全國、省、部級榮譽:1986年該小組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經委命名為“全國先進班組”;1991年被全國婦聯評為“三八紅旗集體”;1995年被評為全國紡織系統“先進標桿班組”;1997、1998年分別被陜西省總工會和全國總工會評為巾幗“創業明星”集體和“巾幗文明示范崗”;2000年榮獲陜西省總工會“精品班組”稱號;2001年分別獲團中央、陜西省政府“全國青年文明號”和“青年文明號標兵”殊榮;2006經團中央復驗后又被樹為“青年文明號”,2008年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2009年被全總授予“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崗”。公司涌現出趙夢桃、吳桂賢、王西京、翟福蘭、王廣玲、張亞莉、韓玉梅、劉育玲、徐寶鳳、周惠芝、劉小萍、王曉榮等十幾位全國、省部級勞動模范,趙夢桃小組成為全國班組建設的先進典型。有6人分別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參加國慶50周年觀禮;19人獲省、部級技術標兵、操作能手稱號。多年來,小組繼承發揚趙夢桃的主人翁精神和高尚風格,團結一心,敬業愛崗、科學管理、不斷進取,始終保持著先進小組的榮譽,成為陜西省和全國紡織行業的一面旗幟。
說起趙夢桃這個名字,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趙夢桃1935年出生于河南洛陽一個貧苦家庭,解放前曾在一家小工廠里當過童工,1951年進入西北國棉一廠,成為細紗車間乙班一名普通的工人。在學習“郝建秀工作法”的畢業典禮上,她獲得了第一名,被選為工會小組長、先進生產者。1953年8月,她出席了全國紡織系統勞模大會。同年9月,趙夢桃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為了幫助同組的姐妹們共同完成生產任務,趙夢桃曾十多次將使用順手的好車主動讓給別人,自己克服困難開陳舊的“老虎車”,并年年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從1952年起,她創造了連續7年月月全面完成生產計劃的先進紀錄,并幫助13名工人成為工廠和車間的先進生產者。趙夢桃倡導和表現出來的“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和“不讓一個姐妹掉隊”的思想品德,被概括為“夢桃精神”。她領導的小組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本人也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現在,我才體會到要做人民勤務員這句話的意思,這話深得很!誰要能真懂了這句話,就懂得了什么是共產黨員了。”1956年,作為紡織工人中的優秀黨員,趙夢桃在出席黨的“八大”后這樣講到,而這句話曾經是一代代紡織人耳熟能詳的鏗鏘話語。
1963年4月,陜西省召開表彰趙夢桃及趙夢桃小組先進事跡大會,授予趙夢桃“優秀的共產黨員、模范的共產黨員、先進工人的典范”光榮稱號。然而,也正是在那一年的6月23日,這位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全部獻給社會主義建設的細紗女工,不幸過早地被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年僅28歲。
趙夢桃離開了,但她的精神沒有離開;趙夢桃離開了,但她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工人。2009年9月,趙夢桃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讓我們把采訪的筆端伸進趙夢桃小組的第二位傳人——吳桂賢。
1938年,吳桂賢出生在河南鞏義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吳桂賢很小的時候,一家人就逃荒到陜西咸陽。1951年,剛滿13歲的吳桂賢,隱瞞自己的年齡,參加了剛成立的西北國棉一廠的招工; 當時招工規定年齡最小不得小于16歲,可吳桂賢才13歲呀,雖然瞞報了3歲,但身體嬌小的個頭,人家哪里肯信!但招工負責人還是被眼前這個堅強又倔強的女孩打動了,破例招了一名“童工”。從此,吳桂賢穿上了白圍兜,戴上了白帽子,成了西北國棉一廠第一批工人,并被分配到細紗車間當擋車工。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桂賢除了有一股飽滿的勞動熱情外,還有一股熾熱向上的政治熱情,她于1955年入團,1958年入黨。入黨轉正的那天,領導找她談話,鄭重其事地告訴她,鑒于她表現非凡,決定把她調到趙夢桃小組去,擔任趙夢桃所在小組的黨小組長,趙夢桃任工會小組長。趙夢桃比吳桂賢年長三歲,這時的趙夢桃已經是全國勞動模范,黨的八大代表,明星耀眼,光華四射。吳桂賢與趙夢桃相處很好,就近請教紡織生產技術,切磋攻克紡織技術難關,那一段火熱日子,令吳桂賢至今念念不忘。然而不幸的是,趙夢桃突然患了癌癥,病重期間,陜西省委正式以她的名字將其所在紡織生產班組命名為“趙夢桃小組”。 1963年4月27日,在陜西省委書記主持的命名儀式上,身為“趙夢桃小組”黨小組長的吳桂賢代表小組當場發言宣了誓。6月23日趙夢桃病逝。噩耗傳來,趙夢桃小組的姐妹們淚飛如雨,吳桂賢在揩拭滾滾熱淚的同時,感到趙夢桃一去,她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此,她對自己要求更嚴了,處處事事起帶頭作用。但她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應當團結全組姐妹來挑重擔。由于姐妹們齊心協力,小組年年出色完成生產任務,年年被評為先進標兵,以趙夢桃小組為代表的西北國棉一廠班組的生產和管理經驗,一時傳遍全國紡織系統。
吳桂賢從1958年以后,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廠級標兵。1964年、1966年連續兩次被評選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1965年吳桂賢以個人和趙夢桃小組代表的名義,出席西北公交戰線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并被評為全國紡織系統先進典型。吳桂賢吃苦耐勞,心地善良,待人熱誠厚道,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不久,她被推選為西北國棉一廠副廠長。
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告一段落,各地開始成立革命委員會。吳桂賢作為“老中青”三結合的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陜西省革命委員會,又連續在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197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為了培養革命接班人,中央提出要從工農兵中選拔干部。當時,需要從工人中選拔一名副總理,而且要求是女性。歷史把吳桂賢推到了政治舞臺。吳桂賢到北京后,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要她干什么。在四屆一次全國人大會議上,經選舉后任命吳桂賢為國務院副總理,那年,她37歲,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副總理,也是最年輕的副總理。
到了北京當副總理,吳桂賢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國棉一廠76元的工資。她當時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無論是在政治局開會或在國務院開會,喝茶水要交2角錢的茶葉費。吳桂賢每次都只喝白開水,不喝茶水。服務員問她:“吳副總理,您為什么不喝茶?”她笑笑說:“我不愛喝茶,怕睡不著覺。”每次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宴會,她都按規定交餐費。她分管紡織部、衛生部和工青婦工作。
幾年后,隨著改革形勢的發展,經中央批準,吳桂賢回到西北國棉一廠參加勞動。趙夢桃小組的姐妹們興高采烈:“吳大姐又回來了!當了副總理還和咱工人一個樣,這才是共產黨的好干部!”回到家的吳桂賢一天也沒休息,就趕著要上當晚的夜班。愛人叫她休息兩天再說,她說什么也不肯,丟下行李,佩上白圍腰,戴上工作帽,就到車間上班去了。她還和原來一樣,擋四臺車,一臺不少,保質保量完成了當天任務。回到廠里,回到工人姐妹們身邊,她心里有說不出的踏實。她說:“我始終不會忘記,我是個紡織工人!”是啊,陜西咸陽,西北國棉一廠,這是她政治生命的起點,也是她精神的棲息之地。
1988年4月的一天,深圳考察團由副市長朱悅寧帶隊千里迢迢來到陜西考察,其間有深圳外貿集團的副總經理李瑞榮,老李所在的國企與港商合資建了一個三資企業——鴻華公司,他們設想:要將鴻華公司辦成紡織、印染和服裝一條龍,在深圳崛起一個30萬錠的大企業。中國之大,要論紡織,當然要屬內地的人才技術了,他們在咸陽考察的時候,忽然提出,到吳桂賢所在的西北國棉一廠去看看。
吳桂賢無可避免地與深圳來賓會面,并成了車間參觀的陪同與講解員。參觀出來,客人問:“吳書記,您到過深圳嗎?”“去過。今年年初還去過一回呢。”“印象怎樣?”“很好哇,生活節奏快,城市也漂亮。”客人忽然說:“那您調我們深圳去工作怎樣?”吳桂賢只當客人開玩笑,沒料到客人非常執著。因為,他們正在醞釀上紡織項目,太需要她這樣富有經驗的紡織行家。吳桂賢回答,可以推薦一些本專業的大學生給你們……然而,此時的深圳客商怎么也不肯放手,他們一再表示是誠心誠意請她,并邀請晚上在萬年飯店請她詳談。
晚飯的餐桌上依然是一個主題:力邀吳桂賢“孔雀東南飛”。吳桂賢被客人的誠心所感動,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已步入老年期了,挪動實在不大容易,再則自己是陜西的山水養育成長,對陜西情結太深,且熟門熟路熟人,到深圳去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自己能行嗎?她不能不認真掂量,于是一再推辭……事情在她丈夫得知之后,才出現轉機。吳桂賢的丈夫是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的技術干部,他雖然沒有去過深圳,卻到西歐考察過一個月,他認為西方的市場經濟正在為我們借鑒,而深圳與沿海地區先走一步,必定發展比內地要快。
吳桂賢堅守的“軍心”終于被丈夫的卓識與力推動搖了,兩人于1988年6月9日應邀聯袂前往深圳,做進一步考察。夫妻倆當時不僅出席了深圳第一屆荔枝節,還到了位于葵涌的鴻華紡織印染廠建設現場,眼前一派欣欣向榮的建設景象,車間正在封頂,連海外運來的印染設備的集裝箱還沒拆呢,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確確實實是當務之急。夫婦倆親臨深圳考察,堅定了南下的決心與信心。終于,在中央及陜西省委主要領導以及一系列公文批復后,吳桂賢來深圳報到并任鴻華紡織印染公司副總經理,后來升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歲月一晃,吳桂賢已經在深圳工作生活了近20個年頭了。1998年,陜西的“老鄉”又推選她擔任深圳振興陜西促進會會長。她為深圳、陜西兩地的企業牽線搭橋,做了大量工作。她曾為重修黃帝陵募捐了25萬元,她回咸陽走了5個縣,看了17個企業,幫助那里搞合作開發項目。平時的救災扶貧、希望工程等社會公益事業,她總是從自己的生活結余中捐款捐物。
……
江山代有才人出,傳承發揚接好班。周惠芝,西北國棉一廠“趙夢桃小組”第十任生產組長。2002年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2003年被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4年被授予陜西省“五四”獎章;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06年被授予“全國知識型職工”稱號。
1989年元月,剛進廠的周惠芝遇到了一個技術上的難題。要把轉得飛快的紗軸拿下來,要熟練、動作快,否則就會燙手。結果,她一個月下來,技術沒練熟,掌紋卻被燙平了。看著別人熟練的動作,不服輸的她來了勁,加班加點練習,虛心請教師傅,技術越練越熟。培訓結束后,由于技術過硬,她被分到了細紗車間“趙夢桃小組”。
周惠芝知道,“趙夢桃小組”是全國同行業的一面旗幟,標準高,要求嚴。周惠芝暗暗發誓,一定要苦練技術。在組里其他人的幫助下,3個月后,周惠芝就已經是個技術全面的落紗工了。半年后她就被任命為搖車長,搖車長是生產的核心,不僅要技術過硬,還要熟悉機械性能。那段日子里,經常是中午別人休息了,周惠芝胡亂扒拉幾口飯又回到車床前。上班虛心學,下班刻苦練,手指不知被紗線拉傷了多少口子,腳底磨起了多少老繭,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周惠芝成長為組里的技術尖子。各種榮譽也如期而至,她先后二十多次在廠“夢桃杯” 技術比武中奪魁,多次獲得省紡系統青工操作尖子稱號,并于1997年在省級技術比武中打破省級記錄,又于2000年以細紗接頭17.1秒的優異成績,創下陜西省新紀錄。
作為趙夢桃小組接班人,如何扛好這面旗,周惠芝首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起標桿。廠里有嚴格的接班上崗制度,要求每天提前15分鐘上崗,她自己則堅持天天提前半小時進車間,僅此,她每年就比別人多干72個小時。
自己樹標桿的同時,周惠芝更用理念提升“夢桃精神”。在她的倡導下,小組提出了“提高學習能力,創建學習型班組,爭當知識型職工”,為夢桃精神注入了新的內涵。周惠芝帶領團隊,緊密圍繞生產、計劃、節約、技術、質量等,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有效調動了全體組員的勞動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小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各項生產計劃的完成,小組綜合計劃年年保持車間第一。
2003年,周惠芝當選十屆全國人大代表,4年間,她牽頭提出加大西部紡織行業政策傾斜等議案,提出了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的修改意見等。她說,我是基層工人,就要反映基層的聲音。2005年3月,周惠芝在全國人大會上提出,“企業改制必須要考慮到職工的利益。”她呼吁,加強《勞動法》相關配套法律的立法工作,盡快出臺《勞動合同法》應成為勞動保障立法工作的當務之急,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周惠芝的這一建言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劉小萍,趙夢桃小組生產第十一任組長。在她的帶領下,趙夢桃小組在新時期一系列嚴峻考驗面前,隊伍更加穩定,貢獻更加突出,精神得以弘揚,生產指標年年領先,并獲得陜西省“三秦巾幗十杰”;2008、2009年全國總工會“全國工人先鋒號”和“女職工建功立業先鋒崗”榮譽稱號。她自己連續多年榮獲企業“優秀班組長”、“優秀黨員”等稱號。2004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2007年被授予陜西省“三八”紅旗手,2007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2008年以來企業處于政策性破產改制、職工隊伍全面更迭和行業差距導致企業社會吸引力降低等困難階段,面對小組工作遇到了“80、90”后新一代組員接班,其價值觀念多元化,責任感、使命感相對淡漠,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不能適應小組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等一系列挑戰,劉小萍沒有退卻,她認真思考,勇于迎接挑戰,不斷創新管理。從社會深刻變革的視角看待小組工作遇到的問題,在正確認識新一代組員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基礎上,確立了“以人為本接班舉旗,適應時代轉變方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一個圍繞,三個堅持”的工作目標。即圍繞新一代組員的思想特點、性格情趣與實際需要想問題、做工作;做到堅持以夢桃精神教育人、堅持以小組優良傳統凝聚人、堅持以小組多年的好作風、好方法管理人;她組織開展了“構建‘三種環境’,融入‘三大教育’”等班組系列教育活動,即“構建溫暖溫馨生活環境,進行夢桃精神和優良傳統教育”;“構建積極、規范的集體環境,進行企業文化教育”;“構建誠實勞動、崗位成才的職業環境,進行理想使命教育”。劉小萍自己技術好,她主動帶頭幫教帶徒弟,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她們,利用業余時間陪新工練技術,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勢不厭其煩的做示范,手把手地傳技術。在她和老組員的幫教下,小組青工的操作技術水平進步很快。小組在“80、90”后組員達89.5%的情況下,操作優一級率由75%上升到92 %,并有3名新工在企業技術比武中,獲得技術標兵和能手稱號。全體新組員很快成為小組生產的中堅。她在小組開展以攻生產難關,爭技術一流為主題的系列班組經濟技術創新活動,掀起了爭超產、比質量、賽節約勞動競賽熱潮,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超產棉紗31643 公斤、節約白花4893公斤的全公司班組最好成績,為企業克服金融危機影響,實現盈利做出了貢獻,小組連續多年被評為公司標兵小組。
劉小萍始終把“和諧班組”作為小組建設的重要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傳承和弘揚夢桃小組“五必訪”、“六必談”、“七知道”等人文關懷的優良傳統,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小組的日常管理中,做到小組姐妹的心坎上。每當新的員工進組,給她們上的第一堂課總是“夢桃精神”課,帶領她們參觀夢桃展室,為夢桃掃墓,聆聽夢桃組長的生前錄音。她把老組長趙夢桃的精神和小組的傳統體現到“五不忘”中:說話不忘組長身份,遇到困難不忘依靠組員,組員有病不忘看望,處理問題不忘態度好、尊重人,外出回來不忘立即上班。小組有時組員不安心本職工作,她會花大量的業余時間談心、家訪,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小組姐妹有家庭糾紛,她積極做調解疏導工作。在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過程中,她組織小組姐妹認真學習破產改制有關政策法規,充分領會破產政策,并積極向車間其他班組成員宣傳解讀政策,引導大家理解支持企業改革。在人員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小組姐妹帶頭加班加點上崗擴臺,以實際行動帶動職工維護企業正常生產秩序,在關鍵時刻彰顯了先進班組的模范帶頭作用。
“不讓一個姐妹掉隊。”從趙夢桃到趙夢桃小組,從1952年到2012年,組長換了十二任,企業幾經改制幾經易名,但“夢桃精神”不僅沒有掉隊,而且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揚光大。
目前已是第十二任的“趙夢桃小組”成員中,“80后”“90后”占絕大多數,但“夢桃精神”是她們不變的信仰。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供不應求到產能過剩的巨大變遷,其間企業三次重大改制和破產重組,西北第一棉紡織廠變成了股份有限公司。無論是思想觀念、價值標準,還是利益分配方式等等,都和趙夢桃的時代天翻地覆。
趙夢桃小組60年來一直是先進集體,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關愛,這一切與企業歷屆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是分不開的。企業領導們經常了解小組情況,指導小組技術生產,關心小組成員家庭生活。只要夢桃小組要辦的事,企業就是再有困難都會及時幫助解決。夢桃小組多年一直是廠里的勞模小組、省上勞模小組乃至全國的標兵,因此社會活動多,外出學習開會多,企業和車間,從上到下都全力支持。“我們每屆班子都把扛起趙夢桃小組這面旗幟,當成一種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樹生說。
夢桃小組現在有組員18名,6名黨員,8名團員,平均年齡25周歲,全部為女職工。小組共看管40臺1291型細紗機,主紡60—135支精梳紗,都是企業出口盈利的主打品種。小組命名以來,歷經我國新舊體制的歷史巨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繼承發揚趙夢桃精神,團結一心,敬業愛崗,科學管理,不斷進取,紿終保持著先進小組的榮譽。
王曉榮,38歲,黨員, 2012年2月22日光榮當上趙夢桃小組的第十二任組長。感到重任在肩,覺得應該義不容辭的擔當好這幅擔子,繼續沿著夢桃小組的道路走下去,把夢桃精神一代一代發揚光大,激勵更多人。王曉榮1991年參加工作時被廠里分在甲班(西北國棉一廠有甲、乙、丙、丁四個班),當值車工,1992年參加夢桃杯比武(陜西省棉紡織細沙工序操作標兵),以后每年參加比武,不是標兵就是能手,一直到2002年。2002年至2004年參加陜西省紡織杯,都獲得了操作能手稱號。2002年參加紡織杯,接頭成績打破了省級記錄25.8秒,換粗紗成績為29秒。2003年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10年獲得全國紡織勞動模范稱號。2008年企業改制后,每年帶3到4批青工,每個教練帶12到15個青工,青工們站成一排,教練得一個一個給他們演示,有時嗓子都喊啞了。培訓時間一般一期為一個月,每次都是一整天,上午四個小時,下午四個小時,時間緊了中午還加班。在紡織行業的人都知道細紗車間技術含量最高,也是最難學的,不止要用手,還得用腦,得時時操心。作為趙夢桃小組的領頭人,王曉榮處處以身作則,在技術上要領頭,在生活上要照顧青工們,要全身心地去關心青工們,要讓她們把教練當成家人,當成最信任的伙伴。
鮑琦娜,23歲,黨員,搖車長,廠里規定刺頭標準為28秒,紡織行業規定為36秒,她能達到18秒。每年參加夢桃杯,被評為操作能手,一個組兩搖車;她是組長的左右手,小組有40臺車;搖車長主管現場,比較操心,質量要求細,現在已養成習慣。搖車斷頭少,節約白花,而白花少,下道工序的落車工就省力。鮑琦娜經常幫忙做車間的清潔,組員生病能主動幫忙。2012年3月,組員董曉燕剛生完小孩上班不久,按勞保規定每天有一個小時給孩子喂奶時間,但組里任務重,又不能及時離開,她心里很是著急。小鮑看在眼里,也為董姐著急,就主動向組長王曉榮請纓,每天頂替董曉燕一個小時,好讓她安心回家給小孩喂奶。
王丹,今年21歲,團員,自學搖車、落紗,為得是組里忙時或沒人時能夠頂替。經過不懈努力學習,2009年,王丹紡織機接頭操作時間比廠里規定快一倍,廠里規定為47秒,她最高能達到29秒。當時王丹進廠時間只有一年多,同一批進廠的女職工中還沒有一個能達到她的水平。
陳金娟,20歲,渭南市大荔縣人。父母常常在外務工,她從小由奶奶帶大,對奶奶的感情很深。到夢桃小組干了不到一個月就想家人,想奶奶,來廠后交完書費等其他費用后就沒錢了,一個大姑娘家急得哭了起來。組長王曉榮就把她叫到身邊,安慰她,讓她不要著急,并給了她100元錢作路費,讓她給奶奶買點東西,陳金娟感動得熱淚盈眶。旁邊幾個姐妹看到了就說,組長你把錢給她了,她就可能不回來了。王曉榮說,不會的,不給她錢她可能就不回來,給她錢她一定會回來的。果然,沒過幾天,陳金娟就回來上班了,還捎來了她奶奶的感謝話,而且,她比以前更愛學習,更能團結工友,工作也更努力了。
......
多年來,夢桃小組“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小組風氣是其先進性的主要表現。小組“不讓一個姐妹掉隊”的優良傳統一直凝聚著大家的心,在“崗位競爭”的今天,小組成員在相互競爭,比學趕超,努力提高個人技術水平,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不忘幫助其他姐妹共同提高,師徒幫教,好差結對,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小組姐妹在生活上也互相關心,充滿友愛。組員過生日,小組派骨干送去生日蛋糕;組員搬家,大家一起去幫忙;遇到組員情緒低落,工作不順心時,組長帶領骨干上門家訪談心。作為夢桃精神的繼承人,小組成員無私奉獻精神強。多年來組員堅持做到提前半小時上崗,班后半小時練兵,節假日志愿支援開、關車。遇到組長外出開會、組員休病假不可避免的情況時,組員們都積極擴臺、頂崗毫無怨言,她們還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解決班組同事中的實際困難,走訪看望幾百里以外的組員家屬,捐款捐物參與社會各類救濟活動。她們樂觀向上,充滿激情,經常利用工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組織春游、舞會、游泳等點綴辛苦的紡織生活。2012年3月5日凌晨,廠里開展植樹活動。夢桃小組剛下夜班,但什么話都沒說,全體一起去植樹了。
夢桃小組始終堅持傳承和發揚趙夢桃精神,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管理,以勞動競賽為載體,充分發揮先進班組勇創一流、敢為人先、爭作奉獻的典型示范作用,為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