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位于西二環的熙府桃園,映入眼簾的除了小區內優美的環境外,樓門前的垃圾桶也分外引人注意,分類的垃圾桶穿上了不銹鋼外衣,左右兩側還分別設置了回收電池的小桶,桶身醒目地寫著“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只要您輕輕踩一下踏板,投放口就自動打開,十分方便。這種穿了外衣的垃圾桶,遍布了北京市西城區的各個街道,告別過去那種敞著蓋、冒著尖、地下一大灘的垃圾桶,小小垃圾桶的進步折射出西城區垃圾管理的水平,折射出西城人的細心,確確實實把垃圾分類落在了實處。
2010年7月1日,原西城區和宣武區合并成新西城。合并之前,兩區垃圾分類的思路、管理模式和人員各有區別。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實現兩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統一,從而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工作是合并之初的首要任務。合并之后,西城區迅速整合了一支廚余垃圾專業收運隊伍,建立了廚余垃圾專用樓,專門收集小區的廚余垃圾;迅速整合了管理模式,將垃圾分類的責任統一落實到各個街道,在街道辦事處的城建科有專人負責各轄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想方設法來籌集資金,保障全區700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補助的按時發放。一年多的時間,新西城的垃圾分類不僅在管理體制上,而且在工作思路上有了相當大的突破,垃圾分類的硬件配備、軟件開發以及宣傳教育都紅紅火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截止2011年10月,西城區共有454個小區(大廈、學校)、156個黨政機關和窗口單位實行垃圾分類工作,約58萬人參與垃圾分類,轄區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75%,垃圾分類運輸率已達到90%,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30%以上。
一、園林垃圾“零廢棄”
隨著城市綠化覆蓋率的提高,綠化垃圾的產生也越來越多,如何處理這些垃圾而又不污染環境成了當務之急。綠化垃圾作為可回收利用的寶貴資源,已成為垃圾分類管理的重要解決對象,無害化消納處理綠化垃圾可有效減輕城市垃圾消納負擔。
為了貫徹落實北京市政府關于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管理的相關精神,在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倡導下,西城區于2005年在東壩苗圃自有土地內,建成了園林綠化廢棄物處理加工廠,使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變廢為寶。該工廠采用微生物降解技術,日處理綠化垃圾5噸,可將園林綠化廢棄物再利用,生產最終產品為高效有機肥,用于屋頂綠化、苗圃花房、城市綠地養護,實現零垃圾堆放,隨產隨消,消除火災隱患。技術可稱為當時國內領先水平,至今已運行6年,處理效果十分顯著。
2010年,原處理廠面積擴大,處理間擴建,新廠年處理能力達66180立方,項目生產最終產品為土壤改良的基質,可將園林綠化廢棄物消納與土壤改良基質生產加工有機結合,疏松透氣、保水、保肥、保溫,既清潔環境,又節省了資源。這是一種科技含量較高、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產品,可實現城市生態的良性循環。園林綠化廢棄物處理加工廠擴建后將實現西城區綠色垃圾零排放,不僅大大減少綠色垃圾的產生,還能最大限度地開發綠化垃圾的價值,使其“變廢為寶”,實現了城市生態的良性循環。
二、果蔬垃圾就地處理變廢為寶
菜市場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剩菜葉、爛水果,如果不及時處理,肆意堆放,不僅影響菜市場環境,還會散發臭味,菜市場就會變成讓周圍居民“又愛又恨”的地方。以往的垃圾處理模式中,果蔬垃圾直接混到了生活垃圾中,被運往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由于果蔬垃圾水分含量高,有機質成分所占比例大,直接填埋會產生垃圾滲濾液,對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什剎海街道的潤得立菜市場里建有果蔬廢棄物減容站,安裝果蔬垃圾處理機,進行果蔬垃圾就地處理的試點。在處理站,果蔬垃圾通過就地處理,再經過脫水、粉碎等工藝后直接變成肥料使用。每個果蔬垃圾處理站不僅不會產生垃圾滲透液,每年還能節省45萬元的運輸成本。通過對菜市場垃圾的分類處理,有效地減少菜市場的垃圾量,基本實現果蔬垃圾零廢棄。目前潤得立菜市場每天處理果蔬垃圾約5噸。2012年,西城區將選擇3處大型菜市場,建設城區首批果蔬垃圾處理站。
三、多管齊下抓餐廚/廚余
由于飲食文化和餐飲習慣,餐廚垃圾成了中國特有的現象。中國餐桌浪費驚人,每天會產生大量的餐廚垃圾。數量如此龐大的餐廚廢棄物,其處理問題不僅讓政府頭疼不已,由餐廚廢棄物產生的“地溝油”、“垃圾豬”還會成為食品安全問題。
許多城市對餐廚廢棄物的管理缺乏系統機制,大部分的餐廚廢棄物被城郊“養豬戶”有償收購后直接用來喂豬,對食品安全和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還有一部分被一些不法分子回收后提煉成“地溝油”,回到餐桌。此外,一些餐飲店還將餐廚廢棄物與其他生活垃圾混雜亂堆亂倒,有的直接將餐廚廢棄物排入下水管網,造成路面污染和管網阻塞。這不僅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嚴重影響市容和人居環境,還對水體產生污染。因此餐廚垃圾和廚余垃圾的分類收運工作在整個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的推進過程中尤為重要。
西城區作為北京市的一個中心城區,集中體現了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特殊性。西城區聚集了相當數量的國家部委、優質教育資源和社會單位。從單位抓起,從學校抓起,成為西城區餐廚垃圾管理的第一步。目前已有116家單位參與了餐廚垃圾的分類收運,每月清運餐廚垃圾452.13噸,運往朝陽區高安屯無害化處理中心進行處理,逐步規范餐廚垃圾排放管理。第二步對賓館飯店和餐館一條街等餐廚垃圾相對集中的地區進行專業收運。專業隊伍定時定點上門收運餐廚垃圾,并與該單位簽訂服務協議,確保餐廚垃圾的日產日清。華天飲食集團、什剎海小餐館一條街和金融街街道的金樹街實行餐廚垃圾規范運輸試點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三步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增設餐廚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實現餐廚垃圾“零廢棄”管理模式。
四、高科技的垃圾收運
西城區目前有垃圾清潔站46座,垃圾轉運中心1座,280個垃圾轉運大箱,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垃圾運輸車輛進行轉運工作。在傳統的業務過程中需要進行停車、登記、稱重等程序,人工操作方式不僅耗時,而且誤差率很大,此外薄弱的控制環節還容易滋生人為舞弊的行為,給國家,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這種依靠人工操作的工作方式逐漸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處理要求。
由西城環衛中心和中科院聯合開發的密閉式垃圾清潔站信息傳輸系統是將監控系統、3S技術與超高頻射頻識別技術相結合的智能化綜合管理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可以自動完成清運車輛、垃圾大箱稱重數據獲取、垃圾清潔站內進出車輛大箱信息、時間、清潔站編號等數據采集功能,并將這些數據及視頻監控信息通過3G網絡傳輸到環衛服務中心,環衛中心可通過遠程對講系統,對各個清潔站的清運和保潔作業進行監管。系統經過一定時間的數據積累后,可智能分析清運垃圾類別分布狀況,統計并規劃調整清運時間以緩解清運高峰,具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別清運量預測等能力,為實現城市垃圾清運模式的綜合評價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監控系統采用電子地圖,可直觀形象地顯示垃圾清運的具體位置細節,便于突發事件的處理。
經過這個系統,讓垃圾管理更加科學化,告別了過去的三聯單,由過去的數據一月一結算,變成了實時監管和實時掌控,不僅可以提升垃圾清運、處理的效率,使得業務管理模式走向條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并且為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做好前期鋪墊。2010年西城區清運垃圾總量從2009年的35萬多噸,下降到32萬多噸,使西城區改變了近幾年來垃圾清運量逐年上升的狀況。
五、開展“周四垃圾減量日”
2010年4月16日,北京市首次“周四垃圾減量日”活動吹響了垃圾分類戰爭的號角,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工作高度重視,向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發出倡議:樹立綠色低碳環保健康的生活理念,養成愛護環境、勤儉節約,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的文明習慣。向市民發放了圍裙、毛巾、環保筆、購物袋等宣傳品以及各類宣傳材料共計4000多份,普及了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知識,提高了市民的環保意識。
2011年11月3日,西城區在北京展覽館展前廣場舉辦了“周四垃圾減量日”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有關領導以及來自15個街道的居民代表、公共文明引導員和賓館飯店代表等共計70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并向居民和社會單位提出三點倡議:一是提高環保意識。了解垃圾分類意義,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參與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綠色小區建設。二是自覺參與分類。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們應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使用菜籃子,拒絕塑料袋;適量點餐,減少過度包裝;拒絕各類一次性用品,養成勤儉和環保的好習慣。三是積極開展宣傳。發揮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指導員的骨干作用,遵守垃圾分類標準和規范,自覺將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投放。
西城區在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中,注重創新宣傳模式,以社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廣泛宣傳和動員,廣大社區居民的垃圾分類及環保意識在不斷增強。不僅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演出,贏得了居民們的陣陣掌聲,市民們也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支持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工作,為綠色北京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