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在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把2012年定義為首都環境建設之年,這意味著首都環境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已初現階段性特征:一是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全面提升城鄉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新階段;二是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統籌推進“四大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三是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統籌城鄉、區域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四是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標本兼治,源頭治理的新階段;五是首都環境建設進入了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階段;六是首都環境建設進入與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緊密結合的新階段。
環境建設是重大民生問題,首都環境的好壞也事關每一位市民的福祉。本刊策劃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行動和戰略上——北京市市政市市容管理委員會(首都環境建設辦)對2012年首都環境建設工作安排進行了說明;“2011年首都環境建設形勢分析”課題組對首都環境建設的現狀及走勢形成的調研報告,是城市管理戰略發展與精確定位的創新。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首都環境建設深化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環境建設委員會領導下,在中央單位、駐京部隊大力支持下,首都環境建設堅持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為指導,以“精細管理,美化市容”為重點,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強化“四個服務”,強化統籌協調,創新管理方式,大力攻堅克難,全面推動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實現首都環境建設“十二五”規劃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首都環境建設的經驗與當前形勢分析
(一)首都環境建設一年來的經驗
2011年劉淇書記提出“出標準、落責任、滅死角、提水平”的重要指示,郭金龍市長明確指示環境建設要攻堅克難、創新機制體制。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首都環境建設,形成首都環境建設合力。首都環境建設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縱到底、橫到邊”的統籌協調體系;明確了新時期環境建設內涵、任務和目標;不斷夯實首都環境建設規劃、標準等基礎工作;推進環境建設精細化水平提升;探索形成一批常態化運行機制。一年來的經驗有三點:一是抓統籌協調,二是抓基層基礎工作,三是以重點區域、重點問題為突破口,實現環境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首都環境建設當前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2012年首都環境建設面臨的形勢是:首都環境建設高標準持續運行的要求更加常態化;環境建設成就得到群眾認可;環境建設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秩序環境和市容環境等突出問題未有效根治;社會參與水平有待提升等。
當前首都環境建設的階段性特征是:進入了全面提升城鄉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新階段,進入了統籌推進“四大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了統籌城鄉、區域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了標本兼治、源頭治理的新階段,進入了積極探索分級分類、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階段,進入了與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緊密結合的新階段。
當前問題和矛盾存在的根源主要因為首都環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還不相適應,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要求還有差距等。
首先,首都環境建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普遍存在公共環境意識薄弱、環境建設發展不均衡、重眼前輕長遠、重硬件輕軟件、重城區輕農村、源頭治理不到位、建設和管理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首都環境建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首都環境建設觀念的轉變,完善相關工作協調機制和責任落實機制,推動科學發展。
其次,首都環境建設全面統籌格局有待進一步強化。當前環境建設大的“死角”問題多是難度較大的綜合性問題,主要集中在鐵路沿線、河湖周邊、城鄉結合部、管理結合部、開發甩項等區域,這些地區部分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甚至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此外,地下通道及過街天橋環境、白色垃圾、小廣告、違法建設、無照經營和黑車等“痼疾頑癥”依然困擾著城市管理。根據首都環境建設滿意度調查,市民認為管理部門整體協調性差、效率低等原因是環境問題主要成因,需進一步強化首都環境建設的統籌力度,從源頭治理,開展綜合整治。
第三,首都環境建設服務保障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市民身邊的街巷胡同、老舊小區環境面貌的改善并不顯著,部分中央、駐京部隊單位周邊依然存在環境臟亂問題。上述區域中普遍存在公共服務設施缺失、公共場所轉租、黃土露天、私搭亂建、衛生死角等五類突出問題,影響了群眾對政府工作的評價和“四個服務”有效落實。群眾反映最多的是經濟適用房及兩限房社區、老舊平房區、胡同街巷的環境問題,同時對破壞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出了問題沒人管是環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應進一步深化完善首都服務功能,讓廣大市民受益。
第四,首都環境建設的社會共建格局有待進一步深化。雖然首都環境建設多年來在社會宣傳動員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但環境建設的社會共建還未形成固定機制。從首都環境建設滿意度調查看,群眾參與渠道、活動吸引力、監督方式等需進一步改善,公眾環境意識要進一步加強。因此,環境建設要充分顧及市民群眾需求,通過優化服務,提高市民關注和參與熱情,積極探索社會參與、監督的有效途徑和平臺,真正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群眾為主體的環境建設格局。
二、2012年首都環境建設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全面實施的一年,也是“精細管理,美化市容”深入推進的一年,同時還將迎來黨的“十八大”。首都環境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環境建設委員會的領導下,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以“精細管理,服務群眾”為主線,以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環境問題作為突破口,大力開展環境建設“三大工程”和“兩項建設”,努力實現首都環境建設科學、均衡發展,逐步增強首都環境承載力,為首都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支撐和保障,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
(一)基本精神
深入弘揚“北京精神”。北京精神是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要把“北京精神”融入、貫穿、體現到首都環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推動首都環境建設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進民生工程建設。環境建設是重大民生問題,首都環境的好壞也事關每一位市民的福祉。要緊緊圍繞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以及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使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首都環境建設的成效。
深入研究“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環境建設當前遇到諸多問題,如體制問題、法制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要研究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找出對策。
深入推進首都環境建設的制度建設。利用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機制體制、戰略發展和重大問題的研究。加強市政、公用和環衛綜合經濟政策的研究。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理順市區街三級職責,落實基層責任,建立基層和區域環境問題“微循環”機制。
(二)工作任務
重點推進環境建設惠民工程。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突破口,繼續實施環境建設“到群眾身邊去”工作。著力改善居民生活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缺失、公共場所轉租、黃土露天、私搭亂建、衛生死角等五類突出問題;改造城六區社會單位旱廁;基本消除二環路內居民生活區域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臟亂死角;啟動拆除882棟簡易樓,實施1500萬平方米老舊樓房抗震加固和節能改造,配套推進老舊小區管線改造及環境整治工作。實施100處老舊小區綠化改造;繼續開展重點大街環境建設達標工作,推動80條市級、200條區級大街達標;抓好“三個一批”村莊環境整治,創建5個市級環境優美鄉鎮和100個生態村;積極推進各區縣全面完成環境建設掛帳任務。
大力開展重點區域環境建設品質提升工程。以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為契機,重點開展“兩環添彩、三站改善、三線整治、多周邊治理”的環境建設和迎接黨的“十八大”環境保障及環境布置工作。“兩環”即提升二環路景觀水平,實施三環路夜景照明等環境建設;“三站”即改善火車站周邊、地鐵站和城鐵站周邊環境問題,提升公交場站、交通樞紐、長途車站環境水平;“三線”即整治京廣鐵路、京津城際鐵路、京石客運專線等鐵路沿線環境面貌,解決河道兩側突出環境問題,完成濱河森林公園建設,提升輕軌沿線環境水平。“多周邊”即開展“十八大”代表住地周邊和途經沿線環境整治,治理中央單位和駐京部隊周邊環境,推進機場周邊和航空走廊環境改善,開展頤和園、故宮等旅游文保區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繼續開展架空線入地工程。全面完成迎接黨的“十八大”首都環境保障和環境布置任務。
積極實施改善空氣質量的環境建設清新工程。開展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對PM2.5和臭氧等重點污染物的防治,抓緊建立完善監測網絡,實時發布監測信息,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重點開展1200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任務,力爭淘汰15萬輛老舊機動車;推進實施核心區非文保區1萬戶煤改清潔能源工作;強化工地揚塵監管,提高道路機掃面積和清潔監測水平,開展揚塵污染控制專項行動,降低路面塵負荷和減少廢棄物停留時間,確保主要污染物濃度均下降2%。推進600個小區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完成試點小區配套密閉式垃圾分類清潔站建設改造,新建300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加強城市綠地建設,新建1000公頃平面綠化,完成20萬平方米立體綠化。著力解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堅持節能減排與發展相促進,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做到以降耗促調整、促發展。
穩步推進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制度建設。深化環境精細化管理,積極開展環境建設機制體制研究。理順市區街三級職責,研究落實環境建設基層責任。建立基層和區域環境問題“微循環”機制。研究解決老舊小區、道路公共服務設施等責任主體不清問題;繼續開展環境建設相關規劃和標準研究,不斷完善環境建設標準體系;深入推進郊區縣網格化管理,擴大網格化覆蓋和處置范圍,整合優化工作流程;完善和推行綜合執法、聯合執法等機制,提高公安、城管、工商等執法效能,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完善環境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擴大考評范圍,強化工作督導檢查;積極推進物聯網、數字技術、衛星技術等科技服務環境建設的運用。
全面探索市民參與環境管理的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環境建設社會共建、共享格局建設,強化環境建設社會主體的作用,完善社會參與環境建設的制度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市民參與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方式,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在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創新環境建設管理服務方式,引導和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環境建設,完善環境建設志愿服務體系,推廣“市民勸導隊”等支援服務模式;增強社區的環境建設自治功能,強化社會單位“門前三包”責任,建立多種形式的環境建設社會監督評價模式;積極開展環境建設社會動員,繼續開展“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環境建設文明行動從我做起”主題宣傳實踐活動、 “環境建設優美小區和街巷胡同”評選活動、 “周四垃圾減量日”、“再生資源回收日”和“低碳社區日”等動員活動;強化環境建設新聞宣傳,以召開新聞發布會、開辟環境建設媒體專欄等形式,搭建環境建設新聞宣傳平臺,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