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是黨的十八大前召開的重要會議,是本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最后一次會議。今年又是“十二五”時期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中央電臺對今年兩會宣傳高度重視,按照中宣部、廣電總局統一部署,以安全穩妥、勇于創新為基本思路,精心策劃,周密組織,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推出了一系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兼具中央電臺特色的專題、專欄報道,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
一、全媒體多點布局規??涨?/p>
2012年兩會,中央電臺14套廣播頻率及以中國廣播網、你好臺灣網、中國民族廣播網三網為依托的新興媒體,綜合運用音頻、視頻、手機電視、有聲手機報、網絡廣播等多種載體,對兩會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報道。自3月2日起,開設兩會報道各類專欄、專題180多個;共完成兩會議程和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直播報道110多場次,共播發兩會新聞及專稿近萬條次,播出總時長650多小時,圖片達5000多幅,采訪代表委員3200多人次,邀請嘉賓做客中央臺300多人次。收到聽眾各種反饋包括短信、微博、評論、建言等49萬多條次。中國廣播網兩會新聞累計訪問量較去年增長1倍以上,充分體現了中央主流媒體網站的輿論影響力。
二、重要議程報道及時準確
充分挖掘廣播媒體潛力,做到了動態消息、專題報道、深度解讀立體推進,全媒體多語言呈現。多媒體多語言圓滿完成了包括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人大首場新聞發布會、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楊潔篪外長新聞發布會、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等在內的10場重要議程直播,總時長近1000分鐘,實現了漢語普通話和蒙、藏、維、哈、朝五種少數民族語言同步在線,圖片、音頻視頻同步直播,形象生動地用各民族語言傳播大會實況,方便了各族群眾收聽收看。
兩會期間,時政報道充分發揮國家電臺優勢,對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入政協各界別和人大代表團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共議國是的報道非常充分,在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采用同期聲,制作錄音特寫,力爭聲情并茂,拉近了中央領導人與聽眾的距離,真切感人。中國之聲貫通全天的《央廣新聞》,每天都以多種角度、多種形式傳遞兩會最新動態,有關兩會各場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以及代表團開放日的情況盡收其中。《此時此刻,兩會快報》對兩會動態消息進行集束式滾動播發,每天播出7次。每小時一次的密集內容更新,確保了兩會資訊的新鮮度。
三、緊扣熱點引導有力
中央電臺各頻率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刑事訴訟法修改等重大議題等進行了多角度深入解讀,為強化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報道更注重新聞評論,加大政策解讀的力度和深度。今年中央電臺加強在重要直播后的及時提供解讀和時評,重大議程報道融現場連線、現場直播、權威解讀和專家點評為一體,內容飽滿,信息量大,充分滿足聽眾在第一時間把握內容要領的內在需求。
中國之聲《兩會時評》及時圍繞兩會熱點焦點配發評論,條理清晰、分析透徹,融合黨聲、政聲與民聲,很好地引導了輿論。以獨特視角報道兩會的記者專欄也為中國之聲今年的兩會報道增添了一道亮色?!秲蓵洕鸁狳c——棉棉有問》結合最新經濟形勢和熱點梳理問題,每天一“問”,采訪代表委員中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解答百姓關心的經濟、投資等問題,深受聽眾歡迎。《兩會同期聲——喆華特報》主打兩會期間的重頭發布會、重量級代表委員發出的特別聲音以及抓取有沖突感、有關注度的人和事,充分體現了獨家視角和報道深度?!遁W濱上會》聚焦兩會人物,圍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多方面挖掘代表委員的內心想法,捕捉他們調研過程中的鮮活事例以及他們了解到的群眾身邊的具體事例,不僅讓聽眾了解了提案議案的背景與意義,把他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工作態度和參政議政的職業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兩會新鮮事——一亮說亮點》則以兩會新鮮事和兩會花絮為報道主題,帶給聽眾有關兩會的細微觀察。經濟之聲相關欄目邀請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代表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的熱點經濟話題和關鍵經濟數據進行解析,推出特別報道《經濟改革縱橫談》,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選取當下矛盾最突出、問題最集中、改革最迫切、阻力最大的五個關鍵環節和深化改革的五個入口,組織代表委員及權威專家解讀,探討改革破解之道,為聽眾解疑釋惑,相繼播出了《打破國企壟斷需要突破點》《房產稅該如何在博弈中前行》《利率市場化拖不起但也急不得》以及土地產權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的報道。經濟之聲《十大評論員看兩會》專欄,今年約請吳曉求、巴曙松、張燕生、連平、魯政委、屈宏斌、葉檀、譚雅玲、張車偉、孫立堅等10位業界、學界權威專家,兩會期間每天9點、12點、18點,立足宏觀經濟、金融、外貿、社會保障等各自擅長領域,評說兩會熱點、洞察財經大勢。經過與經濟之聲編輯團隊的提前策劃、充分溝通,十大評論員的評論獨具專家視角、凸顯專業水準,既適度審慎又準確解讀,既立足宏觀又兼顧微觀,較好展示了國家經濟廣播頻率強勢引導輿論、掌握話語權的能力。
音樂之聲、文藝之聲聚焦文藝界代表委員,暢談文化發展;對臺灣廣播重點關注涉臺議案提案,針對兩岸經濟發展和文化認同,反映臺籍代表委員心聲。華夏之聲聚焦粵港澳,共議珠三角經濟協同發展,為香港回歸15周年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民族廣播蒙、藏、維、哈、朝五種民族語言廣播及中國民族廣播網采取音頻、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傳播方式,突出了網絡特點和民族特色。
中央電臺各頻率在及時報道兩會議程的同時,深度詮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展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優越性。如,3月11日,“兩高”工作報告后,中國之聲《新聞縱橫》通過專題報道的形式回顧了30多年來中國在法制建設方面所經歷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反映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逐步推進的重大主題。此外,各頻率還加大了對兩會代表委員認真履職情況的報道力度。中國之聲專門開設了專欄《兩會人物》,特別關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的情況。先后報道了30多位來自不同代表團的人大代表、不同領域的政協委員。多角度地講述了他們履行自己職責的故事,展現了他們通過扎扎實實的調查研究,提出切乎實際、關乎民生的議案或建議的過程,反映了他們為民代言、為國獻策的共同追求。華夏之聲新聞專題《我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角度展示我國人大制度建設,邀請了國內政治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報告中捍衛中國政治制度,強調要“理直氣壯地”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特色,“旗幟鮮明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理論影響”等相關講話進行深入解讀。
四、高端訪談立體呈現提升品牌影響力
《做客中央臺》和《政務直通》是中央電臺著力打造的兩會高端訪談節目。今年的《做客中央臺》和《政務直通》都把強化節目的互動溝通作為突破著力點,將節目打造成溝通普通公眾和代表委員的名副其實的互動熱線。直播開始前,通過多種傳播通道加強預告、問題征集和信息反饋。訪談內容以中國廣播網為載體,通過文字、音頻、視頻多種方式實現“二次傳播”。尤其富有創意的是,節目還在直播間設置了“互動墻”,使嘉賓第一時間就能看到聽眾和網友的反饋,并在節目中及時互動,每次直播收到網友留言均多達近萬條。兩會期間300多名代表委員做客中央臺,實現了會內會外的良好互動,有效提升了廣播媒體的影響力。
五、深入基層關注民生“走轉改”成效顯著
今年兩會報道,結合“走轉改”是一大亮點。深入基層,關注民生,充分實現了會內會外結合,報道更加生動活潑,出新出彩,凸顯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特點及“短平快”的清新文風。
早在兩會之前,各頻率著重采訪基層代表委員調研民生、反映民意、形成提案的過程。同時派多路記者結合“走轉改”活動赴基層采訪,為兩會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中國之聲組織記者實地采訪,用具體事例反映各級黨委、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努力和成效。《奮進2012》是中國之聲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出的重頭報道。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特別報道關注的雖然仍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宏觀問題,但在采制時,報道卻把視角放低,既反映了代表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又集納了來自平民百姓的“基層之聲”。比如“幸福大街上的期待” “攻堅城市病”“豬肉的價格曲線”等,篇篇都帶來了大量采自基層的現場聲音,令報道與民心緊緊相連?!缎侣剤笳泛汀度珖侣劼摬ァ饭澞恐械膬蓵攸c專欄“提案議案掃描”,同樣將視線集中在民生問題上?!盎钚苋∧憽薄岸抉{入刑”“規范勞務派遣”“醫療改革”“對養殖業濫用抗生素行為加強監管”等,條條是社會焦點,民心所系。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還推出了民生成就系列報道“我說我的幸?!保澞恳园傩兆罹邆€性的語言和最真切樸素的體會,描繪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獲得了各級領導與廣大聽眾的肯定和好評?!皟蓵侣勅宋铩笔侵袊暯衲陜蓵蟮乐芯劢箖蓵砦瘑T的人物專欄。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成為今年報道中的主角。來自農民的全國人大代表宋福如,白手起家并且幫教過456名刑釋解教人員回歸社會的偉大母親、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英輝建筑安裝公司經理韓雅琴,一輩子只想當村醫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南通許縣蘇劉莊村村醫馬文芳,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院醫生房輝,全國人大代表、廣西靈山縣委書記潘雪紅,農民工代表胡小燕……一個個來自基層、心系民眾的代表委員的形象,通過一篇篇報道得以生動刻畫,給聽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兩會期間,中國之聲將新聞報道與特色專欄相結合,努力創新兩會報道。一是重點專欄加強引導突出新意,全力體現國家電臺的輿論引領作用。二是量身訂制記者專欄,大膽起用有個性和能力突出的年輕記者,捕捉焦點,挖掘亮點,放大熱點,提升報道的可聽性。三是首度將《央廣新聞熱線》開辟為“兩會專線”,一方面充分集納百姓的觀點和呼聲,一方面讓記者充分體察民意,帶著具體問題采訪,使廣播成為連接會內外、連接百姓和代表委員的互動平臺。
經濟之聲結合自身特色,將兩會報道與“走轉改”相結合,關注百姓呼聲,以百姓視角為切入點,以專家觀點,專業水準評說兩會熱點、洞察財經大勢,服務消費投資,一系列專題報道受到好評。
維語頻率記者在和田、哈密等地圍繞“新農合”落實情況、富民安居等民生工程的建設成果進行報道,沉到基層進行兩會報道。中國廣播網文字音頻視頻多手段并舉,充分展示全臺兩會報道亮點,獨家網絡訪談特設互動專區特色鮮明,轉載率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六、全媒體互動創新提升傳播效率
兩會期間,中央電臺積極發揮網絡新媒體優勢,通過網絡直播、微博互動、微話題討論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高了兩會新聞傳播效率;同時與各大門戶網站、手機報、微博等新媒體開展了多層面的合作,形成了臺網互動、互補、共贏的良好局面。
中國廣播網啟用“央廣圖庫”,加大兩會期間圖片報道力度,共發獨家圖片500余張,同時中國廣播網加強對國內門戶網站、圖片供應商、國外通訊社、新銳紙媒等圖片報道進行監測和追蹤,及時轉載發布相關圖片報道,共發布圖片報道1500余張。
臺網一體,實現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網絡電臺、手機客戶端對《做客中央臺》《政務直通》《十大評論員評兩會》等品牌節目同步圖文音視頻直播。中國廣播網首次創立“地方媒體聯盟”和“地方廣播聯盟”。并主動與地方31家重點新聞網站、31家省級廣播電臺網站、各省會城市新聞單位和省級晚報等聯盟伙伴溝通,整體提升了全國廣播媒體兩會報道的競爭力。此外,今年中央電臺還加強了與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國際在線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合作,同時還擇優選擇了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和訊、鳳凰、優酷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商業網站進行深度合作。兩會期間,中央電臺播發的重大、獨家新聞,都在重點新聞網站突出位置有所呈現。
充分發揮微博的作用,傳播效果大為增強。
3月13日中國之聲新浪實名官方微博粉絲數突破200萬,成為首家突破200萬粉絲的廣播類媒體微博。今年的所有重大直播,中國之聲都通過微博提前發布預告進行預熱。在發布預告的同時,還通過微博征集網友問題,并與當地政府微博和相關企業微博實現了聯動。中國之聲新浪官方微博已經成為展示中央臺的重要窗口,聽眾和節目互動的主要橋梁,也成為傳統廣播和新媒體結合的一個成功案例。
兩會報道的圓滿成功,為中央電臺今年更加出色地完成十八大等重大宣傳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