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電視傳播低俗傾向和泛娛樂化現象的終極原因,是中國電視在市場化進程中對利潤指標的片面追求。因此,用主流價值觀統領中國電視的評價標準是大勢所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時統宇看來,首先應該有制度保證,“增加新聞類、社教類節目的比例,縮小游戲娛樂類節目的播出平臺”。他建議:“把欣賞指數、滿意度等軟指標變成具有市場導向的硬指標,著力構建電視節目恪守審美與藝術價值判斷的游戲規則。”
據業內專家介紹,矯正“過度娛樂化”,西方國家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如美國政府對電視低俗節目的監管,包括建立評估系統、進行分級控制、引入技術屏蔽手段、鼓勵公眾監督、成立監管的專門機構等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又如BBC、法國電視臺等歐洲國家的媒體,每個節目的策劃團隊后面都跟著強大的律師團,由律師團來判斷其合法性,從而在節目成型之前實現對其監管。
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規定的三個“不得”,把電視臺推到了一個全新的價值坐標上。即:不得搞節目收視率排名;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但是,社會風氣的滌蕩是一項巨大又龐雜的系統工程,營造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電視娛樂文化,除了政策約束,更離不開包括政府、媒體、受眾在內的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文化擔當。
(吳曉東文,摘自2012年1月19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