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的一種新應用,微博憑借其操作簡單、門檻較低、傳播快速、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特征迅速發展。對于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來說,微博的崛起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是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改變了傳統輿論格局,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形成了沖擊;機遇是新的傳播渠道和技術應用為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了生機,也為產業拓展提供了空間。
因此,傳統媒體應認真研究微博,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結合自身優勢找到一套穩定、有序的管理辦法,從熟悉、熟知到會使善用、可管可控,最終實現立足傳統媒體,用好自媒體,發展新媒體,打造全媒體的目標。
首先,實現這一目標對于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微博具有很強的輿論影響力和社會動員能力,但由于缺乏傳統媒體“把關人”的內容審核和正確引導,容易造成負面信息、非理性聲音乃至謠言的傳播泛濫,對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提出挑戰。作為國家電臺,中央電臺有愿望、有需要、有條件也有義務,積極貫徹中央關于“積極推進主流媒體在微博客網站開設微博客,增強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和引導能力”的精神要求,通過跨媒介融合,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提高主流媒體公信力、影響力,發揮微博客的正面作用與社會效益。
尤其是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僅僅在技術應用上“武裝”自己還遠遠不夠。已往的實踐表明,微博是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當,很可能會適得其反。除了會導致新聞失實、廣告虛假、泄露秘密等傳統媒體可能遇到的情況外,還會帶來一些新的風險:比如員工個人言論與單位口徑相悖,記者未經允許提前在微博上爆料,官方微博被盜用制造謠言等。要規避風險,就必須對微博的特性和法律風險透徹研究,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最終通過微博的應用,增強話語權,提高引導力。
其次,管理好、利用好微博,對于貫徹落實“全媒體”戰略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國家支持發展新興文化業態,采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近年來,中央電臺充分把握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時機,發展新媒體,建設全媒體,圍繞“使命、創新、和諧、卓越”的核心價值理念,通過“臺網聯動”、“臺網互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微博依托于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資源和廣泛受眾群體,在品牌推廣、業務拓展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全媒體”戰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說,對于當前的傳統媒體而言,該不該使用微博已不是問題,如何用好,才是關鍵。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只有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才能保證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舉個例子,據我了解,央廣購物頻道已經在新浪微博上注冊賬戶,做起買賣,利用微博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直接進行廣告營銷,已經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摸清微博的特點,不注意法律意識的提高,不注重內部機制的規范,很可能就會出現虛假廣告、不正當競爭等法律問題,而用戶如果直接在微博上進行投訴,對商家誠信和品牌的破壞力更大。
這也提醒我們,要想將包括微博在內的新媒體應用發展成為廣播產業的重要陣地,就要高度重視提高風險意識和建立自律機制,只有這樣,才能變挑戰為機遇,變“粉絲”為市場,才能將自身優勢與微博資源充分結合起來,以提升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軟實力”,并強化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世界的“硬支撐”。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