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1日,《一路暢通》悄然出現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FM103.9MHz的頻率中;2009年《一路暢通》入選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新中國成立60年60個廣播電視節目”;2012年《一路暢通》開播12周年,進入北京市交管局直播間10周年,其間,先后推出了五位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并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這一切,與北京電臺交通廣播(下稱北京交通廣播)堅持不懈不斷地創新與完善是分不開的。
一個節目從策劃定位到制作完成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從不同的環節對節目加以改造都會取得不同的效果。在這里,筆者想從這個節目給聽眾和業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兩個改變——“語態”和“節目形態”的互動談起,試圖從《一路暢通》的成功經驗中汲取靈感,為我們廣播人拓展節目提供一條思路。
隨著廣播節目形態越來越豐富,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主持狀態也不斷發生著變化,而節目語態和形態的改變正反映了媒體形態的變化,這是時代的要求。回顧這種變化,當年廣東珠江經濟臺的改革實踐可謂意義深遠。1986年12月珠江經濟廣播電臺以主持人直播、聽眾通過熱線電話直接參與節目、大板塊內容組合、全天滾動式新聞的全新播出形式,開創了中國廣播劃時代的發展歷程。被廣播界稱為“珠江模式”。珠江經濟臺主持人以親切自然的語氣與聽眾交談,發揮了主動性功能,成為板塊節目的組織者、串聯者、實施者。①這其實正體現了節目形態與主持人傳播狀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給節目帶來的深刻變化。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媒體環境、聽眾需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節目形態和主持人傳播狀態也一定要不斷適應這種新變化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在這方面,《一路暢通》十年間的探索和努力尤其可見一斑。
一、《一路暢通》創辦之初
2000年1月1日,《一路暢通》節目開始出現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當時,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是150.7萬輛,與現在的擁堵水平相差很大,但城市中的交通矛盾已經顯現。于是,這個上下午各一個小時的直播節目應運而生。
在節目形態上,當時這個節目的主要職責就是報路況,資訊和音樂只是作為點綴。資訊方面以交通信息為主,生活信息為輔,基本屬于資訊服務類節目。所以,主持人的語態基本上屬于當時比較流行的“說新聞”狀態,比較平和,男女主持之間沒有交流,與聽眾也沒有交流,新聞信息播得很規整,節目四平八穩。當時有同行聽完了這個節目后評價說:“如果沒有及時路況,別人會以為這是一檔錄播的節目。”
從當時路況信息的播報可見主持人的語言傳播狀態。當時的路況信息文字少,句式單一,只是說明堵車地點及方向,比如:“長安街東向西方向車多行駛緩慢。”主持人沒有任何的發揮空間,甚至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路況信息中不能出現“堵”字。可見十年前的《一路暢通》并不是一個太“熱鬧”的節目。
當然,應該說《一路暢通》創辦初期明確的節目形態為她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包括:明確的節目方向——路況是生命線;明確的受眾定位——移動人群;明確的主持組合——男女對播(為今后的互動語態提供可能)。
二、《一路暢通》大變臉
2002年1月1日,《一路暢通》以全新的組合亮相新建成的北京市交管局指揮調度中心直播間,這不僅對《一路暢通》節目,對于北京交通廣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從這個時候開始,《一路暢通》的節目形態和語言傳播方式開始了第一次大變臉。
1. 兼容并蓄,打開思路,突破節目形態的束縛
應該說節目形態的變化從2001年下半年就開始進行嘗試了,這主要體現在新聞方面。從《一路暢通》的播出時間看,早晚高峰正是各頻率的主打早晚新聞時段,而以前《一路暢通》中沒有專門的時政新聞內容,要加上這個環節是需要在節目定位上加以調整的。因為,當時交通廣播的主要聽眾群還是出租車司機,節目形態以服務信息為主,定位并不是新聞節目。新聞點擊時段是在2002年改版時被正式確定下來的,它符合交通廣播潛在聽眾群的需求,為節目今后的發展打開了思路。在其他新聞編輯上《一路暢通》開始更加關注民生新聞,凡是老百姓用得著的信息,不怕瑣碎,一定要編輯播出。比如,考試在哪里報名,哪兒又停電了,等等。這“一大一小”的關注使《一路暢通》的節目形態開始朝著更具新聞性、服務更貼心的方向發展。
2. 人性化、口語化的交流語態改變節目風格
這首先表現在《一路暢通》的路況信息播報上的變化,以往廣播節目中工整的句式被打破,一些口語化、幽默的元素被加了進來。比如,原來說:“205號信息員提醒您宣武門路口南向北方向行駛緩慢。”現在我們可以說:“205號信息正跟您在宣武門路口南向北方向一起排隊呢!這里行駛緩慢。”這種描述性的語言被大量地運用到了《一路暢通》節目中,增強了節目的交流性。同時,貼心的提醒開始出現在信息的后面,比如“您別著急,慢點兒開”等等。這種人性化、口語化的表達在后來的《一路暢通》中被放大、加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傳播方式。而且,主持人的交流也開始增多起來,從一開始對資訊的點評,到后來更多對事件的看法,更多地采用了交流語態。這標志著《一路暢通》的語態開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3. 增強語言現場感,加強節目直播態
由于《一路暢通》開始在北京市交管局大屏幕前直播,全市路況盡收眼底,路況信息的發布更為及時有效,結合直播節目,主持人的語態也加入了更強烈的現場感,現場描述的加入更增強了聽眾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當遇到突發狀況時主持人會特意描述一下警官的狀態,“小艾警官氣喘吁吁地跑進了直播間,看來又有突發狀況了。小艾你別急,慢慢兒說……”這種即時的描述調整了節目的節奏,引起了聽眾對將要聽到的信息的關注和好奇。同時,主持人開始嘗試把實時看到的大屏幕的信息描述給聽眾,這是需要練習的。就像不同的體育解說員解說足球賽會有不同的風格一樣,《一路暢通》的主持人在描述大屏幕信息時也運用了獨特的方法。例如,事故信息方面,在描述了基本信息后主持人會加入更多符合《一路暢通》風格的語言,包括雙方的表情、動作、穿著等,這些細節的描述是為了增強受眾的關注,增加記憶點,引起受眾的注意。
應該說,這一時期的《一路暢通》在節目形態和主持人語態上都朝著互動、貼近的方向努力。同時,節目形態的打開也為主持人個性化的主持風格的確立留下了足夠空間。
三、《一路暢通》走向成熟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新的主持人組合在節目形態和語言傳播方式上顯示出了極強的創新意識,并且通過默契的配合使不同搭檔在節目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個性化風格。
1.短信的引入是對節目徹底地變革
當前,《一路暢通》節目形態和主持人語態的真正確立是從短信引入這個節目開始的。媒體以內容為王,但內容的傳播卻受到媒體技術形態的限制。廣播節目必須通過技術的進步來改進和豐富節目的傳播,正是短信的介入讓廣播煥發了新的生機。可以說,對技術的利用也是一種創造力,而且是一種重要的創造力。②廣播與通訊技術的“聯姻”造就了新的節目形態和語言表達方式。它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一路暢通》的節目形態,由之前單方向從傳者到受者的傳播變成了傳者與受者雙方向的交流。這種改變的意義在于:首先,《一路暢通》所具有的服務功能更加有目的性,對于受眾的疑問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并使之得到解決,更貼合了《一路暢通》片花中所說的“一路暢通,一路溝通無障礙”;其次,《一路暢通》在貼心服務的同時更加強了心理陪伴功能,這是以往節目形態所達不到的,路上的擁堵和節目中的“心靈疏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話題的引入應運而生
如果說短信的引入使廣播節目徹底顛覆了以往的節目形態,那話題的引入則是這種形式最好的體現。
在節目形態上,《一路暢通》變得更加的開放,包容力更強,并且結合自身的特點,把不同形態的節目為己所用。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一路暢通》都屬于“四不像”的節目,是一個“大綜合”節目,既有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的現場直播,也有類似人物訪談、事件報道的公眾性節目或對象性節目;有時它還像一個娛樂節目。這在各類評獎中可以看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節目都不知道該申報哪一個項目。而以往常規的路況信息、出行特別提示等板塊化的內容都被隱藏在了節目內,只有新聞點擊被確定為“規定動作”。也就是說《一路暢通》有明確的節目定位,但它突破了以往大時段直播節目板塊化的格局,開辟了一種“漫談式”的節目形態。在這種節目形態中,《一路暢通》開始嘗試“話題中心制”。
應該說受眾參與話題是《一路暢通》突破舊有節目形態的最好體現。作為交通早晚高峰節目把話題加入《一路暢通》,使它作為這個節目形態的中心是應運而生的。首先,短信的使用使話題參與成為可能。這里受眾所發揮的能量是之前信件和熱線電話參與互動所不可同日而語的。其次,《一路暢通》作為兩個小時的大時段直播,及時路況作為節目的根本要隨時插播,而廣告又把這個節目每個小時段縮小到10分鐘左右,使得《一路暢通》不可能再考慮工整的板塊化設計,而要讓受眾在這么長的時間里盡量停留在節目中,不使節目內容一盤散沙,話題的加入是最適合的。而話題加入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受眾的內容也成為了節目內容的一部分,實現了從“傳者本位”到“受眾本位”的轉變。應該說在這個時候《一路暢通》新的節目形態基本成型了,那就是,在節目內容上以路況信息為主打,以話題為中心,兼顧相關資訊;在傳播方式上突出現場感,強調互動性;在節目風格上輕松、幽默、智慧。
3. 直播節目中主持人語態再發展
隨著新的節目形態的成型,主持人的語態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節目的發展。
《一路暢通》在直播狀態下對主持人的語態要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要滿足直播節目形態對主持人的基本要求。直播節目形態——現場直播的主持人節目,其魅力在于能夠最真實、最準確、最豐富、最及時地反映事件發展的自然過程,能夠滿足受眾在第一時間獲知新聞的心理需求,并獲得現場參與感以及對傳播真實性的審美追求。主持人在直播中是直接面對受眾的信息傳播者、報道組織者,也是面對受眾的節目主導者、現場駕馭者。③《一路暢通》對路況信息、突發事件的報道體現了這種直播作用。第二個層次是對主持人在直播形態下的即興表達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路暢通》主持人在直播節目中的即興發揮給受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種發揮都是無稿直播。無稿的直播節目中,經常出現即興的表達。即興有聲語言表達的氣息運用趨向于一氣貫通,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節奏一般比較連貫、輕快;語速適中稍快;語勢因重音表達的需要和氛圍渲染的需要而抑揚頓挫,個性鮮明;言語的鏈條連接比較緊密,較少運用孤立的停頓;敘述的脈絡和結構簡明清晰,描述的語言重客觀、形象,議論的語言相對松散,重態度和傾向。如果表達主體的言語調檢功力扎實,能夠準確、及時、迅速、到位地抓到表達的不足并且運用技巧調整,假若言語調檢到位而熟練,把即興表達的氣韻鮮活、靈光閃現與有稿表達的獨具匠心、成竹在胸完美地結合起來,廣播有聲語言表達的創新就具有了極大的潛力和現實可能性。④
4. 互動形態下的交流語態
語言傳播是播音主持的主要手段,然而節目中其他豐富多彩的創作因素也是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考慮的。多種互動方式下的新節目形態對主持人的語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節目互動形態體現在主持人與主持人、主持人與受眾、主持人與嘉賓(記者)以及通過主持人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在語態上體現為表層次和內層次的交流。表層次的交流是指在直播狀態下對主持人的一般要求,而內層次的交流是指對象間的情感交流,這首先是受眾心理的需要。在廣播節目中要大范圍地使用情感因素來吸引受眾,因為情感因素最容易適應受眾的無意注意需求。⑤在長時段化整為零的節目形態下,只有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的注意才能保證節目的傳播效果。《一路暢通》的節目形態在節目內容安排上,盡可能“對接聽眾的理想和希望”。在傳播上,力求保持“零時差”、“零距離”,先聲奪人。⑥因此,它開創了一種新的口語表達。“新”的口語傳播是通過現代傳播技術來支持的,口語交流可以跨越時空,使廣播成為一種最具人文關懷的媒介。⑦這種人文關懷就是通過對象間的情感交流實現的。《一路暢通》在片花中就體現了這種理念:“貼心關懷,誠心奉獻,《一路暢通》從心開始”。《一路暢通》的主持人各具特色,但在語態整體把握上是基本一致的。這種具有獨特人文精神的語態交流,通過以小見大,鼓勵提倡、間接批評、直抒胸臆等方式表達出來,給人積極向上、理解安慰、開心暢快的感覺。
12年間,《一路暢通》在不斷開拓中成長,創新是《一路暢通》不斷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 )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