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明確要求,從2012年1月1日起,“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重視社會公眾對節目、頻道的評判和監督,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節目綜合評價體系。不得搞節目收視率排名,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堅決扭轉唯收視率的傾向。”這是迄今為止,最高廣播電視主管部門對“收視率”問題最明確、也是最具針對性的指令,從管理層面徹底否定了“唯收視率論”。電視行業現行的“唯收視率論”評價標準已接近終點。在科學的轉型下如何成就科學的評價標準,又成為各方共同關注的新焦點。
在唯收視率的指揮棒下,各電視臺和電視內容提供商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態。為了提高收視率、吸引眼球,一些電視臺用媚俗、煽情、惡搞等手段吸引觀眾,致使節目過度娛樂化,傳遞了消極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污染了群眾的精神生活。除了過度娛樂化,唯收視率也導致了電視內容的高度同質化。例如,2011年下半年,自《步步驚心》熱播之后,《傾世皇妃》、《后宮》、《武則天秘史》等宮廷劇充斥熒屏,題材類似、情節雷同,其中不乏低俗臺詞、涉黃鏡頭,以至于不少觀眾和業內人士發出了“掃‘黃’打‘妃’”的呼聲。
打破以收視率作為唯一標準的現狀勢在必行。事實上,業界已打開冰山的一角。從2011年7月1日起,央視就開始試行“中央電視臺欄目綜合評價體系優化方案暨年度品牌欄目評選辦法”,終結了實施6年之久的以收視率作為唯一硬性指標的末位淘汰制。此外,各個欄目的淘汰、置換也由頻道自主決定。作為國家級電視臺,央視的先行先試具有示范和導向意義。
雖然現有的廣播電視評價體系既不科學,也不完善,但總算在收視率評價之外邁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摘自2012年1月17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