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初期,有關部門對非典疫情的公開還不是很明朗的時候,《南方日報》當年4月2日刊發了一篇報道,說廣東省非典病例“3月份明顯下降”。報道通篇沒有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沒有一個鮮活的事例,從頭到尾是省委省政府如何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等公文語言。如今8年過去了,像《南方日報》這類的報道依然出現在我們的報刊、廣播電視和新聞網站上。即使是在“走轉改”活動給新聞宣傳帶來了清新風氣的當下,這樣的報道還時有出現。這種一般人很難讀下去的官樣文章,早在1942年就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批判。
一、“黨八股”在當代新聞宣傳報道中如同毒瘤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的講演中列舉的“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就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而當下我們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的不少新聞報道仍是這樣,大的一二三四標題下面,還有小的一二三四,報紙新聞里有一二三四,廣播電視新聞里也要一二三四;官樣文章動輒幾千字、播出來六七分鐘,空洞無物的報道讓讀者和觀眾不愿看,聽眾不愿聽。
“黨八股”的第二條罪狀是:裝腔作勢,借以嚇人。如今一些媒體的報道也是如此。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就言必稱“領導重視”“要求嚴查徹查”,卻不去調查事實真相,不弄清楚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甚至主觀臆想,上綱上線。
“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一些新聞報道不考慮受眾需求,或名詞術語一大堆高深莫測,或公文體、數字體讓人難以接受。
“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當今的新聞采訪,不少記者、編輯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瞧不起普通群眾,采不來鮮活的新聞,說不出鮮活的群眾語言。
“黨八股”的第五條罪狀是:甲乙丙丁,開中藥鋪。我們的新聞報道有春夏秋冬唱“四季歌”的傳統。應時應景的“四季歌”是新聞嗎?新聞宣傳的本意是使人民群眾更加明確地了解黨的方針政策,知曉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可如今某些記者、編輯把寫報道、發新聞只當做了“掙工分錢”。
“黨八股”的第六條罪狀是:不負責任,到處害人。某些新聞記者采訪只走機關,不跑基層,看似對領導負責,其實是貽害無窮,更不必說對群眾如何盡責了。
如此新聞文風正如毛澤東同志批判的那樣,第七條罪狀是流毒全黨,妨害革命;第八條罪狀是傳播出去,禍國殃民。
《南方日報》當年刊發有關非典疫情報道的初衷,是想告訴讀者“黨和政府如何重視,事情如何得到了有效控制,請不用擔心”。但如果那時我們的記者能夠像今天這樣走基層,以眾多生動的細節和事例來報道非典疫情,那我們的讀者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殊不知那樣空洞無物反而讓人有所擔心。如此看來,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多么地重要,回答“依靠誰”“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是多么地迫切。
二、鏟除“黨八股”毒瘤的唯一途徑:回答好“三個誰”,開展好“走轉改”
回答好“依靠誰”的問題,必須“走基層”。“走基層”是對新聞真實性的重新倡導,對新聞事件真相的切實觀察。堅持“三貼近”,從社會實踐和廣大群眾中采集第一手材料,體會百姓生活的喜憂,把握群眾思想的脈搏,才能寫出深切感受群眾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感人報道。“走基層”要求我們要轉變居高臨下的心態,貼近群眾、學習群眾,拜群眾為師;要學習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巧用網絡語言,以提升媒體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只有“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學習人民才能影響人民。
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就得“轉作風”。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認真反思這些年來媒體到底丟掉了什么?為什么虛假信息、虛假新聞充斥報刊和網絡?為什么娛樂化能夠侵蝕新聞媒體?媒體不能被市場或某些利益集團所綁架,必須客觀公正、全面準確地反映社會真實,不溢美、不掩飾,老老實實為百姓分憂,認認真真替群眾解難,營造健康的社會心態,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只有轉變“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的風氣,才能使我們的報道更加公正、全面,為百姓排憂解難。
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只有“改文風”。人民群眾是媒體的主角。聚焦群眾,放歌人民,宣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展示平凡人的精神世界,在人民群眾的心中唱響勞動者之歌,才能讓新聞傳播更好地服務大眾。改掉“黨八股”的文風,以人民群眾的贊成和期盼作為評價和檢驗我們一切新聞傳播活動的最高標準,我們才能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媒體才有吸引力和公信力。
三、建立科學的“走轉改”機制,根治當代“黨八股”毒瘤
當代“黨八股”猶如人體中的毒瘤,必須根治。而根治必須形成自覺的“走轉改”機制,以防毒瘤卷土重來。
形成自覺的“走轉改”機制的前提是有科學完備的新聞節目評價體系。當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在各地蓬勃開展,不少新聞單位的采編播人員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轉變”,推出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采訪報道,產生了一批群眾喜愛的優秀欄目和“短、新、實”的優秀新聞作品。如何讓“走轉改”堅持下去,我認為還是應該建立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如廣播電視新聞獎評獎辦法、日常節目評價體系以及新聞節目主持人與采編人員的評價方案,都應向基層采訪內容傾斜,以制度來保障,讓“走轉改”帶來的新機制成為今后新聞工作的指南。
形成自覺的“走轉改”機制的基礎是新聞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風尚。近幾年新聞戰線持續開展的“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凈化了新聞行業的風氣,營造了“好記者,不僅要讓官員記住你,更重要的是讓受眾百姓記住,讓同行喝彩,社會認可”的濃濃氛圍,新聞工作者修身自律、仗義執言的良好風氣開始回歸。去年以來,在“走轉改”活動中又涌現出一批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新聞帶頭人及優秀記者。我們要繼續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全面落實《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試行)》,向在“走轉改”活動中涌現出的優秀記者學習,使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深入人心,讓堅決抵制有償新聞、虛假新聞和低俗之風,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形成自覺的“走轉改”機制必須有長效機制和落實保障。當前不少新聞單位相繼制訂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長效機制的相關規定,既有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制度化、常態化的報道專欄,又有中期和長期的走基層報道任務的方案;既有對編輯記者參與“走轉改”活動的教育培訓機制,又有考核激勵的辦法,并納入日常考評體系。不少新聞媒體開始形成領導干部率先、編輯記者跟上的“走轉改”長效機制。我們只有把這樣的長效機制實施好、落實好,才能使之成為自覺“走轉改”的機制保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