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媒介融合的時代。所謂的傳統媒體就是通常所說的報刊、廣播和電視,和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是相對應的。曾經有學者預言,傳統媒體將在5到10年內終結,被新媒體取代。但事實上我們看到,現在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存,并且進行優勢互補的時代。據筆者的統計,截至2011年11月底,在新浪微博廣場當中,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有2117個,其中報紙652個,通訊社8個,電臺36個,雜志1374家,媒體官方微博數量的眾多充分說明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補與合作。
一、傳統媒體開通官方微博的必要性
我國《憲法》第36條規定,公民享有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這是對言論和出版自由的一個規定。同時一系列的國際人權公約當中也規定了表達自由,規定了人人持有主張和意見的自由,并且這個權利包括了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這種自由可以通過任何所選擇的媒介來進行。這就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利用媒體來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參與媒介信息的制作,有效地傳播出去。
微博的誕生,尤其是傳統媒體開設的官方微博,為公民表達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更能夠促進表達自由和信息自由,更有利于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1.表達的主體更加多元化,即公眾可以通過更多的途徑了解和利用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門檻設定比較高,公眾的可接近性相對比較差,而媒體官方微博的門檻比較低,有利于受眾平等地表達觀點和發表評論。此外,傳統媒體也可以篩選微博中評論的內容,在傳統媒體上發布。比如,中央電臺《央廣新聞晚高峰》節目,在新浪微博上進行了同步的直播,主持人一邊播音,一邊隨機念出微博網友的留言,隨時與網友進行交流,這就是特別好的一個方式。還有一些媒體,比如《南方周末》,將微博中碎片化的信息進行加工,制作成專欄。如《南方周末》的《微觀中國》欄目,就是將微博當中一些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梳理制作而成。
2.表達的傳遞更加及時。微博實際上突破了傳播的采訪編輯的傳統形式,也豐富了媒體采訪的手段。記者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采訪,通過私信和回復等方式跟公眾進行互動和溝通。傳統媒體也可以利用微博及時地對新聞事件進行跟進和報道,營造一種現場的直播感。以2011年5月發生在北京長安街的英菲尼迪車主醉駕致兩死兩傷的惡性交通事故為例,事故發生后中央電臺發表了13條微博,基本上涵蓋了事故信息的所有內容,平均5到6分鐘發布一條,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不僅使信息的傳遞更加及時,也擴大了媒體的影響。
3.表達的內容更加廣泛。傳統媒體對于節目中沒有提及的信息可以在微博上進行發布,使內容更豐富,受眾更關注。這是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每一條微博和粉絲評論都可能是新聞的來源,傳統媒體也可以通過微博捕捉和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并且對這些新聞進行后續的深度報道,使得這些新聞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可以說,傳統媒體通過微博可以更好地行使輿論監督的功能,促進民主。
二、傳統媒體官方微博需要注意的法律問題
1.避免侵犯他人的私權利。大家都知道,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的來源、真實性等信息把關嚴格,而微博中卻存在把關缺位或者把關弱化的現象,容易出現微博侵權的現象。以侵犯著作權為例,主要有這么幾種形式:(1)把作者沒有發表或者已經在其他媒介上發表的作品,未經許可在微博上發布、修改或者是改編之后發布。(2)對于他人已經在微博上發布的作品進行轉發。這個構不構成侵權實際上是有一定爭議的。如果說作者已經特別聲明了不得轉發,這個時候你轉發顯然就構成了侵權。(3)把別人已經發布的微博的內容經過手動復制的方式直接以自己的名義來發布。
對于微博侵權,我們以被稱為“微博侵權第一案”的金山公司訴360董事長周鴻祎微博名譽侵權案為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終審判決中指出,通觀周鴻祎微博的前后文,確實讀不出周鴻祎主觀上的善意,也不能排除其借助對金山公司網絡信息技術上的指責而獲得自己利益的可能性。其中兩條微博用語“先扯著嗓子喊‘非禮啦!’”、“儼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金山真是道德君子嗎?”等描述具有明顯的侮辱性質。對此,周鴻祎應當通過刪除的方式實現金山安全公司停止侵權的訴訟請求,并通過發表致歉聲明等方式以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其他博文內容雖然尚未達到構成侵犯名譽權的程度,周鴻祎也應當以此為戒,審慎自己的言行。針對損害賠償,法院認為金山安全公司提出賠償的根據是周鴻祎的言論導致股票大跌之理由,由于沒有證據表明之間的因果關系,故法院不予支持1200萬元的損害賠償,法院酌判賠償8萬元。①其中,終審判決書中指出的一點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微博為實現《憲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論自由提供了一個平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個人微博的特點是一種分享自我的感性平臺,而并非追求理性、公正的官方媒體。因此,相比正式場合的言論來講,微博上的言論隨意性更強,主觀色彩更加濃厚,相應地對微博上言論自由的把握尺度也應該更寬。但是法院的表述針對的是個人微博,而不是媒體官方微博,媒體官方微博的屬性和個人微博顯然是不一樣的,因此官方微博上的言論自由和個人微博上的言論自由的把握尺度也應該有所不同的。
2.避免危害國家安全和影響公共秩序。比如不能在微博中傳播危害國家秩序、危害民族平等的言論,不能傳播有淫穢、暴力的內容,不能泄露媒體數據、CPI數據以及國家機密等。
3.避免違背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原則,傳播虛假新聞。以微博傳播“金庸去世”的消息為例,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中國新聞周刊》在微博上未經核實就轉發了其他網友微博發布的“金庸去世”的新聞,導致了這樣一個虛假消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并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事件。傳統媒體不僅不能輕信謠言,還應該承擔起引導輿論、澄清事實的責任。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11月,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其中明確指出新聞機構要嚴格使用社會自由來稿和互聯網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經核實的網絡信息和手機信息。對于從電話郵件、微博、博客等渠道獲得的信息,如果有新聞價值的話,應該派出編輯記者逐一核實無誤后方可使用。這對傳統媒體利用微博時應盡到什么樣的審核義務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三、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的規制模式
1.自我規制。既然微博上存在著把關缺失的弱點,就要通過自我加強把關的方式來強化把關色彩,達到避免上文提到的幾種侵權行為的發生。中央電臺的微博管理規定就是傳統媒體官方微博進行自我規制的一個很好的范本。
2.通過網絡服務商和內容服務提供商來進行規制。其中包括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方式,還有就是施行微博實名制。
3.行業組織的規制。比如北京網絡媒體協會就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4.政府通過立法和執法來進行規制。
這里面需要跟一些國際公認的原則接軌。我們知道政府對于表達規制是有限度的,以歐洲人權法院對于表達自由限制的標準為例:(1)要看這個規制是不是為法律所規定;(2)這個法律本身是明確的,是公眾可以獲知的,也是具有可預見性的;(3)要看這種限制和規制有沒有正當的目的,比如是不是為了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穩定和公共安全,是不是為了他人的健康,為了維護司法獨立、保護國家秘密、維護他人其他的權利,等等;(4)要看這種限制是不是為民主社會所必需。在這里面又提了幾個具體標準,如,有沒有一種緊迫的社會需求,是不是合乎比例等。當然歐洲人權法院也特別提出,在涉及到國家安全和涉及到公共道德的領域,國家對表達自由的限制可以有更大程度的裁量權。
以前學術界經常引用的是美國1997年的“雷諾案”,在這個案子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了一個標準,互聯網享有跟印刷媒體,就是我們的報紙等媒體同等的保護,換句話說是不受限制的。但是,今天互聯網的發展和1997年的時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現在的互聯網是多媒體,這個時候是不是還能引用那個判例呢?美國聯邦法院沒有給出一個新的判例。但是歐洲人權法院在這幾年,尤其是2010年的時候連續出了幾個判例,強調了互聯網一方面在加強表達信息的自由流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因此,對于互聯網進行規制的規則應該比平面媒體要求更高,當然不能夠過度,必須要符合比例,同時也要確保它的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