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星丁導讀
嘿!寒假到了。很多同學都說在寒假里,要好好感悟一下音樂的魅力,讓音樂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不用說,不同的人對音樂的感悟也是不同的。我們來看一下下文作者是怎樣感悟音樂的吧!
【閱讀空間】
我對音樂的感悟
□丁貴生
在我的一生中,我最崇敬的是音樂家,因為他們的辛勞,把最美好的震撼心靈的作品,永遠留在世界上熱愛生活的人們心中。絕美的音樂作品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感悟和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諦,感動當世,傳承未來。無論在血雨腥風的恐怖或傷感的歲月,還是鶯歌燕舞的歡樂或美好的年華,當你聽到最喜愛的歌聲,你的心情會馬上由低沉而向上,由狂躁而平靜,由漂浮而沉穩,由浪漫而現實,由忽略而深思。心靈的小溪隨著音樂感受總會出現蜿蜒起伏、碧波翻滾的奇特畫面,使你對生活感到豐富多彩,使你對未來感到充滿希望。
音樂能平息戰爭的血腥氣,也能把和平引向戰爭。不同的民族雖有不同的語言,音樂卻能發出他們共同的心聲;不同的政客雖有不同的主張,音樂卻能溝通他們共同的心曲。音樂能升華人生境界,音樂能提高人的思想品格,音樂能把人的情懷夢想由狹隘困惑放飛到寬廣無垠的宇宙空間。所以,向善的音樂使人與人的關系趨向融合,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不懂得高品位的音樂語言,就不會理解什么是高品位的生活。
我讀過的一段音樂評論說:“各藝術門類中,最神秘的莫過于音樂,它由無形、無影、無可觸摸的聲音編織成變化無常、情趣萬端的曲調,時而輕柔,時而雄偉,時而歡愉,時而哀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當代還是古代,不知有多少人為它而陶醉,而悲傷,而振奮……在中國,相傳春秋戰國時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齊國聽到《韶》樂后,激動得三月嘗不出肉的美味,于是發出感嘆:‘想不到動人的音樂,竟能使人達到如此陶醉的境界!’所以中外歷史上無數先哲前賢,對美好的音樂藝術都推崇備至。音樂特殊的藝術品格,使其自身當之無愧地成為全人類溝通心靈、相互理解的‘共同語言’。”我認為,如果說自然美是最純真的美,那么最純真的心靈美的傳遞方式當屬最美好的音樂語言。不管是唯物的、唯美的、唯心的各種思想家,他們都會在音樂家那里找到慰藉心靈的歸宿。比如佛教音樂,靡靡之音使人的思想靈魂感受有了歸屬感;歐仁·鮑迪埃創作的《國際歌》,喚醒了全世界無產者的反抗精神。所以,古今中外,三教九流、各種政客,要想到達傳承他們思想誘人的目標,除了信仰之外,都不如用音樂教育人的手段高明。
(選自《遼寧藝術作品欣賞》2009年4月15日,有改動)
哈星丁賞析
對音樂的感悟,離不開音樂魅力對自己的感染,音樂的魅力即音樂的作用。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寫出了一篇好文章。
“絕美的音樂作品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感悟和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諦,感動當世,傳承未來。”作者開宗明義,一句話概括了音樂的作用,不能說十分全面,但卻是十分獨特。這正是文章的亮點。“音樂能平息戰爭的血腥氣,也能把和平引向戰爭”這一論點,說明了音樂的雙重作用,使讀者體會到事物的雙重性,領悟到辯證法的無處不在。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論點并稍加論述后,較大篇幅地引用了名人的論述,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論證力量。這也是這篇文章成功的一個“法寶”。
【寫作指津】
旁征博引與內心感覺結合
《我對音樂的感悟》的作者抒發了內心對音樂作用的認識和感受,同時旁征博引,升華了對音樂的感悟,這就把對音樂的感悟寫得深刻具體了,為我們寫以“對音樂的感悟”為內容的作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一、“感悟”之類的作文屬于議論文范疇,和記敘文不同,主要寫“感”,寫“悟”。“感”是作者的“直覺”,即感性認識;“悟”是作者認識的升華,即理性認識。對音樂的感受,自然離不開對音樂作用的認識。因此,音樂的作用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和我們寫作其他作文一樣,從所議論對象的作用入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二、選擇內心感受深刻的東西來議論。對音樂的感悟是千差萬別的,作者自然要寫出自己的內心獨白,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寫。上文的作者就從音樂的積極作用對自己的激勵方面寫了兩段感悟,這便會使與其有同感的讀者產生共鳴。
三、適當的旁征博引是必需的。感悟類文章一般是離不開旁征博引的,因為名家名人的名言,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是使文章增色的有效辦法。比如上文,作者引用了孔子等對音樂的論述,使對音樂的作用的認識及其自己對音樂的感悟,都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境界,也使文章大大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