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樓下玩,突然看見一只躺著不動的蜜蜂,黑色的大頭,金黃的身軀,褐色的紋路,細細的絨毛。我用小樹枝碰了碰,它紋絲不動。在它的身旁,幾只小螞蟻進進退退,快速地爬來爬去,似乎也在探測這只蜜蜂的情況。果然,幾個回合后,小螞蟻們有了新的舉動。它們爬上蜜蜂的身體,看樣子是想把蜜蜂作為自己的美食了。可是無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折騰了一陣兒,它們就灰溜溜地快速撤回不遠處的蟻洞了。
就在我打算離開時,剛才的那幾只螞蟻居然卷土重來,后面還跟著大隊“人螞”。原來它們是“招兵買馬”去了呀!
來到蜜蜂身旁,它們便開始了移蜂工作。只見有的聯起手來,齊齊咬住蜜蜂的大頭;有的使著蠻勁,鉆到蜜蜂身體下,勢如乾坤,托起蜜蜂;有的殿后,咬住蜜蜂的屁股,然后一起來了個推蜂疾走。
不一會兒,蜜蜂被簇擁著“來”到螞蟻洞口。問題再次出現——蜜蜂那大大的頭被卡在了外面。我心里正替它們著急時,只見螞蟻們停下來,齊聚到蜜蜂的頸部,頭碰頭,微微地晃動著腦袋。我想,可能是它們在商量移食辦法吧,我耐心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螞蟻們爬下來了,蜜蜂的頭卻斷開了。螞蟻們這才齊心協力地把蜜蜂的身體抬進了蟻洞。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將又大又難吃的蜜蜂頭舍棄,把肥美的身子抬回去享用呀!此時,我仿佛聽到了螞蟻們勝利的笑聲,看到了它們一起享用美味時觥籌交錯的情景……
僅僅半小時,我見證了螞蟻的一次收獲,也見證了它們的團結與力量。
點評
本文選材獨特,觀察細致,按照螞蟻發現食物、試探食物、搬動食物、分解食物的過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加入了分享食物這一恰當的心理活動,使全文情節更加完整。文章最后對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這一件小事進行了總結提煉和合理升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團結就是力量。可見小作者在構思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佳段采擷】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種蝴蝶,比最美麗的蝴蝶可能還要美麗一些,是峨眉山最珍貴的特產之一。當它闔起兩張翅膀的時候,像生長在樹枝上的一張干枯了的樹葉。誰也不去注意它,誰也不會瞧它一眼。它收斂了它的花紋、圖案,隱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華的花叢,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態,變成了一張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黃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顏色的枯葉。
它這樣偽裝,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它還是逃不脫被捕捉的命運。不僅因為它的美麗,更因為它那用來隱蔽它的美麗的枯槁與憔悴。
——徐 遲《枯葉蝴蝶》
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雛兒!正是這個小家伙。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鉆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
起先,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又趕忙逃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子里生氣地叫一聲,它就會立即飛回籠里去。
我不管它,仍然打開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
——馮驥才《珍珠鳥》
【新題搶先送】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請你選一種自己最喜愛的動物來寫一寫。一定要注意把眼光放開,比如,小螞蟻、細蚯蚓、大山羊、老黃牛……能融入故事更好,那樣讀起來才更有趣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