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長虹旗下國虹通訊推出定價698元的“水滴”手機。據介紹,“水滴”手機打出“100美元的智能手機”概念,瞄準的是尚在奮斗中的年輕人。國虹通訊由此放言,希望借助國虹及金長虹等品牌,躋身世界級移動數碼通訊企業(yè)集團之列。
據報道,“水滴”手機的問世,刷新了全球智能手機最低價,雖然此前也有本土企業(yè)推出低價智能機,但售價多在千元以上,如聯(lián)想與小米。
那么,長虹“水滴”能打破中國智能手機的宿命,將智能手機的市場水滴石穿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NO。
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蘋果、三星成為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最大的企業(yè),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90%。這意味著,全球智能手機仍然是一個“量利雙收”的市場,售價便宜的品牌,失去的不僅僅是利潤,還有市場份額。
本土手機2004年遭遇滑鐵盧,市場份額幾乎一夜之間從巔峰時期的65%跌落至不足25%,遺憾的是,八年過去了,這種狀況仍無實質性突破。
本土手機的致命短板在于始終拿不出有價值的東西,受傷的品牌形象也始終未得到修復。相反,本土手機企業(yè)的投機性特征表現得變本加厲,往往別人剛剛投放一款新品,本土品牌即“山寨”出來,然而大打價格戰(zhàn),把水攪渾,很有“同歸于盡”的心態(tài)。
由此我們可以斷言,超低價智能手機不會給長虹帶來預期收益,這是由市場環(huán)境及消費者價值觀決定的。對于智能手機消費者而言,他們最在乎的不是698元比4000元便宜了很多,而是手里的產品能否帶來尊榮感、價值感。為什么蘋果手機售價高達4000元仍供不應求?為什么小米手機1999元年銷量才100多萬臺?根子就在于兩個品牌給消費者提供的價值感不同。
實際上,長虹推出超低價智能機的潛在危害,還不止于無法實現預期的銷量和盈利,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延伸至長虹其他產品如彩電、空調身上,讓消費者產生“長虹產品太低端”的聯(lián)想。不過我判斷,長虹很有可能成為“獨孤的表演者”,既收獲不了掌聲,更收獲不了鮮花,甚至不排除“絕唱”之可能。
一個問題值得深思:為什么中國企業(yè)樂此不疲地追捧低價戰(zhàn)略?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中國企業(yè)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產品開發(fā)能力,對產品品質的理解也很膚淺,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不得不走低端路線。另一方面,中國長期處于“賣方市場”,對于消費者而言,“擁有”比“擁有高品質的產品” 更重要。
正是由于起點較低,中國企業(yè)在相當長時間內將企業(yè)第一競爭力定位于“廉價”,中國品牌普遍比國際品牌便宜一大截,至今,這種局面也未徹底改變。即使如此,中國品牌仍然習慣于降價,市場一滯銷就調整價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yè)的“習慣性動作”。
遺憾的是,長虹“水滴”手機的市場戰(zhàn)略,依然沿襲了十年前的舊觀念,仍然以為“只要足夠便宜,就一定會有市場”,如今,長虹手機難覓蹤影。這是對當今市場及消費者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