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中國人勤勞、智慧、創造的結晶,也是中國各族各地區文明交融匯合的產物。高峰迭起、美不勝收的各種非物質文化構成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社會飛速變革的今天,延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已經歷盡滄桑,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不可忽視的速度衰落,潛伏著滅絕的危機。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阻止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消失的步伐,但也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
(一)種類數量消亡速度快
由于部分民間藝人因生活壓力等原因而相繼轉換職業,使得一些傳統經典文化活動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與此同時,由于場地資金的缺乏,減弱了農民文化參與的熱情。加之網絡時代的到來,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逐漸喪失,并且目前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太少。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民間文化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的萎縮。
(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夠
政府不能真正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的和意義,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申報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保護措施法規匱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商業化的浪潮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國外遭搶奪的現象不斷涌現,文化權益受到侵害;而現有法律法規涉對及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不夠全面,存在一定的紕漏。
二、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無形的文化資本。它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石和源泉,關系著整個民族的精神、情感、歷史、個性、及氣質等,也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團結力的重要特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工作需不斷加強,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需加大力度
相關專家應科學地運用歷史資料及實地考察等方式,挖掘、鑒定、確認被潛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流失。
(二)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法規,形成有效的傳承保護的法律體系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起步較晚,立法相對比較滯后,法律管理體系不健全。因此我們要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等具體情況,制定符合國情的傳承保護制度體系。同時相關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想出新辦法,集思廣義,學習借鑒國內外傳承保護工作的先進經驗,為制定正確有效的傳承保護體制提供有益幫助,減少制止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現象的發生。
(三) 發揚優秀文化
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限定在一個健康的范圍內,遺產所包含的內容不能違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有損當代文明的發展。我們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特別是在今后整理工作中要分清兩種界限,精華部分發揚,糟粕部分舍棄。
(四)迅速建立傳承機制,引導民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東西。它和人關系密切,如果人不存在了,這種無形的文化也就消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以人作為基本載體,必須有人才能傳承和發展。保護這種無形的文化遺產,最重要是對它的載體, 也就是人進行保護。可以對民間藝人進行管理,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大力支持他們將技藝傳授他人,鼓勵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演進,保護措施的不完善,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著被忽視、甚至被毀滅的命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祖先留給人類的獨特的財富,發掘它、傳承它、保護它不但體現著現代人對自己祖先的尊重,更體現著對我們自己歷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去保護我們的文明,2006年我國政府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把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