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因其生活設施落后、流動人口集中、治安狀況較差,成為社會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湖北省武漢市有“城中村”152個,涉及47個街道(鄉鎮),常住人口67.2萬人,房屋建筑面積達7121萬余平方米,登記的流動人口78.9萬人,占全市登記的流動人口總數的35.1%。
近年來,武漢市在改造“城中村”,加強城鄉結合部社會管理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城中村”舊貌換新顏,真正融入了城市的大發展。
村莊變社區 村民變居民
截至2011年底,武漢市152個“城中村”的12.8萬戶、近41萬村民完成了戶口改登;103個村完成了撤銷村委會,并組建了77個新社區居委會;31.4萬村民參加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城中村’問題僅靠政府投入和一般性的治理難以奏效。”武漢市綜合治理辦公室副主任廖元春說,難以治理的“城中村”有點像城市的牛皮癬,既影響城市的形象,也不利于城市的健康發展。
為了徹底改變城鄉結合部規劃凌亂、建設無序、房屋破舊、隱患眾多的問題,武漢市采取了各種辦法,大都以“城中村”拆遷改造為先導解決社會管理問題。
2004年9月,武漢市制定了《關于積極推進城中村綜合改造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標任務。具體做法包括:“經濟組織改制”,改村集體經濟的雙層經營模式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戶籍改登”,將城中村村民農業戶口改登為城市居民戶口;“村改居”,依法撤銷村民委員會,組建社區居民委員會;“福利改保障”,村改按月發放福利為一次性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土地改性”,將“城中村”的集體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村灣改造”,按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標準及要求,改善公共設施。按照城市管理規范要求,建設文明社區,充分考慮村企業的發展及村民融入城市等問題,永久性地解決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
漢陽區永豐街鐵橋村改造后,該村首創“出租公寓”,將村民自住的“鐵橋新家園”與“出租公寓”同步規劃,兩個項目分塊開發。股民用超過自住的還建面積,參與集中建設“股民公寓”,公寓房產權仍歸股民所有,集體管理,集體對外租賃,增加了股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從啟動“城中村”改造開始,截至2011年底,武漢市152個“城中村”的12.8萬戶、近41萬村民完成了戶口改登;103個村完成了撤銷村委會,并組建了77個新社區居委會;31.4萬村民參加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改造后,“城中村”地區注入了社區化的管理模式,實現了治安防范常態化、矛盾調處及時化、房屋出租規范化、村民管理自治化,社區(村)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城中村”改造任務最重的洪山區,在改造后,治安糾紛減少了60%,“黃毒賭”、傳銷等警情下降了90%,實行封閉式物業管理的小區刑事案件下降90%,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幅提高。
失地農民享受優質公共服務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實現了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2012年,新建50所公辦幼兒園,其中大部分設在城鄉結合部
撤村之后,為了保證民生水平,武漢市出臺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多種途徑增加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實現了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同時,積極開展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組織就業崗位的求職務工招聘洽談會。
以漢陽區為例,江堤街江欣苑社區黨支部一班人廣開就業門路,從一個負債小漁村發展成為擁有3億多資產的新社區,并使2000多居民實現了就業。洪山區也很重視“城中村”改造后失去賴以生存土地的“農二代”(村民的子女)的教育、就業、醫療等問題,出資邀請華中師范大學社會管理學院對這一問題進行調研,探索可行性管理服務措施,為該群體做好全方位公共服務工作。
為了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當地逐步完善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為主,以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捐助等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使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社保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并新建智能化社會福利院、多功能殘疾人服務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設施。
在城中村改造后,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布局,通過對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幼兒園進行新、改、擴建,教育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最大限度地容納學生就近入學。僅2012年,武漢就新建50所公辦幼兒園,其中大部分設在城鄉結合部。
此外,武漢市的各個職能部門還積極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綠化、體育、教育等控制規劃用地的調整,加大道路、排水、網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臟、亂、差”地區的綜合治理力度,推進城市綠化公園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功能。
流動人口共享發展成果
近兩年,武漢市政府投入近億元資金,建立信息工作平臺,并免費為120萬名流動人口辦理具有武漢城市“一卡通”功能的居住證
“城中村”改造后,大量的流動人口如何管理?2009年,湖北省開展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全覆蓋工作,武漢市增設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處。
目前,武漢全市的社區已建立1283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聘用流動人口協管員4353人,形成了綜治協調,公安、計生、房管等多部門參加的覆蓋全市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網絡。近兩年,武漢市政府投入近億元資金,建立“兩實”信息工作平臺,并免費為120萬名流動人口辦理具有武漢城市“一卡通”功能的居住證,流動人口憑證依法享有就業就醫、子女就學、社會保障、衛生計生、技能培訓、申領駕照等方面的同城均等化服務。
據介紹,當地部分城鄉結合部有大量出租屋被改變為企業員工集體宿舍與生產作業、物資存放的場所相連通的家庭作坊式企業,也就是“三合一”場所,火災隱患嚴重。如硚口區長豐街城鄉結合部的面積22平方公里,房屋面積538萬平方米,村民3.7萬人,流動人口近20萬人,有各類“三合一”場所萬余家,曾經一年就發生火災20余起。為杜絕火災隱患,2011年6月,硚口區成立專門班子,開展以消防安全整治、拆除違法建筑和加快“城中村”改造為重點的專項治理。通過整治,“三合一”場所分離、轉向、清退率已達94%,10余萬人已經離開“賺三分的錢,提七分的膽”的糾結之地。同時,取締無證網吧64家,無證幼兒園17家,無證診所72家,無證鍋爐257臺;配置滅火器材7000余個,警示標志7000余個,逃生繩及應急燈700個。
針對城鄉結合部的“五小場所”存在“黃毒賭”等問題,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整治,并建立出租房屋轉向經營等長效管理機制,收到良好效果。此外,由綜合治理辦公室牽頭,公安、工商部門為主開展打擊傳銷違法犯罪活動。僅青山區2011年就查處傳銷違法犯罪團伙3個,搗毀傳銷窩點18個,破獲傳銷類刑事案件5起,刑事拘留12人,行政拘留4人,勞動教養10人,教育遣返傳銷人員135人,解救被騙傳銷人員14人。同時,通過組織出租屋業主、房屋中介機構學習有關打擊非法傳銷的法律法規,規范房屋中介的經營行為,擠壓傳銷組織的生存空間。洪山區洪山街的7個城中村有傳銷人員3000余人因拆遷改造失去落腳之地而離開。
武漢市還由政府出資買崗,為每個社區配備專職安保人員10余名。江岸區除按高標準為每個城中村出資配備安保隊員10名外,還積極協調改制村集團股份公司出資為新建社區增配安保隊員8—20名,做好居民的安全服務管理工作。各街抽調60%的安保隊員,各公安派出所抽調3名專職干警,在加強陣地控制的同時,根據城鄉結合部多發案地段、多發案時段和發案類型,采取步巡、自行車巡邏相結合,定點控制和機動巡邏相結合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集中聯片巡邏。
(來源:《人民時報》)